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的古橋
日期:2016/12/15 15:21:57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無錫地處江南,水網密布,歷史上曾經有許多碼頭、石橋,但是隨著城市發展,城區填河修路,許多古橋也跟著消失了,所以無錫保存至今的古橋並不多,不過政府的極力保護下,這些保留下來古橋給我們無錫人民展示了一個時代的歷史、文化和審美。走近古橋,就象走進畫卷般的無錫。 主要古橋有以下幾座: 金蓮橋(宋)錫惠公園內、 陸墟(宋)陸區普照村、 清名橋(清)南長街古運河上 、興隆橋(清)棉花巷外環河上( 又叫外吊橋) 、定勝橋(清)賀弄西口定勝河上 、 耕讀橋(清)石子街菰渎港上、 迎龍橋(清)棚下街南端外環河上 、 玉祁新橋(清)玉祁新橋村 、 揚名大橋(清)東绛、 釣渚渡橋(清)厚橋謝埭蕩村 、 巡塘橋(清)華莊巡塘橋、 梁塘橋(清末)、揚名梁中村 、陳墅石橋群(清末)港下陳墅村、 伯渎橋(民國)伯渎河上。 這裡我們了解幾座有代表性的古橋。
古橋壽星:金蓮橋
惠山寺前的金蓮橋,是市內現存最古老的石橋,建於宋,位於惠山寺御碑亭前,是宋代抗金名相、無錫人李綱修建的。距今800多年。
金蓮橋造型古樸,優美勻稱。長 10.7 米 , 寬 3.04 米 。為三孔石梁橋,每孔有 6 塊石梁,兩端為石砌橋台。橋台兩端有橫帽石梁,雕有怪魚首和螭首。橋兩側各有華版石,上承石欄,外側雕刻宋代典型的 “ 壓地隱起纏枝牡丹間化生(童子) ” 圖案,極為典雅華美,寓意富貴吉祥。石欄桿由蓮花狀望柱和透空欄板組成,雕有荷葉淨瓶和拐杖,橋欄兩端還有抱鼓石。雖歷代重修,但結構未變,當年的石料有的還留在橋上呢,不過所剩無幾,彌足珍貴。僅存蓮花望柱、抱鼓石各一個,還有幾塊紫褐色原石橋面石。古今材質湊於一橋,風雨駁蝕。
金蓮橋得名於金蓮池,唐代有位詩人這樣頌吟金蓮池 “ 千葉蓮花舊有香,半山金剎照方塘。 ” 池內千葉金蓮,為南北朝時所種,只有廬山、華山和惠山三寺種植。傳說服之能成仙,現在已經絕跡了。千葉金蓮隨風而去,金蓮橋卻千年留存。
惠山寺金蓮橋(攝於現代)
惠山寺金蓮橋(攝於20世紀20年代)
陸墟橋
在無錫市惠山區陸區鎮,現存一座800多年的古橋---陸墟橋。
據有關方面的記載:南宋初年,浙江人陸羽帶領兒子陸墟來到江南水鄉安陽山腳下,開荒、種茶、開茶店、發展茶文化。當時其居住地方就是現在的陸區鎮,到安陽山去開荒種茶,要繞過一條小河,深感不便。在陸羽去世後,陸墟就在河上建造了一座單孔黃石橋,取名叫陸墟橋。
陸墟橋面上刻有:國泰平安、風調雨順。在橋的兩側刻有"鴨頭春漲綠浸柳堤,鷹齒雲排紅迷橋岸"的對聯。據了解,現在陸區地名的來歷,也是從陸墟橋演變而來的。
耕讀橋
耕讀橋位於南門外的耕讀河上,耕讀河是一條老河,東西流向,西面在仙蠡橋附近與梁溪河相接,東面在南長街黃泥橋處匯入古運河。
耕讀河原名菰渎港,菰是茭白的意思,菰渎港顧名思義是一條生長茭白的河流,耕讀橋原名叫西菰渎橋,至於原來有沒有一座東菰渎橋就無從而知了。耕讀橋始建年代不詳,明、清兩代都有重建。史料記載,最後一次重建於光緒二十三年( 1897 ),重建後,當時的地方官認為原名 “ 菰渎 ” 和 “ 孤獨 ” 同音,不雅,於是更名為 “ 耕讀 ” ,取 “ 耕讀傳家 ” 的意思,後來菰渎港也跟著改成了 “ 耕讀河 ” 。
重修後的耕讀橋為金山石單孔拱橋,橋長 27 米 ,寬 3 米 。橋面南北各有石極 22 級。橋兩面均置石楹聯,東聯為 “ 沃壤植桑麻抱布貿絲人利涉,佳名易耕讀高車驷馬管留題 ” ,西聯為 “ 南裡歲豐穰風送稻花香匝地,西溪波滟雲沉孤米水如天 ” 。重建後的耕讀橋,風貌一直保存到了現在。
在耕讀街的東面是石子街,沿河有漂亮的大宅院,還有西式的清水洋房。 耕讀街的西北面是木棲廳。木棲就是木犀,桂花的意思。地名的由來和明代的一位名人有關,他就是無錫隆慶年間的進士,龔勉。龔勉( 1536 - 1607 ),字子勤,跨塘橋人,中進士後任浙江嘉興縣令,又升任浙江省參政、按察使,累官浙江右布政使,是明代的封疆大吏。現在位於南長橋堍的首藩方岳坊就是為他而建的。龔勉晚年在談渡橋附近建有官宅,廳堂四周遍植桂花,俗稱木棲廳,後來這個地名就一直沿用了下來 .
