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雲南施甸重塑“契丹溫泉古鎮”

雲南施甸重塑“契丹溫泉古鎮”

日期:2016/12/14 12:02:05      編輯:古代建築
    公元800年前,成吉思汗孫元世祖忽必烈發兵雲南,攻滅大理國政權,在忽必烈大軍中有一支發型、服裝怪異的隊伍沿途征戰,立下赫赫戰功,後忽必烈因回兵蒙古與其幼弟阿裡不哥爭奪大汗位而將此部隊留在滇西,此後歷經1200余年,這支由契丹將領忙古帶副都元帥統領的隊伍在保山、德宏、大理繁衍生息,僅施甸便有其後人10余萬,契丹文化逐漸成為施甸歷史文化中重要部分之一。

    在施甸縣城的“耙耙山”附近,投資數十億元的施甸“契丹溫泉古鎮正在加緊施工,該古鎮將重現滇西特色的契丹文化、金布朗文化,並建設出占地近干畝的溫泉契丹古鎮,其重點為“契丹民俗風情區、金布朗水景布行街、茶馬古道購物旅游區"等。

    施甸縣是滇西主要的溫泉旅游景區之一,其中如石瓢溫泉等已成為雲南騰沖、龍陵、洱源外最具盛名的景點,而如今又在“契丹溫泉古鎮“發現日湧3500立方、常溫73度以上的溫泉,結合新建的契丹文化古塔建築群、滇西契丹文化陳列館,這裡無異將成為滇西最重要的契丹文化、金布朗文化、溫泉養生文化的交融景區。

    為更好地了解契丹文化在施甸的繁衍生息,記者應施甸縣委宣傳部長楊廷輝之邀,於農歷“二月二”龍抬頭節會期間,專門來到位於由?鎮少保山腰的土主廟,楊部長告訴記者,施甸縣土主廟是清朝光緒三十四年重建,廟內壁畫分繪在殿宇四壁和屋頂,共有30余幅,內容多為山水花鳥與古代傳說,用水墨淡繪、色調清新高雅,專家考證此處為契丹後裔莽成龍紀念地,而滇西各地如大理市海東鎮也有過土主節習俗,供奉的也是契丹後裔莽成龍。不僅如此,施甸縣如今還保存有契丹衙門一施甸長官司和契丹後裔宗祠一木爪樃阿莽蔣宗祠,大門二旁書寫的對聯為“耶律庭前千株樹、莽蔣祠內一堂春”。楊廷輝部長告訴記者,雖然史書記載契丹改為大遼國後也有文字,但契丹文字的真正發現則是1980年在施甸縣的契丹碑文上。目前在施甸縣的“阿、莽、蔣、楊、李、趙”諸姓人家很可能就是“契丹人後裔”,初步估算施甸縣約有10余萬人是“契丹後人"。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