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郫縣唐昌行 古鎮深閨人未知
日期:2016/12/15 22:01:52   編輯:古代建築於是古鎮的文字開始在我的鍵盤下,一個字、一個字慢慢地敲下來,雖然唐昌已經沒有了當年的輝煌,雖然古鎮的如同周邊的古鎮一樣在消失自己年華,雖然那些院子、古井已經被喧鬧、整齊、平坦的水泥街道,林立的現代建築所包圍著,但古鎮的魂魄猶在、徜徉在古鎮的陽光的猶在……
古鎮地處郫縣、都江堰、彭州三州通衢交匯之地,史記中表達為古蜀人從川西松茂高原進入四川平原,完成漁獵文化到農耕文化轉變的必經之地。成都市區飲用之源的柏條河從都江堰流經古鎮奔洩成都,浸潤了川西壩子,滋潤著成都平原,也有人說柏條河就像唐代的美女,款款、緩緩而來,帶著午夜暗香般的韻味,叫人迷戀、叫人沉醉……也許得於地理位置的優越,在中國通史中,記錄為川西地區重要商鎮,“草市”之稱,交易可謂空前繁榮。當然有水則靈的古鎮並非因水而出名,相反卻一直默默相守。唐朝高宗時期設唐昌縣,明朝蜀王朱椿的三子朱悅樽在十五歲封為崇寧王,封地唐昌,改為崇寧。
因為粘上了蜀王的後代朱悅樽,古鎮地位在當時達到了歷史的頂峰,古鎮東西南北分明;有城牆,牆上加有官帽沿;有城池、吊橋……與古書籍中描述的縣城毫無差異,而今街道東西南北正對、不偏不斜的格局依然保留,王者之氣猶在,乃昔日川西縣城罕見。至解放初期恢復唐昌古名,拆縣並入郫縣,是為唐昌鎮。
西漢名人逸士嚴君平在唐昌居住往來,留下讀書台,通漢井,賣卦巷等川西名勝古跡。在成都彭州、邛崃市等地均留下其等古跡,還有資料介紹稱,古鎮在三國時期曾經是諸葛亮練兵鍛造兵器之地。而辛亥革命時是川西革命策劃地,抗日戰爭名將英烈故鄉,而今在唐昌公園可見的抗日紀念碑可佐證。
主要景點:
輝煌的梁家大院:
當地人引以自豪的當屬位於北正街158號的梁家大院,從寬闊的水泥街道匆匆而過是不易找到深藏在背街小巷的這個院落。據說大院十四個天井、大小房屋九十七間,占地20余畝的梁家大院,是唐昌古鎮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價值最高的古建築群。大院的大門形制有民國建築風格,幾乎全部是灰磚結構,兩低中高,造型上沒有什麼特殊的符號,少了川西風格的圓弧形的構件,突兀表現出單個的長方體的支柱。門額正方上楷書“吉廬”,顯得模糊不清,似乎曾經有人用水泥、石灰漿塗過,或稱有人用此計保護過。據說當時這家梁氏兄弟雖有大量土地,但仍本著“耕讀傳家”古訓,在田間勞作。梁氏兄弟去世後,其後人即在唐昌大修公館,靠收租過活。梁家大院即梁家兄弟後人梁顯庭購快要坍塌的水神祠而建。
通過大約5米的通道便是一個碩大的天井,密密麻麻地種植著10來棵參天大樹,陽光從楠木樹葉中透下來,稀稀疏疏地灑落在天井中間的一個供台上,與掛在竹竿上晾曬的衣服一起,隨風笨拙地跳起舞,是奚落院落的破敗還是嘲諷著我們這些看客:有什麼好看的?都這個爛樣子了!這個聲音又好像出自於與我們擦肩而過的大姐之口……不過住在院子裡的吳家林老人說,住在大院中,夏天不使用空調,家裡的熟食放上幾天都不會壞,尤其是兩棵雌雄異株銀杏樹格外稱奇:每年秋天,雌的那株銀杏都能結80多斤的白果,鎮上的居民聞訊前來撿白果,那陣勢熱鬧得很!
