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宏村
日期:2016/12/15 0:04:39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宏村位於黃山的西南麓、黟縣縣城西南11公裡處,原是古代黟縣赴京通商的必經之處。整個村落占地約28公頃,其中被界定為古村落范圍的面積有19.11公頃。宏村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約公元1131-1162年),距今約有900年的歷史。宏村最早稱為“弘村”,據《汪氏族譜》記載,當時因“擴而成太乙象,故而美曰弘村”,清乾隆年間更名為宏村。宏村是以汪氏家族為主聚居的村落。汪氏是中原望族,自漢末南遷,其後裔遍布江南各地。宏村汪氏祖籍金陵,約在南宋時遷居到徽州,是為宏村始祖。宏村整個村落布局似牛形,故被人們稱為“牛形村”。全村以高昂挺拔的雷崗山為“牛頭”,滿山青翠蒼郁的古樹是牛的“頭角”,村內鱗次栉比的建築群是“牛身”,碧波蕩漾的塘湖為“牛胃”和“牛肚”,穿堂繞屋,九曲十彎的人工水圳是“牛腸”,村邊的四座木橋為“牛腿”,宏村就似一頭臥牛處於青山環繞,稻田連綿的山岡之中。
宏村距西遞僅有18公裡,氣候大致相同。民居群,特別是精雕細镂、飛金重彩的被譽為“民間故宮”的承志堂、敬修堂和氣度恢宏、西樸寬敞的東賢堂、三立堂等,同平滑似鏡的月沼和碧波蕩漾的南湖,巷門幽深,青石街道旁古樸的觀店鋪,雷崗上參天古木和探過民居庭院牆頭的青籐石木,百年牡丹,森嚴的敘仁堂、上元廳等祠堂和93歲翰林侍講梁同書親題“以文家塾”匾額的南湖書院等等,構成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真可謂是步步入景,處處堪畫,同時也反映了悠久歷史所留下的廣博深邃的文化底蘊。至清代宏村已是“煙火千家,棟宇鱗次,森然一大都會矣”,至今仍為宏村鎮人民政府所在地。至八十年代中期開始發展宏村有著類似方格網的街巷系統,用花岡石鋪地,穿過家家戶戶的人工水系形成獨特的水街巷空間。在村落中心以半月形水塘“牛心”——月沼為中心,周邊圍以住宅和祠堂,內聚性很強。
村落裡現存有明清時期修建的民居158幢,其中的137幢保存完整。清民居建築不僅擁有優美的環境,合理的功能布局,典雅的建築造型,而且與大自然緊密相融,創造出一個既合乎科學,又富有情趣的生活居住環境,是中國傳統民居的傑出代表之一。村中民居大多將圳水引入宅內,形成村落特有的“宅園”、“水院”,使宏村的民居建築開創了徽派建築裡別具特色的水榭民居模式。宏村是徽州傳統地域文化、建築技術、景觀設計的傑出代表,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是徽州傳統建築文化的真實見證。宏村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宏村人在南湖北畔建私塾六所,稱“倚湖六院”,專供族人子弟授業解惑,以育人才之用。清嘉慶十九年(公元1814年),六院合並重建,取名為“以文家塾”,又名“南湖書院”。書院占地面積6000余平方米,建築高大宏偉,莊嚴寬敞,為徽州古書院代表建築之一。
樂敘堂:又名眾家廳,是宏村的汪氏宗祠,位於村中月塘北畔正中,與月塘同建於明永樂年間,歷來是汪氏族人祭祖和慶典聚會的場所。樂敘堂由門樓、大廳、祀堂三部分組成。後進正堂原有樓,大門磚雕貼牆牌坊雕飾得異常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