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薊縣發現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

薊縣發現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

日期:2016/12/14 12:00:19      編輯:古代建築
    2005年,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開展了薊縣舊石器考古專題調查。10年後,這場曠日持久的考古迎來了新發現和國內專家的首肯。11月20日,天津市文物局委托有關單位,對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2015年5月期間聯合開展的薊縣舊石器考古調查成果進行了評估論證,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天津市文史研究館等專家們提出了評估和建議。

    此次調查,又新發現舊石器地點(遺址)14處,分布於薊縣下營、羅莊子、孫各莊、穿芳峪和漁陽等5個鎮鄉,采集石制品千余件,這次調查,使天津的舊石器地點(遺址)總量達到27處。采集的石制品原料多取自附近礫石層,原料以燧石、角巖、石英巖為主;剝片以錘擊法為主,也存在一定比例的間接剝片法,砸擊法在少量地點被廣泛使用;石制品以中型和大型為主;石制品類型較為豐富,包括石核、石片、斷塊及工具等,工具種類包括刮削器、尖狀器、砍砸器等;修理多采用錘擊法,且以正向加工為主。

    此次考古調查文化遺存分布的地貌部位清楚,石制品技術與類型特征明確,文化內涵豐富,學術價值重大,具有很大的研究潛力,是高校與地方考古科研機構合作開展的一次成功的舊石器考古調查。調查在第IV、III級階地上新發現的下營南嶺、楊莊西山等地點,以大型礫石為原料,生產大石片工具為特色,在華北舊石器文化體系中鮮見;以東井峪駱駝嶺為代表的第II階地地點,石片石器的小型化趨勢明顯,與第IV、III階地的石制品形成鮮明對照。上述地點與東營坊遺址以燧石為主的小石器工業呈現出三種不同的文化面貌,代表薊縣舊石器文化發展的不同階段,為建立區域舊石器文化序列奠定了基礎。

    從地貌部位與文化特征推測,此次調查新發現的舊石器地點的年代已經進入到舊石器時代中、早期,即地質年代的晚更新世早期或更早,不晚於距今10萬年,將早期人類在天津地區活動的歷史推向了更久遠的時代。此次調查發現的杏花山朝陽洞系天津地區首次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具有獨特的考古價值。

    專家建議,在已有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展薊縣舊石器時代的考古調查工作,尤其是洞穴遺址專項調查,並開展典型地點(遺址)的發掘工作;做好多學科綜合研究,厘清該地區舊石器遺存的地層序列、文化特征與發展變化;發掘過程中應加強遺址的保護與展示;認真做好調查發掘資料的整理與研究。要從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高度規劃天津舊石器考古工作,在下一步薊縣考古調查發掘工作中加強三地舊石器考古學術交流與協作,為人類的起源與演化研究做出獨特的貢獻。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