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千年古鎮 風雅青城

千年古鎮 風雅青城

日期:2016/12/15 23:25:35      編輯:古代建築

榆中縣 青城
青城城隍廟戲樓

自去年榆中縣青城鎮被評為甘肅省首個“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以來,這座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再次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

陽春三月,我們走近青城,探訪這座黃河古鎮的神奇魅力。

厚重的歷史積澱

青城雖為榆中縣所轄,但離榆中縣城較遠,與白銀市水川鎮毗鄰。從蘭州去青城,先經白蘭高速公路到白銀,然後一路向東,經白銀水川、大峽,過黃河石橋,轉頭沿黃河向西不遠,就到了青城。

青城北鄰黃河,南面是連綿起伏的榆中北山山脈。正是這些大山,將這座小鎮與縣城隔開,成為一個世外桃源。

三月的暖陽灑在古鎮的屋頂院落,整座古鎮靜谧而安詳。一條條形狀各異的石塊鋪就的街道彼此相通,街道兩邊的古舊四合院,門庭互對,風格獨特。從大門到照壁,從堂屋到廈房,從牆頭到屋檐,從門扇到窗戶,隨處可見精細的雕刻。

青城鎮文物保護所所長劉軍是土生土長的青城人,他帶我們走遍了青城的文物古跡,向我們詳細介紹了青城厚重的人文歷史。

榆中縣 青城
東灘荷塘

青城歷史悠久,文物古跡眾多,文化底蘊深厚。據史料記載,唐朝在此修築龍溝堡(舊城)。北宋仁宗年間,西夏王李元昊叛亂,時任秦州刺史的宋朝大將狄青為防止西夏入侵,憑借天然的防御工事——黃河,在唐朝龍溝堡的基礎上增築了新城。因為新城東西長,南北狹,故稱“一條城”或“條城”。後來為了紀念狄青將軍,將“一條城”叫做青城。

青城是古絲綢之路上的水旱碼頭和商貿中心,唐宋元明時期的邊塞軍事重鎮,被譽為“黃河千年古鎮”。2006年被甘肅省建設廳、甘肅省文物局命名為“甘肅歷史文化名鎮”,2007年被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青城因水煙而盛,也因水煙而衰。”劉軍介紹說,青城是水煙的發源地,被譽為“中國水煙之鄉”。明末清初,青城人就發明了水煙,到了清乾隆、嘉慶、道光年間,水煙的種植、加工、銷售達到了鼎盛時期,當時的水煙作坊已有200多家,從業人員上萬,使青城形成了獨特的水煙經濟。水煙業的興起、鼎盛,推動了古青城加工業、商業、教育、文化和建築業的發展,促進了古青城經濟社會的全面繁榮。這裡曾經商賈雲集,人才荟萃,教育興盛,民風淳樸,被譽為“風雅青城,仁義之鄉”。

如今,青城水煙已經衰落,但水煙制作工藝和部分水煙作坊卻保留了下來。在羅家大院一處四合院,壓制水煙的巨型木椽、砣石以及壓制成捆的水煙,仍保存完好,吸引人們前來參觀

榆中縣 青城
水煙作坊

獨特的文化價值

經過千年的歷史沉澱,青城古鎮形成了獨特的建築文化、水煙文化、民俗文化及飲食文化等。青城文物古跡眾多,現保存有高氏祠堂、青城書院、城隍廟、羅家大院、二龍山戲樓、闖王墓和散落在古鎮核心區的45處古民居四合院等。

在劉軍的帶領下,我們游覽了羅家大院、城隍廟、青城書院、高氏祠堂等,這些遺跡大多是明清時期的建築,規模宏大,做工精美,古樸典雅,風格多樣。

羅家大院是青城四大水煙作坊之一的“永順成”老板羅希周先生的宅院,由東院、中院和西院三部分組成。東院是水煙作坊,中院是羅家人居住的地方,西院由前院和後院兩座四合院組成,院內有花園、水池和走廊,是羅家人休閒娛樂的場所,也是用來招待客商的地方。整個羅家大院十六道門互相連通,設計獨特,布局嚴謹,古樸典雅,做工精巧,具有山西四合院的建築風格,是青城保留最完整的古民居四合院之一。