耕讀橋南耕讀村的東面就是大莊裡。這裡曾經是無錫的一處園林名勝
— 菰川山莊。菰川莊得名於菰渎港,占地很廣, 40 余畝。菰川莊的營建充滿了傳奇。要從明景泰、天順年間的華棟說起。華棟,字良用,號坦庵,南下塘鐵樹岸人,
60 多歲時,與鄰居龔釜爭地,華棟最終得勝,在埋設界石時,挖到了裝金子的鐵甕 110 只而致富,但不久他就去世了。華棟之子華麟祥科舉屢試不第,於是在家經營產業,將當時菰渎港之南的大片荒灘荒地購進。華麟祥之子華雲在嘉靖二十年
(1541) 自己 54 歲時中進士,約在 60 歲時告老還鄉。華雲和弟華露一起大興土木,在故居旁建海月亭、劍光閣,又建華氏義莊,在菰川莊東建燕嘉堂,後精心經營菰川莊,在莊內重建劍光閣,藏書萬余卷;築真休園,為園中之園;有景點臥游堂、獨對台、兩宜台、涵山獻亭等。遍植四季花木。在莊東南方,築修竹圃,面積較小。文徵明、沈周等名家經常來此與華雲交游,鑒賞華雲所藏的法書名畫。嘉靖三十六年,華雲
70 壽辰時,曾大宴於真休園,文徵明等吳中名士 20 余人均來祝壽。這時是菰川莊的全盛時期。但不足百年,華氏家業衰落,莊內
“ 頹垣斷礎,僅存什一於榛莽間。 ” 華雲的曾孫華時亨,將菰川莊捨為佛地,後改建為福城庵。因菰川莊很大,俗稱大莊裡,這個地名就一直沿用了下來。當時菰川莊的范圍一直達到今天的清揚公園附近。到解放前,這裡已經是一片荒蕪了。
耕讀街上的老年居民絕大多數是紹興籍的,他們都是民國時到這裡來做工的,當時這條街上最著名的就是漂染行業了,百來米的街道有三家染坊,一座是“
陸義茂 ” ,還有兩座是 “ 人和染廠 ” 和孫阿壽的 “ 順新染坊 ”。
歷史上的耕讀河很熱鬧,大小船只來來往往,耕讀橋也是人們進出南門的通道,而且還是官道必經之路。過去每年春耕季節,縣官都會從縣衙出發,經官道過耕讀橋,到南部各鄉鎮察看民情,了解春耕情況,橋邊不遠處過去還有座接官亭,是各鄉鄉官迎接縣官的休息之地。
位於南長區虹橋下,原名永勝橋,曾與金鉤、玉帶、知足三橋齊名,相傳是明代宰相莫懷古在此造相府時,營建私家花園時,架在溪河上的四座橋。至今,只有定勝橋還保持著原汁原味,為單孔石拱橋。由於此地巷弄甚多,參觀者可從太湖大道上的金塘橋上,向北一睹其風彩,或在西北邊下橋,可直接走到定勝橋下。
解放前的西門橋
老吳橋遠景
老蓮蓉橋
老體育場橋
消失了的皋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