承德文津閣
日期:2016/12/15 15:25:09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文津閣位於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平原區的西部,千尺雪景區之北。建於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是內廷四閣中第一座建成之閣。乾隆帝對在此建閣貯書極為得意,認為“山莊居塞外,伊古荒略之地,而今則闾閻日富,禮樂日興,益茲文津之閣,貯以四庫之書,地靈境勝,較之司馬遷所雲名山之藏,豈啻霄壤之分也哉?”加之每年帝王諸臣、各族首領和外國使節都雲集山莊,將皇家藏書樓建在此地,更可以標榜天朝的文治武功。文津閣內原藏《古今圖書集成》萬卷、《御制詩》四集,1785年《四庫全書》也曾收藏於此。辛亥革命後,《四庫全書》運往北京圖書館,《古今圖書集成》早年已被軍閥盜賣淨盡。
文津閣仿浙江寧波范氏天一閣形式修建,占地面積3600平方米,主要建築由門殿、假山、水池、藏書樓、花台、曲池、山石、月門等組成。
文津閣建築造型、制景手法匠心獨到,園中有園,自成氣候。四周砌低矮白灰花牆,內外水渠分隔。門殿三楹面南,進深兩間,後有門廈。東門三開間,進深一間,東有廈廊。主樓六楹面南,西稍間為樓梯間,面寬收進三分之二,總長2602米;進深五間,前後設廊,總寬14062米;通高13085米。外觀重檐兩層,內部結構三層。中層藏書為底檐全部遮擋,防止陽光直射。文津閣按《易經》“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以水克火之意設計、命名。頂層六間相通意為“天一”,底層六間分隔謂之“地六”。閣前砌平台,台下聚池潭,潭內映彎月,時隱時現。仰望天空,並無月亮,彎月何出,實為奇觀。池南假山嶙峋,亭台得勢,古樹峥嵘,藓草涵孕。假山有“十八學士登瀛洲”的造型;又有承德十大名山的縮影。
閣東立文津閣碑,碑高532厘米,寬138厘米,厚58厘米。碑趺、碑身、碑首周邊雕蟠螭紋和雷紋圖案。正面用滿、漢文字镌《文津閣記》,背面镌《題文津閣》,東側镌《四庫收精要》,西側镌《建由甲午成乙未》均由乾隆御筆親題。閣後、碑後砌假山,前後留古松數株。
文津閣前有四組建築,已毀,今存遺基。東為千尺雪,仿江蘇寒山千尺雪建造;千尺雪西一組名寧靜齋,四周環繞回廊,院內前齋後樓,中有池水分隔,康熙為樓題匾“清敞”,乾隆為齋題名“寧靜”。寧靜齋南一組建築名曲水荷香,按王羲之《蘭亭序》描寫建造,供皇帝和御用文人戲酒吟詩所用。再東又一組建築為前亭後殿,乾隆題名玉琴軒(康熙曾題圖史自娛),有聯“寓情最覺靜可樂,無物始知閒不爭”。
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