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雲觀真人塔
日期:2016/12/15 15:25:25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 |
白雲觀坐落在北京市西便門外.它是全國最著名的道教宮觀,素有"道教全真第一叢林"之稱.
白雲觀創建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初名天長觀.金正隆六年(1161)毀於火災,後經全世宗頒诏重建,更名為太極宮.到成吉思汗十九年(1224),命道教全真龍門派創始人邱處機在太極宮掌管天下道教,廣收弟子,開壇演戒,使這裡發展為道教在北方的中心.因邱處機號長春子,太極宮便又改稱長春宮.後來傳說觀中有白雲統繞,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改名為白雲觀,一直沿用至今.白雲觀是一座建築宏偉的宮觀式古建築群.自金代改建太極宮後,道教叢林的規模已初具,當時就有"千柱之宮,百常之觀,三極之壇,巍巍乎,奕奕乎"的贊語.據記載,到元代的長春宮已是"正殿五間"."方丈盧室,捨館廚庫,煥然一新.""琳宮秘宇,似於王者."現存建築均為明清兩代所重建.主要建築由南至北分中東西三路,中路軸線上的殿堂依次有靈官殿,玉皇殿,老律殿(七真殿),邱祖殿,三清閣和四御殿以及後花園,東路有南極殿,斗姥閣和恬淡守一真人塔(又稱羅公增)及寮房.西路有呂祖殿,八仙殿,元君殿,元辰殿和祠堂院等.全觀共有大小殿堂50多座,建築面積達10000多平方米.這些宏麗的殿字和清幽的花園,在建築結構與布局上廣收了我國南北方官觀,園林的特點.尤其是後花園,無論亭台樓閣,還是樹木山石,都極為精巧別致,安排得恰如其分,故早有"小蓬萊"的美譽.
白雲觀山門坐北朝南,對面有一巨大的七層四柱牌坊,坊額上書"洞天勝境","瓊林阆花"二匾.這裡原為觀中的道士"觀星宿,望仙氣"的地方.山門前兩側還各有一座華表,巍然屹立,使道觀顯得分外雄偉壯觀.山門為磚石結構,有三個寬大的拱門.中間的門楣上方有"敕建白雲觀"匾額.門券上雕刻精美的仙鶴,流雲和花卉等圖案,還有三只生動可愛的石雕小猴隱藏其中,成為白雲觀的勝跡之一,舊時,北京民間有句俗話:"神仙本無蹤,只留石猴在觀中."每年正月十九日燕九節,就有許多人到白雲觀來摸石猴,祈求祛病消災,萬事如意.這雖是無稽之談,但民間的習俗日久天長地保留下來,石猴早被人摸得黝黑光亮,形體扁平.這三只小石猴只有幾寸大小,又不在一處,尋找起來頗費功夫,為游人增添了不少樂趣.在白雲觀的重重殿閣中,靈官殿是供奉王靈宮像的大殿.七真殿內供奉的是道教全真派祖師王喆(王重陽)七大弟子塑像.邱祖殿是觀中的主殿,殿前矗立有長春真人石碑一座;殿內供奉明代塑的邱處機坐像,手執如意,身著道袍,神采如生.邱處機字通密,號長春子,登州棲霞縣濱都裡(今山東省棲霞縣)人.生於金皇統八年(1148)衣歷正月十九日.19歲出家學道,從師王喆,為王喆七大弟子之一.王喆去世後,邱處機隱居磻溪(今陝西省寶雞市東南),繼承王喆以道為主,兼收儒,釋理論的全真學說,以苦修和善交結成名,後應成吉思汗所诏"西行萬裡,谒大汗於中亞"即著名的長春真人雪山之行.由於他向成吉思汗宣講"敬天愛民為本,清心寡欲為先"的治世,養生之道,深得成吉思汗的敬重,並"賜號神仙,爵大宗師,掌管天下道教."此後,道教便得到了較大的發展.邱處機於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留頌而逝.弟子們將他的遺骨安葬在長春宮下院處順堂,即今殿內供奉邱處機的瘿缽礎石之下.瘿缽傳為樹瘿(樹瘤)所制,宋代遺物.為清代雍正皇帝獻給長春真人的供品.
邱祖殿後有一座二層樓閣,底層是四御殿,樓上是三清閣.閣內藏明刻道藏5485卷,是研究道教的珍貴史料.
後花園是白雲觀中的"仙境",原名後圃,明清時都曾修繕擴建,由三個庭院連接而成,主體建築是中院的雲集山房.周圍環以三山,樓館亭台和長廊等點綴園中,使後花園清幽雅靜,隨四時的變換,更有不同的奇趣.這座千年的宮觀裡保存著許許多多珍貴的歷史文物,其中有歷盡劫難至今保存完好的漢白玉石刻老子坐像,被稱為鎮觀之寶.三清閣內的明版《正統道藏》是目前國內最完整的一部道家經典,觀中每年農歷六月初一至初七都要取出晾曬,這就是白雲觀著名的曬經會.恬淡守一真人塔(羅公塔)是道教塔中的精品,也是清代前期大型石刻藝術品,建於雍正三年(1725).塔為石質,通高約10米,形似亭閣,但又育所不同.底為一仰蓮須彌座基台,上建八角形塔身.塔身上覆三重檐屋頂,星檐的椽子,飛頭,瓦隴,脊獸,隔扇窗等,雕刻得與木結構形制相同,還雕有道教象征八卦的圖案.用藏傳佛教寺廟常用的密疊斗拱作裝飾.塔頂用小八角亭式,上冠以大圓珠,與一般佛塔的塔剎又不相同,千年富觀,僅此一塔,可見它的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