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名稱 >> 北京覺生寺(大鐘寺)

北京覺生寺(大鐘寺)

日期:2016/12/15 15:16:15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大鐘寺位於北三環北側,又稱中國古鐘博物館,因寺內大鐘殿懸有一口大銅鐘而得名。它是一座利用古代建築,專門收藏各類古鐘和新類型銅鐘,以鐘為載體,以鐘文化及科技含量為資源,開展學術研究、展覽展示、科普宣傳、社會教育活動的專題性博物館。是北京市認定的青少年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大鐘寺古鐘博物館目前收藏鐘鈴類文物439件套。

  大鐘鑄於明永樂年間,距今已500多年。鐘通高6.94米,外徑3.30米,鐘唇厚度18.5厘米,重量46.5噸。鐘身內外整齊地鑄有佛教經典17種,總計227000多字,字體工整、堅韌、相傳為明朝書法家沈度的手筆。大鐘具有五絕:

一絕:鑄造年代最久;
二絕:鑄成經種最多;
三絕:鐘聲傳播最遠;
四絕:力學結構最佳;
五絕:鑄造工藝最高。

  永樂大鐘的鑄造方法采用了地坑造型表面陶范的泥型法,鑄造規整、造型精美、形體宏偉、鐘聲純厚綿長、圓闊寵亮、穿透性強。清晨可遠傳10余裡。永樂大鐘以悠久的歷史、高超的書法藝術、精美的鑄造工藝而馳名中外,有中外鐘王之譽。
  這樣“魁梧”的大鐘當初是怎樣掛到鐘架上去的呢?原來大鐘鑄好後,待到冬天,先每隔500米挖一口井,再沿路挖溝引水,潑水結冰,大鐘在冰上滑行至覺生寺的冰土堆上。然後建鐘樓,鐘掛於樓頂,春暖解凍後取土而鐘懸。
  除這口大鐘以外,大鐘寺內還陳列元、明、清三代鑄造形式、花紋造型不一的銅鐘近百余口。
  大鐘寺古鐘博物館面向社會,與中關村的聲學、力學、鑄造專家結合,積極開發新類型銅鐘,力爭成為當代鐘文化的發祥地,成為科學研究和科學普及的基地。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