天井四周的廂房有序排列,穿過左側的通道進入第二到院落竟不知道下一個出口在何方,左右都是房屋、大小天井。那些別具一格的窗格子、房檐上黝黑發亮的吊凳、柱子上精美的花鳥魚蟲雕紋、精雕細琢的或獅或麒麟……一一闖入我的眼簾,我只好面對他們獨自發呆。居住在這裡的劉大爺看到我拿著相機,只把眼角的余光投向我,然後只顧喂養在籠子裡的母雞,不緊不慢地說:以前最多的時候住過90戶人,而今大概還有30多戶人家居住,都是公房了,買不起房、窮人將就住的了……
繞過第一個天井,糊裡糊塗地來到了 第二個天井,說是天井,其實已經變成居民種植的莊稼地,蘿卜、青菜、小蔥等,當然最為惹眼的是,掛在兩個樹棒之間的香腸的臘肉,那是居民准備過年的年貨,在臘肉和香腸的背後圍了一桌子玩麻將的婦女,嘻嘻哈哈格外熱鬧,而淘氣的孩子則獨自玩著泥土裡的砂石。也許是我的相機不夠友好,當我的鏡頭對准他們是,一位年長的大姐喜憂參半地說:你照就照嗎!莫照我們打麻將哈!
院子裡的生活雖然少了些繁華,但生活在這裡的人卻各自悠閒地生活著。年輕的出去打工了,留下些老人、婦女、孩子,照顧著各自家中的家庭瑣事,看著他們,想想著院落當年的輝煌,我獨自一人悄悄地走開……
我不知道著名的英籍華人,曾經在這裡呆過的韓素音的自傳裡《寂夏》描寫的這裡大戶人家是一個怎麼樣的畫面,但有著嚴格的家族宗法禮制的深宅大院裡,一定會有很多很多的故事上演過。那些活得精彩、麻木、無奈的人們……
我不願將每個廂房、院子、人家都一一描繪。從資料和當地人的字言片語中中得知:這個梁家大院是清代的民宅,三進三合的院落,左右兩側都是廂房,在中軸線上,一共有大小天井14個,雖然顯得對稱,但其中曲折多變,讓人進去之後,難得輕易出來。
李家大院:結構古樸環境清幽
作為這批古建築中少有的私房,李家大院算是保存得比較完整的了。位置與梁家大院大約相距不到300米,均處於北正街。當地人是不熟悉什麼李家大院的,只知道李常樹幾兄弟,說出他們的名字便有人准確地給你指出該如何走。大院處於柏條河的一支流邊,醬園巷裡。外牆是大塊灰磚結構,呈四合院的布局。
我們去時,主人外出,沒有那個進去一看。我的一個朋友“一哥”曾經去過,說裡面共有4個天井,主要是李常樹3兄弟居住,不大,頂多 200多平方米小院子。院子經過了李家兄弟的精心修護,整潔,干淨,共有20來間房,結構古樸,個別地方雕刻精細,排列井然有序,院子中央的花壇中有花草,還有幾棵大樹,環境十分清幽。64歲的李樹常告訴我的朋友說,這個院子是他們的老祖宗傳下來的,在這裡住了幾十年了,住慣了這樣的平房,還不喜歡去住樓房了。
公館:盛極一時鱗次栉比
從梁家大院後門出來,步行幾分鐘,就來到崇槐裡巷,好像是衛隊,分列兩側,整齊劃一地排列一溜公館,迎接我們的到來。雖然破舊,但外觀依然保持原有的風格,清一色的灰磚粉飾外牆,大門呈凹狀,多西洋風格格式。就在崇槐裡巷5號的公館門前,雖然大門是木制作門面,但門框等其他結構全部是磚石構建,而其門頂勾畫了一個羅馬表樣式的圖案,也許當年公館主人雖然受到西方文化的浸染,但要想買一塊曾經在海外見到的羅馬表,顯然捉襟見肘,腕上是帶不起的,但畫餅充饑,掛在牆上有何不可!當然也許主人本是一個幽默十足的人,逗大家一笑了之而已。當地相關人員告訴我們,公館是抗日戰爭時期的知名人士為躲避空襲,隱身唐昌時修建的,一些地方鄉紳當時也在城裡大修公館,粗略統計崇寧縣城(即現在的唐昌鎮)在民國時期即有四、五十座公館。而今這些鱗次栉比的公館,形成了唐昌建築歷史上一道秀麗的風景線。這些公館在建築上既吸收了清代建築的精華,又明顯受歐式建築的影響。由於修建的年份太久,再加上這些公館現在沒有人居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損壞。
其實在古鎮,位於南門的南西巷、大春巷、東街吳家巷也不凡有別具風格、保存相對完好的公館,尤其是吳家巷的楊姓公館,構思巧妙、面積大約7、8畝,有圍牆、壕溝、大池塘,池塘上有長廊……物物項連,花早樹木點綴其間,令人神思遐想。如果想俯瞰古鎮的建築,推薦前往南西巷的宏業娛樂中心的樓頂,眼前的建築雖然不算宏偉,但青瓦遮蓋的下公館,然後閉上眼睛遙想當年的場景,該是何等的輝煌和繁華。
