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遙古城牆
日期:2016/12/15 0:10:01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平遙城牆歷史悠久、保存完整,城牆是中國古代重要的軍事防御工事,。相傳始建於西周宣王姬靜時期,據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當時是特別低矮的城垣,為了軍事防御的需要,在明洪武三年(1370年)擴建,改築為今日所見到的磚石城牆,而在明清兩代500余年間,先後有26次修繕補建,所以至今保持著明清兩代的城牆風貌。
現存的平遙城牆,是我國現存完整的三座縣城城牆之一,而其規模之宏大,建築之完整又雄踞三城之冠,全長12.8華裡。牆高10米左右,環城六道城門,南北各一,東西各二,並且六座城門外均築有甕城,城牆外每隔40-60米建有一座突出於牆外的馬面,也叫敵台窩鋪,從建築的角度講,馬面既加固了牆體,使整座古城堅固墩實,更重要的是出於軍事防御的需要,敵人如果攻城的話,處於馬面間的守兵可以從一個正面及兩個側面來攻擊敵人,使之腹背受敵,這便是軍事上所謂的左右夾攻,兩台相應和旁敲側擊的兵法。每個馬面上都築有一座敵樓,敵樓在平日供士兵遮風避雨,戰時則存放武器和軍械,借助這些凌空的建築,守城將士可“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有效地組織火力,以抗擊敵人。
在平遙古城牆的每個城門外都有一座甕城,甕城是建在大城外的一座小城,用於增強城池的防御能力,它共設裡外兩道門,並且是呈90°,從科學角度講,平遙古城位於山西中部,黃土高原地區,風沙比較大,這樣修建可以防止風沙直直地侵襲城內街道;從軍事角度講,當敵人攻進了甕城的第一道門,但他沒有想到裡面還有一道門,這樣守城士兵便能居高臨下,四面組成交叉射擊網,給甕城內敵人以致命的打擊,成語“甕中捉鱉,關門打狗”可以說是對甕城功能最生動有趣的描述了。
另外,城牆上的垛口和眺望孔為射擊和監視來犯之敵所用,環城有3000垛口,72敵樓,隱含了孔子3000弟子,72賢人的歷史典故。在龐大的軍事設施上體現了濃厚的儒家思想,隱含著古代人們厭惡戰爭,祈求和平,追求仁證的理想。其中72座敵樓也是觀察敵情,組織火力的嘹望台,一字長蛇狀的敵樓守將,把觀察到的敵情飛馬禀告角樓,再層層迎報給城樓上的主將,點線結合,整體配合,形成了城樓阻擊攻門的敵人主力,角樓出輔助城樓出堅守,敵樓以攻為守三面火力擊殺敵人的作戰態勢。
雖然平遙不是軍事重鎮,也不是天險關隘,但其精妙的設計和完備的功能就足以說明古人“居安思危,防患於未然”的意識和智慧了,歷史上曾憑借這座堅固的城牆,抵御過金兵的南下,打退過蒙古兵的掠奪,更痛擊過日寇的入侵,如今城牆外側牆體上留存的累累彈痕都在講述著以往的故事。
平遙城牆設計嚴謹,雄健壯觀,據說是依“龜前戲水,山水朝陽”之法選址,“以險制塞”之理修築,數百年來雖經風雨侵蝕,戰火硝煙,仍然堅固如初,民間相傳為長壽永固的“龜城”。南門為首,北門為尾,東西四門為四肢,加上城池內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條蚰蜒巷那縱橫有序的八卦龜紋排列寓意平遙古城金湯永固、萬代吉祥。
整個城區布局有序,設計精妙,嚴格按照漢民族的禮制和傳統的城市規劃思想及布局程式修建,是中國明清時期漢民族地區縣城的活標本,城的中心為市樓,南大街為中軸線,形成“左城隍、右縣衙、左文廟、右武廟、東道觀、西寺院”的對稱布局,頗有《周禮》“左祖右社,前朝後市”的禮序遺風。整座城池又是由城牆、街道、店鋪、寺廟、民居組成的一個龐大的古文物建築群。
平遙城牆如此完善獨特的軍事設施和設計精妙的防御功能,無疑是古代軍事的鮮活教材,是當地影視拍攝的極佳基地,也是游客登城懷古的游覽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