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秀美的慈湖。
浙東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文廟孔廟,慈城孔廟比北京孔廟早318年。
慈城古城街頭。
專家團在慈城古城小東門考察。 杭州網訊 沿著氣勢恢宏的杭州灣跨海大橋向南,越海下橋進入寧波的前廳,便來到這座留存了眾多歷史遺跡、以慈孝而聞名的千年古城慈城。
它就像擺滿沙發電視空調的客廳中懸掛的一幅老照片,鑲滿了時光的碎片,歷史上一個個生動而感人的慈孝故事猶如一顆顆珍珠點綴在古城的大街小巷,向游客展示慈孝游的迷人風采。
11月,由中國傳統建築文化旅游目的地評定工作委員會組織的專家考察團對寧波慈城古城進行了現場考察評估。此次評審由北京、廣州、廈門、湖南等地涉及古建築、文物、考古、文化旅游等方面的業界資深專家組成,為確保考察工作公平、公正、公開,考察組成員將在全國106位專家中隨機抽取產生,並排除了本地專家的參與。通過對慈城的文化傳承、建築保護、環境建設、旅游管理等方面嚴格的綜合評估,慈城古城成功通過中國傳統建築文化旅游目的地初評。
人傑地靈 底蘊深厚 慈孝美名揚 慈城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豐富的人文資源,被稱為“慈孝之鄉、進士搖籃、儒學勝地”,文風鼎盛、人傑地靈。
史記載有“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勾余”,這是慈城最早的古名,後改稱“句章”。至唐開元26年設慈溪縣,因縣城建此取名慈城,迄今已有2400多年歷史,是目前江南地區保存最為完整的千年古縣城。
當行走在古城的大街小巷,更能感受其作為千年古鎮所具有的濃厚人文情韻。慈城所保留下來的傳統建築中,不但有大量的民居建築,還有縣衙、酒稅務等公共建築,其中遴選出來的慈城明、清古建築群更是其中最優秀、具有代表性的建築,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古跡多達33處。
其中孔廟布局完整、規模宏大,為浙東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文廟,反映了儒學在傳統生活中的重要性及其深遠的影響。明代的甲第世家、福字門頭、符卿第、布政房和清代的馮宅等名人故居,做工精致,用料考究,是當地民居的代表作,其周圍仍保留了完整的傳統街區,集中地反映慈城明清時期建築風格和生活氣息。“慈城歷史文化名鎮遺產建築群” 被授予2009年度聯合國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榮譽獎。
慈城崇師尚學,人傑地靈,是孕育浙東文化、商業巨子的重要搖籃,素有“鼎甲相望,進士輩出、舉人比肩、秀才盈城”之美譽。自唐宋至明清,慈城先後出過5名狀元、1名榜眼、3名探花、519名進士、2400多名舉人,被譽為“中國進士第一城”,當代從慈城走出了5名中科院院士,兩院院士談家桢、著名作家馮骥才都是慈城人的驕傲。
“百善孝為先,孝為德之本”。長久以來,“慈孝”就是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傳統美德。千百年來的歷史積澱,慈城歷代出現了許多的孝子(女),形成了具有明顯地域特色的慈孝民間文化。早在二千年前的東漢,慈城的談妙澗邊就誕生了被和帝敕封為“孝子”的董黯,慈孝之風代代相傳,唐朝的張無擇、宋朝的孫之翰等被歷代皇帝表彰過的孝子孝女就有三十多位。
作為全國歷史文化名鎮,江北區慈孝文化主要傳承地的慈城,至今還保留著完整的慈孝文化遺址,如張孝子祠、董孝子溪、節孝祠、孝子井、三忠墓、慈溪橋、慈溪巷等,昭示著慈城“慈孝文化”的深厚與悠遠。
時至今日,慈城慈孝文化外延不斷擴大,內容更加豐富,它已逐漸上升為和諧相處、互敬互愛互助的新穎人際關系,由局限於親情的小愛向面向全社會的大愛發展。2009年重陽節,慈城成功舉辦了首屆中華慈孝節,並推出慈孝館三娘教子井董孝子井水上墳等慈孝景點和特色慈孝線路,迎來眾多海內外賓朋,“中華慈孝之鄉”可謂名至實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