空空的文廟:不空的魂
古代縣城所在地,一般都有文廟和武廟之分,只不過建築規模有別而已,而今在成都平原上保存下來的為數不多。唐昌古鎮武廟已經找不到了,但文廟猶在,其建築體量雖然不能與梁家大院相比,但其壯觀雄偉的風貌和精湛的建築藝術,仍給人以巨大的震撼。
文廟位於縣城的西街中段,剛進廟門,大樹和雜草將文廟的主體建築遮掩得若隱若現,腳跟前是一個泮池,類似於寺廟前的放生池一般,據說泮池源於孔子課余時帶弟子參觀魯國天子演繹禮儀的宮殿,後世把入學稱為“泮宮”,讀書人入學則為“入泮”。泮池上有三座拱橋,因此得名為三洞橋,也有一說叫狀元橋,每座橋頭有兩頭石獅,看上去雕刻雖然不算精細,但威風不減。過橋之後是一拜台,顯然經過改修,變成了一個假山堆砌的大盆景。過了方石板鋪設的地板,便是現存的大成殿,遠遠望去,綠瓦紅牆,約三層樓高,格外顯眼氣派。大殿是重檐歇山式的屋頂,屋脊飾有精美的飛龍、走獸、花鳥。九節寶頂屹立於屋脊中央。楹柱為楠木所制。撐拱為镂空圓雕。獅、龍、鳳均造型迥異。屋面覆蓋的是青色釉琉璃瓦,陽光下熠熠閃光,富麗堂皇。進入大殿,可見數根碩大的竹子支撐起整個大殿,在空蕩蕩的殿內,在感歎其建築的宏偉、保存完好的同時不免感到一絲寒意,曾經的喧鬧此時變得格外寂靜和淒涼。
據說,“大成”就是偉大的成就,源於孟子稱贊“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也”。相傳北宋年間,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尊孔重儒風氣彌漫,崇寧(也就是現在的唐昌)修建了祭孔的文廟,後來文廟毀於明末清初戰火。隨著清初的休養生息政策,崇寧的經濟逐步得到了恢復。崇寧知縣陳世潤捐獻俸銀,在鄉紳的支持下重建了文廟,並形成了大成殿、東西庑、崇聖祠、禮亭、樂亭、泮池、棂星門、宮牆、學宮等體系完整的建築,這些建築極富構思,其建築群金碧輝煌,為川西建築典型。
由於無人居住和清掃,文廟環境極為糟糕,我們只得快速撤離。在此值守的人員告訴我們:這裡曾經是唐昌中學的舊址,為了保護文廟,推動古鎮建設,學校現在已經整體搬遷。
低調不失高雅的翰林院:
在中國歷史上,曾長期存在著一個帶有濃厚學術色彩的官署——翰林院。在院任職與曾經任職者,被稱為翰林官,簡稱翰林,是傳統社會中層次最高的士人群體。而位於古鎮上的翰林院,當地人說是清代鹹豐、同治年間的翰林學士羅錦文住宅,但史記中卻這樣描述給名人:[清]字郁田,四川崇寧人。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進士,翰林院編修,官至山東運河道,(大概相當於今天管理該河道的長官)。
翰林院的歷史雖然不長,但在經歷了一百多年的風風雨雨之後,它的大部分總算艱難地保存下來了。而今這個曾經享譽一方的建築,還是給當地人帶來些福氣,附近的街道其名氣名為翰林巷,整個建築也給古鎮房管所當作辦公場所使用。正門極為簡樸,也不氣派,兩個石墩把守,兩側牆上雕花的圖案框,也並不顯眼。進入正門,整個院落格外清靜,皆為木質結構的建築,一層格局,三進院落,兩側廂房侍候,最後一個後花園。院子布局精巧別致,結構嚴謹,毫不張揚,一點豪門氣派的氛圍也沒有,與梁家大院、其他公館無法比擬。不難看出這裡平面布局具有與普通民居自由風格不同,大概是嚴謹的官制使然,不得誇張也不敢張揚,但不失高雅。而今院內所植玉蘭、桂花、臘梅、羅漢松還在,郁郁蔥蔥,惹人留戀。
沒有梅花的“梅花御井”:
當地人喝茶聊天除了後來興起的高檔茶樓之外,當屬小南街居民宅內梅花巷16號的梅花御井井水泡出的茶喝得惬意。也許是粘了古人的光,這個小茶館雖然生意不算興旺,但每天都有茶客來玩,逢到周末,還會有些文化名人前來敘舊,順便聊些關於梅花井的逸聞轶事。有人說,唐昌是一個建立了1300多年的古城,擁有眾多的歷史文物和遺跡,其中資格最老的要數梅花井,這個梅花井,相傳是當年大明王朝的崇寧王府喝水和釀酒的取水處,又叫梅花御井。原為明初崇寧王朱火兌 王府御井,井口用石板合砌成梅花形。據傳,若深夜俯身井口,可聞深處有淅瀝聲;明月當空之時,井底有梅花形影出現,故名“梅花御井”。
