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匈牙利自然科學博物館展出的一尊由荷蘭私人收藏家1996年通過“合法途徑”購得的千年佛像,引起了我國公眾的強烈關注。眾所周知,關注的焦點不在於佛像內是否藏有一名高僧的遺骸,而在於佛像極似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吳山鄉陽春村被盜的“章公六全祖師”寶像。3月22日,福建省文物局發布最新消息說,他們組織專家通過走訪村民群眾、收集相關遺物、查閱歷史資料,分析比對獲得了許多有價值的信息和資料,特別是當地遺存的照片、族譜、衣冠、坐轎等遺物與記載,初步確認“那一座”正是我們的“這一座”。
一旦證據確鑿,相信“肉身坐佛”的回歸就只是時間問題,雖然從目前來看,這條道路不會平坦,諸如中國和荷蘭沒有關於文物返還的雙邊協定;根據“條約不溯及既往”原則,荷蘭2009年加入的文物返還公約無法溯及1996年入境的文物等等,都會構成掣肘,但我們仍然堅信前途是光明的。正如匈牙利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家西科希所說:“如果真是中國被盜文物,我希望肉身坐佛能回到其原來的地方,而不是呆在一個私人收藏者的地下室裡。”現在,從防患於未然的層面出發,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是,為什麼原本屬於我們的這尊“肉身坐佛”,搖身一變成了“人家的”?“肉身坐佛”的遭遇為農村文物保護敲響了怎樣的警鐘?這兩個明擺著的問題必須思考明白,不僅僅是為了杜絕此類事件重演,重要的是把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還要再傳承下去。
“肉身坐佛”是被盜走的,當年的報案記錄已經找到,那還是1995年底的事。被盜之前“章公六全祖師”寶像處於怎樣一種保護狀態,從現有文字中無法一窺究竟,但如果我們常下去接地氣就會發現,在農村不少地方,文物意識還是相當缺乏的,遑論文物的保護意識。比如說那些富有建築特色且歷史悠久的民居,村民們因為生長於斯,司空見慣,可能就不會意識到是文物。以徽派建築為例,早幾年就有休寧縣清朝嘉慶年間的民居“蔭馀堂”被整體搬去美國的消息,有石台縣200多年歷史的徽派建築打算整體搬遷瑞典的消息,有影星成龍將他早年“收藏”的6座徽派古建築捐給新加坡一所大學的消息。“蔭馀堂”整體搬走是作為美談的;石台那個,當地稱其不屬於當地文物保護單位,言下之意反正也沒什麼用處;成龍一下子買走那麼多,顯見賣的一方也沒有當回事。諸如此類,都是缺乏文物意識的典型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