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新華網絡電視:寧夏古長城屢遭破壞誰之過?

新華網絡電視:寧夏古長城屢遭破壞誰之過?

日期:2016/12/14 10:53:29      編輯:古代建築

    地處西北的寧夏因為境內古長城數量之多、分布之廣及修築年代跨度之大而享有“中國長城博物館”的美譽。然而記者近日在寧夏多地走訪時發現,不少長城遺址和附屬建築物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毀壞,古長城保護面臨挑戰。

  寧夏同心縣境內長城始築於明代,由於地理位置重要被稱做“固鎮第一關”,後因三邊巡視邊防者必下馬於此休息,而得現名“下馬關”,1985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一些農民將房捨和牲口棚依附長城而蓋,有的農民甚至將長城上的土料和石料挖下來自用,更有人在城牆上打洞居住。到了20世紀80年代,這一現象愈演愈烈。

  寧夏同心縣文物管理所所長 顧永存

  隨著古城的外磚搬完了,就等於人的皮膚沒了,皮膚沒了以後,土牆露在外面,多少年慢慢就開始風化,下雨倒塌,各種各樣的破壞都來了。

  據了解,寧夏長城全長1507公裡,可見牆體517.9公裡,具有重大的考古、文化、歷史研究價值。近年來,長城的保護工作雖然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但是依然不能滿足長城保護的客觀需要。業內人士建議,應建立調動全社會力量參與長城保護的機制,使長城沿線的每一位居民和游客既是長城文化的享有者,也是長城的保護者。

  寧夏海原縣文廣局局長 李德軍

  如果達到人人知道保護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文物保護也就是能很好的保護下來。第二個就是在保護的看護人員的聘請上,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手段,如果是比較偏遠的、重要的文物保護單位,那麼聘請當地的村民來看護,這個會及時的發現問題,也能及時的制止問題的發生。第三塊就是在保護的費用上要加大投入,在巡查的力度上還要加大。

  專家同時建議,做好長城的管理工作需要理順管理體制,明確保護、開發方針。在“保護為主”的同時,合理、科學利用長城資源,既兼顧周邊群眾利益,又避免單純把長城變成搖錢樹。(新華社記者劉海銀川報道)
 

(來源:新華網絡電視)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