也有說原崇寧縣著名八景之一,一個古井就成為當地的八大景色之一,似乎有些誇張。而今所見的古井,已經沒有了梅花形狀,當地居民稱,解放後,為安全起見,將井台加高,並用水泥將井口砌為方形,井底梅花影不復再現。不過好客的主人為了驗證梅花井美麗依舊,拿起打水的竹竿讓家人提桶打水,當著我們的面將吊著長長竹竿上的水桶伸進去,用力一拽,便拉起來,時值冬天。剛打上來的水,沿著水桶的邊緣冒著熱氣……主人得意地說:多余的水在冬天洗菜、洗衣服方便多了……
歷史的、自然的崇寧公園
古鎮人是眷戀歷史的、或者說懷舊的情緒格外重。外地人叫的唐昌公園,在當地人的口耳相傳中大都稱崇寧公園。園內沿襲了小橋流水,亭台樓閣的風格,荷塘柳絲,魚翔淺底的景致,當然還有雕刻精美的龜甲龍鎮守橋頭,大眼青蛙蹲立橋上。與很多公園類似,紀念革命烈士或者名人的紀念碑也猶在。據說,這裡曾經是辛亥革命時是川西革命策劃地,抗日戰爭名將英烈故鄉。
園內古跡遺址保留完好,梅花井,撷秀廊,徵碧草亭,斜欄綠漪,崇麗,攬勝各色亭閣;圓門蘭牆,清遠晴岚,處處匾額文字功底深厚,意蘊流長。其中的清遠--花柳無私人可賞,園林有待我堪留。而晴岚上的對倒句--水映荷亭荷映水,風隨柳浪柳隨風。格外有趣。幽靜的公園裡,除了老人遛鳥、喝茶聊天、唱戲練習所用之外,也成為年輕人約會的地方,好不惬意。如果想了解古鎮過去的輝煌,在公園的一側的牆上而今還描繪有蘭牆壁畫--古代崇寧繁華熱鬧的場鎮街景一一呈現在你眼前。這樣一個難得、彌漫著歷史、自然氛圍的公園一定會讓你牽腸掛肚。
古鎮未來:修建學堂之類建築,凸現國學文化
據唐昌鎮相關負責人介紹,唐昌在歷史上較長的時間名為崇寧縣,歷代以來皆為川西重鎮,水運發達,繁榮一時,曾經的豪宅館驿遍布城中。這些古建築工藝精湛,凝聚著先民與匠師的智慧,反映時代科技與文化的發展,其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為人們留下永恆的記憶。保留至今的古建築群,是唐昌鎮最為寶貴的財富。將圍繞打造歷史文化名鎮的總體要求,做好城鄉統籌的“全域唐昌”概念性規劃,著力實施文廟片區、梁家大院片區的建設性詳規,以及與之配套區域的規劃和唐昌新勝片區建設規劃。以歷史文化為核心,引進企業資金,打造旅游片區,輔之以旅游房產,把資源變為資本。
此次保護性建設,在以梁家大院為核心的場鎮東北片區,三處古建築群落將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引進社會資金恢復其舊貌,並開展娛樂休閒收藏品展示。而整個片區的建設,面積則達300多畝。配合古建築群的保護,還將同時開發旅游房產。為了更好地恢復文廟片區的現狀,原來建在這裡的唐昌中學目前已經進行了整體搬遷,與梁家大院相呼應的文廟片區,如今已為整體打造進行了很多的前期准備工作。有意思的是,兩大片區中間有一條梧桐大道相連,路上的法國梧桐每棵都有著二三十年的歷史,高高的樹干,茂密的樹葉,郁郁蔥蔥,讓人不禁想到了法國的米拉波林陰大道。“依托文廟和川西地區唯一尚存的翰林院,文廟片區將凸現國學文化特色。,屆時現在的梧桐大道將被打造成為別具特色的休閒步行街。對於文廟片區的建設將會以國學文化為基礎,通過修建學堂之類的建築,體現當時四書五經的國學文化。
一直關注古鎮的大學碩士研究生鄧位在導師指導下為勾畫了古鎮未來美好的藍圖:以翰林院和文廟為中心的文化圈、以梁家大院為中心的博物館圈、還有以私家花園為中心的民居圈;再輔之以牌坊、城門城牆,充分展示出唐昌的古城特點,代表川西的典型城鎮。不過在他的論文末,卻表達出對眾多古鎮命運的诘問和懷疑:是否有一天,我們的子孫問起祖先的生活居住方式時我們只能對著圖片給他們講解呢?但願這一天永遠不會到來!
