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朔的名字是怎麼得來的?
日期:2016/12/14 23:59:49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風景如畫的陽朔,是怎樣得名的.相傳隋朝設縣治時,以“陽朔”作縣名,是取羊角山“羊角”二字的諧音。後人又把羊角山叫陽朔山,究竟是縣因山得名?或山因縣得名?這個問題須得從頭說起。
三國吳甘露元年(256年)設熙平縣干興坪獅子威,是陽朔縣的前身。隋開皇十年(590年),遷到現在的縣城,縣令想改縣名,一時未定。
縣衙後面的廖家豈外,有對山峰直插青山。當時有個孤苦的孩子,給財主放羊,人們叫他羊娃。每天趕著羊群到這對山峰下放牧,眼看雙峰並峙,很像羊角,就起名叫羊角山。羊娃長得很聰明,他的羊欄搭在財主家的私塾旁邊,財主年年請塾師教自己的兒女。借此機會,羊娃暗中學到不少知識,往往隨口成歌,應聲作對,因此牧童們很愛和他玩。他給羊角山編了一首歌:“羊角尖,羊角尖,羊角尖上九重天”,牧童們把它當作口頭禅,每日早出晚歸,經過縣衙後面,總是歌聲琅琅。
縣令為了改縣名,絞盡腦汁,總想不出一個恰當的。有一天傍晚,他到後花園散步,聽到牆外牧童們的歌聲,越聽越出神。不過他把“羊角尖,羊角尖,羊角尖上九重天”,誤會為“陽朔遷,陽朔遷,陽朔遷上九重天”。他為何引起誤會呢?因為他是農歷十月初一日遷縣的,十月為陽月,初一為朔日,所以他自認為“陽朔遷”是指他遷縣的時間,至於“遷上九重天”,那當然是預兆將來官運亨通,扶搖直上了。於是決定呈報上司,用“陽朔”為縣名。還出布告示眾,說明“陽朔”為縣名,是根據童謠改的。
村民看了布告,紛紛議論,有的說:“什麼童謠,分明是羊娃編的羊角山歌”;有的說:“羊角”與“陽朔”音同字不同,那能以聲取義?縣令聽了這些老百姓的議論,心裡有些不安。
一天,縣令改換便裝,騎著小馬,只帶一名衙勇,直奔羊角山下。這時羊娃和牧童們正在山邊的樹蔭下休息)談笑風生。縣令突然問道:“誰是羊娃?”羊娃應聲答道:“是我”。縣令下得馬來,慢漫他說:“羊角山歌是你編的嗎?”羊娃滿口承認。縣令將信將疑,想考他一下,接著說:“有人說陽朔是取羊角的諧音,有那麼湊巧?你能編歌,定能作對,現在我出兩個字給你對,既要取陽朔的諧音,又要對仗工整。”羊娃點點頭。縣令揮動手上的鞭子說:“馬鞭”,羊娃對道:“羊索”。絢羊的索對趕馬的鞭,對仗可算工整,況且“羊索”與“陽朔”字音完全相諧。縣令想了一下,搖搖頭說:“不行”,你不該重用羊角的羊字,美中不足,我再出兩個字給你對來。縣令指著衙勇的腰刀說:“佩刀”,羊娃對道:“揚架”。揚槊對佩刀對得更加工整,同時“揚槊”與“陽朔”字音一點不差。縣令再找不出漏洞了,內心暗暗佩服。
從此,縣名與山名就分不開了,傳為千古美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