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澤地處江南水鄉,南接嘉興,北通姑蘇,京杭大運河從她側畔流過,水陸交通非常便利。
昔時盛澤鎮上良多的陳舊綢莊那時固然曾經大都終了營業,會館也已釀成民居,或成為文物。然則,盛澤“絲綢之鄉”的美名卻連續至今,而且不時發揚光大。今天的盛澤新區,高樓大廈拔地而起,近千個攤位的東方絲綢市場遠近知名,二十多家絲織廠出產著高質量絲綢產物,我國每年出口的真絲綢的五分之一來自這裡。
盛澤起首吸引我的是良多的絲綢事跡。過去盛澤鎮是一個號稱有七十二條半胡同的多弄之鎮。那時,古鎮舊區仍然有良多小街。徜徉在古樸的冷巷中,不時能讀到與絲綢有關的巷名,看到還殘藏著往日商號遺址的古舊修建。明代有名小說家馮夢龍在他的《醒世恆言》中曾經何等描寫那時的盛澤鎮:“鎮上居民稠廣……,俱以蠶桑為業,男女勤謹,絡緯機杼之聲,徹夜通宵”;說到鎮上絲綢業的盛況時,他寫道:“那市上兩岸綢絲牙行約有千百余家。遠近村場織成綢匹,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賈來收購的,蜂攢蟻集,挨擠不開”。其手工業、貿易的昌隆現象由此可見一斑。據本地一位白叟講,昔時小街上商號林立,招牌和幌子四處都是,從全國各地來的客商以及從周圍村莊來鎮上綢莊交綢(代加工的制品)、拿絲(織綢的原料)的機工(臨近村民)常常聚積於此。白叟的祖父輩,收羅他年青時都是以做絲綢領投為生(“領”織綢的機工,去“投”賜顧幫襯的綢莊,以此獲取引見費。也就是那時的“中介人”或“生意人”)。到了清初,從全國各地雲集於此的客商為了生意的便利,紛繁樹立起本人的會館,如徽寧會館、山西會館、濟東會館等等。
游過古街老巷,就該去尋覓這些會館的遺址了。建於清代嘉慶年間的濟東會館位於斜街,由多間高梁大棟的房子構成,門口是一座嚴肅奢華的磚砌門樓。分隔濟東會館,沿河東行二、三百米,便可看見一座古廟,這就是建於清代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的先蠶祠。在中國的神話傳說中,是軒轅皇帝的元妃嫘祖起首喂養野蠶,采繭,缫絲,織綢,並把這種身手教給庶民(關於蠶桑財富的由來,《山海經》尚有別論)。於是,後人尊她為“蠶神”。鎮上的先蠶祠就是為祭拜她而建的,所以又稱嫘祖廟。
辭別先蠶祠,我們又乘小舟沿河流朝鄉間駛去。一路可見大片的桑園,和掩隱在桑園後面的一棟棟美麗的樓房。小舟翱翔於犬牙交錯的水道上,不時會穿過一座座造型古樸的石橋,橋上刻有精巧的圖紋和詩詞,細心觀摩,竟大多與植桑、養蠶、織綢有關。盛澤白龍橋上有何等一副橋聯:“風送萬機聲,莫道眾擎猶易舉;晴翻千尺浪,好從飲水更思源。”細細品嘗,往日的榮華現象似乎又依稀展示在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