榆中縣 青城
高家祠堂

青城城隍廟始建於宋仁宗寶元年間,初為秦州刺史狄青的議事廳,所以又稱之為“狄青府”。明朝初期,改為青城守備軍的指揮部。雍正二年,改建成青城城隍廟。城隍廟由山門、戲樓、廊坊、陪殿、鐘鼓樓、獻殿等建築物組成。山門有石獅、磚雕,山門立柱均有各代名人所書對聯。其中兩幅“好大膽敢來見我,快回頭莫去害人”、“陽世奸雄傷天害理皆由己,陰司報應古往今來放過誰”,以警示世人多做善事,少行惡果。

青城書院始建於清道光十一年,即公元1831年,為當地紳士倡導修建,是當時蘭州地區的六大書院之一。整個書院坐北朝南,由山門、前院、中院、後院組成,共有房屋33間。青城書院的建立,是古青城文化興盛的集中體現,使青城成為遠近聞名的文化之鄉。據統計,青城在廢除科舉制度之前,先後培養出了11名進士(其中有皇榜翰林1人);文舉23人,武舉51人;孝廉方正8人,貢生83人;秀才不計其數。青城在各個歷史時期還湧現出了許多傑出人物,如著名的劇作家李干臣,書畫家李公善、王元、高炳辰、張炳宸,詩人顧名、羅經權、張浚濂,地理學家曾成睿,教育家關紫清,針灸學家高涵九,甘肅省第一任文史館館長楊巨川等。

高氏祠堂始建於清乾隆五十年,即公元1785年,是高氏第九世先祖高秉信發起修建的。它是青城地區唯一保存下來的一座家祠。高氏原系山東渤海園園村人,明洪武年間高氏始祖克尊兄弟三人隨肅王來到甘肅,先到隴西,再到蘭州廟灘子,兩位兄弟戰死疆場,克尊便攜妻帶子來到青城。高氏祠堂是明清時期獨有的懸山式建築,一層一層,逐層增高,以示高氏子孫步步高升;後過廳與廂房相連,不僅建築獨特,而且寓意深刻,昭示高氏後人互相扶持,共同進步。這裡的一塊“才兼文武”圓形匾,是清道光皇帝御賜;“進士”匾是清鹹豐皇帝御賜。抬頭望著這些斑駁的字跡,仿佛看到了當年高家人考中進士,跨馬游街,衣錦還鄉的熱鬧場面。高氏後人在清朝出了1名進士,2名文舉,6名武舉,22名貢生。

榆中縣 青城
青城書院

豐富的旅游資源

獨特的文化和深厚的歷史,給青城鎮留下了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近年來,鎮上抓住機遇,發揮優勢,精心打造黃河千年古鎮,力爭將青城建成集古鎮欣賞、觀光休閒、影視基地為一體的旅游勝地。鎮上爭取各類項目資金,共投入3500多萬元,加大文物保護、道路硬化、景點修復等基礎設施建設。據介紹,青城現有文物保護單位49處,恢復建設廟宇10處、家祠3處,修復古街7條,發掘民俗文化8項,其中3項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同時,青城鎮的西廂小調、隍爺出府、英雄武鼓、剪紙、刺繡等民俗活動;水煙、農家陳醋、西瓜、葡萄、蘋果、梨等土特產品;青城長面、糁飯、驢肉、酸白菜、酸爛肉等特色飲食,也是吸引游客的獨特資源。

近年來,《黃河浪》《老柿子樹》等電視劇在這裡拍攝,電視劇《黃河古鎮》以青城當地故事為體裁,使千年黃河古鎮聲名遠播。

根據鎮上的初步規劃,整個青城鎮的旅游分為“上片”和“下片”。上片即青城古建遺跡,下片為生態休閒區。下片的自然景觀有百年梨園、千畝稻田和東灘荷塘等,距古鎮約5公裡。出古鎮,下一段坡,穿過一個村落,就來到了“下片”的生態休閒區。這裡稻田縱橫,荷塘清澈,一派田園風光。劉軍告訴我們,到了夏天,百畝荷塘荷葉青青,荷花怒放,空氣清爽,景色宜人,是避暑休閒的好地方。每年白銀、蘭州等地的游客來到這裡,先游古鎮,再到這裡喝茶打牌聊天,樂在其中。

榆中青城旅游服務有限責任公司經理張成軍告訴我們,古鎮旅游開發,重在保護,突出文化特色。今年,古鎮旅游開發得到蘭州市的大力支持。鎮上准備做一個全面、科學的規劃,重點搞好招商引資,加大旅游基礎設施、旅游服務和景點建設,並在政府監督引導下,使古鎮在保護中得到合理開發。(本文圖片由青城鎮文保所提供)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