著名巴蜀文化專家、省社科院歷史研究員譚繼和建議在規劃中,可以將文廟文化與蜀學文化相結合,結合現代人的文化需求,演繹和延伸古縣城的文化;梁家大院片區則按照川西民居與川西民俗相結合的原則,開展獨具特色的民俗活動。還要把生態、文態與水系有機結合的理念,融入到規劃建設中。
古鎮歷史:三年多年前的來客
三年多年前,一支疲倦的隊伍,艱難的從松茂高原來到了川西平原。他們沿著松茂古道,越過九峰山來到海窩子湔水河谷地帶,然後沿著天彭門經豐樂、桂花、慶興的淺丘,來到了沃野的唐昌。大大小小的湖泊、池塘、河流生長著魚鱉類水生物。他們欣喜若狂,在唐昌這塊土地上過起了惬意的生活。
這就是古蜀先民。在經歷了蠶叢、魚凫、杜宇時代,他們漸漸從魚獵生活過渡到農耕生活,杜宇教民:“田於湔山”,唐昌肥沃的土地,優越的自然環境,使農耕文化得到了發展。
春秋戰國時期,強秦遣張儀、司馬錯帶領大軍攻入蜀中,滅了“開明”王朝。為了對付開明王朝的殘余勢力,大批從秦移民遷入蜀中,公元前310年冬開始修築成都城、郫城。
郫城周回七裡,高六丈。蜀中豐富的出產為此後秦剿滅六國統一中國奠定了豐厚的物質基礎。與此同時,秦以秦人為蜀守,掌握大權,秦對已經滅掉的“開明”政權采取懷柔政策,陸續分封蜀王後裔為蜀侯。但蜀王後裔不甘心臣服,武裝叛亂時有發生。
秦惠王時候蜀侯通國、秦昭襄王六年(前301年)和二十二年(前285年)時蜀侯恽、绾均因武裝叛亂反對秦而被消滅。這種不穩定一直延續到漢朝初年。
漢仍然對蜀先民采取安撫政策,漢朝派遣著名文學家、資中人王褒到唐昌等地祭金馬碧雞可以窺見其中端倪。王褒字子淵,是漢代著名詞賦作家,有洞蕭賦等傳世。漢時蜀中交通異常不發達,以至唐時李白都還在感歎蜀道之難難於上晴天。王褒四海沿人工運河上溯到的唐昌。
出游指南:
吃:唐昌板鴨是成都市名小吃,該產品連續十五年獲得成都市“天府食品博覽會”優秀名小吃稱號,書上說,“唐昌板鴨”歷史悠久,選料精良,配方考究,香味獨特、具有色鮮味型之優點,形如琵琶,挽如玉盤,肥而不膩、離骨化渣、鹹淡均勻、回味久長、老少皆宜。位置在緊鄰唐昌醫院,沒有特別的招牌,僅有板鴨兩個字,周圍的百姓說,這就是:這就是著名的唐昌板鴨,老板也不厭其煩地說自己是正宗的。成都地盤上的鴨子做成的食品舉不勝數,個中口味千差萬別。嘗個新鮮,何嘗不可,說不定你就喜歡這個味道。
作為推薦的中餐,可去當地熟悉的楊雞肉,這是眾多食客比較認可的一個飯館,店堂不大,但又楊雞肉的大招牌。雞肉應該是當地的土雞經鹵制後,再將調好的佐料淋上去,將其雞塊淹沒,好吃客用筷夾起油淋淋的雞塊送進嘴裡,呼哧呼哧吃,辣得你直喊爽!而牛肉臊子豆花,則是一道更有味道的菜,嘗下便知。
路線:
沙西線以沙灣國際會展中心為起點,終點為都江堰市。經成都沙西線到唐昌可直達,僅 28公裡。沿途途經三環路、新西南交大、繞城高速公路、國家雜交水稻中心成都中心、稻田魚府鄉村酒店、郫縣三道堰鎮、郫縣古城鎮、郫縣唐昌鎮,也可經古鎮到都江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