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名稱 >> 北京文淵閣

北京文淵閣

日期:2016/12/15 15:25:08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文淵閣位於故宮東華門內文華殿後,原明代聖濟殿舊址。清朝乾隆三十九年至四十一年(公元1774—1776年)建成,是皇家收藏《四庫全書》的圖書館。

世界上最大的叢書《四庫全書》曾藏在這裡,以非常考究的楠木書箱盛裝,安置在書架上。《四庫全書》是乾隆時纂修的一部大型叢書,自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起,用了10年的時間才編成,繕寫的七部分分別貯於北京內廷文淵閣、京郊圓明園文源閣、奉天故宮文溯閣、承德避暑山莊文津閣,合稱北四閣(或稱“內廷四閣”);又在文化發達、文人荟萃的江浙新建三座藏書樓,即鎮江金山寺的文宗閣,揚州大觀堂的文匯閣,杭州西湖聖因寺的文瀾閣,合稱南三閣(或稱“江浙三閣”)。各藏抄本一部,副本存於京師翰林院。其中文淵閣本最早完成,校勘更精、字體也更工整。文淵閣的《四庫全書》於1948年年底被國民黨政府運往台灣,現藏在台北故宮博物館。另外,故宮文淵閣還存放過康熙時編纂的《四庫全書總目考證》、《古今圖書集成》和大量的古代文化典籍,至今仍有重要的使用價值。

文華殿是皇帝們舉行“經筵”、聽講經官講學“進講”的地方,在皇帝聽講的前一天,還要到文華殿東的傳心殿向孔子的牌位祭告。文華殿在初建時是太子們的正殿,房頂上覆蓋綠瓦。後來由於幾位太子年紀很小,不能處理政事,所以在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正式改作皇帝便殿,換成黃瓦。明清兩朝皇帝御“經筵”都是在春分、秋分兩季。皇帝要撰寫御論,闡發自己學習“四書五經”的心得,清朝皇帝的經筵御論使用滿語和漢語各講一遍。清朝諸帝文化素養都非常高深,皇帝講得興高采烈,還會指名文臣辯論。最後,作為對有幸參加典禮的文臣們的特殊獎勵,皇帝率大家打開文華殿後門,來到殿後文淵閣,賞賜文臣們翻閱閣中藏書。

文淵閣為三層樓房,仿寧波天一閣規制,樓上通為一間,樓下分為六間,取“天一生水,地六承之”,意在防火。文淵閣的園林布局,十分精致。閣前設長方形水池,周置石欄,以石拱橋與文華殿後殿聯為一體,池中養殖魚藻。大型疊石假山環列閣後,假山山路、山洞上下穿行,就連閣的左右門道階梯也增加疊石藝術處理,使文淵閣的氣氛更加濃厚。閣內懸有乾隆御書“匯流澄鑒”四字匾。

中國網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