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城六十一處古建築領身份證
日期:2016/12/14 12:00:32   編輯:古代建築禅城區區長孔海文參加掛牌儀式並用手機拍下剛掛的牌匾。甘建華 攝
禅城區首批61處歷史建築昨日起陸續掛牌,正式擁有“身份證明”。這些具有歷史風貌、見證佛山文化傳承的建築,其保護將被納入法制化軌道。
昨日(10.23)上午,快子路48號佛山市僑聯俱樂部舊址在禅城區區長孔海文等見證下,這座曾先後作為“興義”武館、佛山市圖書館的嶺南風格建築,被鄭重掛上了“佛山市歷史建築”的牌子。
有別於祖廟、南風古灶等受到嚴格法律保護的文物保護單位,作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的佛山還有一大部分具有歷史風貌的建築因未能納入文保范疇,其認定和保護缺乏相關法律條例的支持。在城市發展中,歷史建築被隨意拆毀的現象時有發生。
去年起,禅城區啟動歷史建築普查,整理了一批具有保護價值、可反映佛山歷史特征和風貌特色的建築物。今年7月,61處建築被市政府認定為歷史建築。9月,佛山首部地方法規《佛山市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保護條例(草案)》進入初審階段,佛山為歷史建築立法,並擬建立“預保護機制”防止有價值的歷史建築受到人為破壞。
禅城區發展規劃和統計局常務副局長侯慶濤說,掛牌的歷史建築的保護被納入法制化軌道,其結構、外立面等均不可變動,功能用途也應符合片區規劃。
禅城區首批認定的歷史建築包括居安裡等宅地民居、教子村竺誠霍公祠等壇廟祠堂、陳如岳祖屋等名人故居以及莘葵裡等亭台樓阙,其中33處位於佛山老城區。這些建築部分仍在使用,但大多空置。接下來,禅城區還將繼續對具有歷史風貌和保存價值的建築進行認定,於明年開始進行第二批歷史建築的普查。
“何為歷史文化名城,何為天下‘四大聚’?佛山需要依靠這些具有歷史底蘊的建築來展示。政府的立法和認定工作可以提高市民保護歷史建築的自覺性。”參加過普查的廣東省非遺專家梁詩裕說。
據透露,禅城還將在社會招募熱心人士作為歷史建築監督員,巡查並可隨時報告這些歷史建築的保護利用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