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溫州國有單位藏有文物43516件

溫州國有單位藏有文物43516件

日期:2016/12/14 12:02:19      編輯:古代建築
    2013年,我市在轄區內對各類國有單位開展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普查發現,全市國有單位共有文物約43516件。截至目前,溫州市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已登錄29799件藏品,平均報送進度為68.5%,居省內首位,全國第8。

    如此厚重的“家底”讓人歡喜。

    摸清家底:文物有了獨一無二的身份證

    《國有單位文物收藏情況調查信息表》《溫州市普查辦藏品拍攝計表》……在溫州博物館征集保管部副主任、普查員溫巧燕的工作桌上,堆著各種各樣的表格。每天,她要參照表格安排工作,並對各類信息進行整理。

    據溫巧燕介紹,這是我國首次可移動文物普查,是在我國文化遺產領域開展的重大國情國力調查項目。本次普查由國務院統一領導,集中技術和人才力量,對我國可移動文物進行全面調查登記,並建立全國可移動文物信息登錄平台和數據庫。

    在全國普查工作啟動之初,我市成立了工作領導小組及辦公室,地點設在溫州博物館。各縣(市、區)也設立了相關專門機構。緊接著,制定計劃、組建隊伍、落實經費、對外宣傳、人員培訓等工作全面鋪開。

    2013年8月初,全市普查辦在各級工商局、統計局等部門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經過對全市5175家國有單位(民間收藏不在本次普查之列)的調查,反映有文物的文物系統外國有單位有107家。經認定,確定有文物的單位共87家。

    本次普查的文物涉及面較廣,包括1949年(含)以前,各個時代珍貴的藝術品、工藝美術品、重要古籍、文獻資料、手稿等,反映各民族社會制度、社會生產、社會生活有關的代表性實物;1949年後,國有博物館、紀念館收藏登記的藏品,列入國家文物局《文物出境審核標准》及《1949年後已故著名書畫家作品限制出境的鑒定標准》目錄的藏品;重要的實物資料、藝術品、民族民俗文物;具有科學價值的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化石標本。

    在全市國有單位收藏的約43516件文物中,一級文物366件(套),二級文物885件(套),三級文物1698件(套),一般文物9423件(套),未定級文物31144件(套)。文化文物系統外的單位中,溫州醫科大學、溫州革命烈士紀念館、溫州百丈漈水力發電廠等單位所藏文物數量較多。

    “普查就是摸清家底,看看我們到底有多少好東西。”溫州博物館副館長伍顯軍說,普查在不改變文物權屬現狀的前提下進行。通過普查能讓文物數據化,從而實現文物信息資源的整合利用和動態管理,豐富公共文化服務內容,讓文物在文化產業、動漫產業、工業設計等領域發揮獨特的作用,同時也能促進文物工作的技術革新以及知識產權法律法規的完善。再則,文物能借此形成一個獨一無二的“身份證”號碼,對文物安全是極大的保障,“有了‘身份證’,文物失竊後無論何時出現在何地,都是可識別、可追索的,絕對沒人敢公開交易。”

    普查不易:超負荷工作成為家常便飯

    “在溫州醫科大學圖書館內一間簡單的古籍收藏室裡,閃光燈、背景架、手套、標尺、筆記本等一摞普查必備的普查工具被整齊地擺開來。有的人負責拍攝,有的人負責測量,有的則是負責做好記錄工作,每一個環節都仔細校對。現在的天氣雖然炎熱,這裡也沒有空調,再加上攝影燈的強光照射,要拍攝上百件文物並不容易……”這是普查員張依郡工作日記裡的一段話,見證了普查工作的艱辛。

    普查辦有審核員、管理員、普查員、攝影師、專家等不同角色的工作人員。找到文物後,要經過專家鑒定、攝影師拍攝、普查員登記等程序。文物拍攝要有明確的說明、6個拍攝角度等一項都不能馬虎。而普查登錄要嚴格按照《普查藏品登錄操作手冊》來完成。文物名稱、類別、級別、年代、質地、數量、質量范圍、外形尺寸等14項基本指標,11類附錄信息,照片影像資料以及收藏單位主要情況等,都必須一一上傳至全國可移動文物信息登錄平台。

    繁瑣的普查工作,使得超負荷工作成為家常便飯。市普查辦的攝影師陳真健因持續一個月出現工作日瘋狂拍攝到了周末一放松就發燒的情況,被稱為“發燒的攝影師”;另一名攝影師何麗施因工作時疲勞過度跑去嘔吐,被喚作“拍到吐的攝影師”;樂清市普查辦的周開陽早上5點起床加班至晚上8點多,被叫做“早出晚歸的普查員”。

    “普查雖然艱辛,但過程卻耐人尋味。”普查員項宇分享了一段經歷:去年9月,市普查隊前往溫州日報報業集團拍攝1949年5月至9月的《浙南日報》(《溫州日報》前身)。當一份份《浙南日報》鋪在眼前時,滿滿的版面上全是解放軍以勢如破竹之勢奪取革命勝利的消息,大家被濃厚的時代感所震懾。帶隊的溫州博物館學術部主任、普查員謝作拳說:“全都要拍下來,內容是無價之寶。”可是,當攝影師擺好三腳架、調完焦距、打好燈光後才發現存在問題。首先,這些報紙已經裝訂好了,沒有辦法一張一張鋪開拍攝,只能拍一頁翻一頁;其次,報紙裝訂已久,報面和裝訂線都有所損壞,給翻頁造成困難。因此,每次翻頁,必須兩個人蹲下來同時把下一頁翻過來。按照一個月30期來算,他們的拍攝量至少有120個頁面。形象地說,每拍一本,至少要完成120個下蹲動作。大家都調侃稱之為“免費的健身”。不過,做完幾百多個深蹲收工時,才發覺雙腿一直在顫抖。

    收獲驚喜:意外“撞到”文物精品

    普查工作的開展使數量不清、保管狀況不明的文物被認定,過程繁復卻驚喜不斷。


    有一次,伍顯軍和普查人員來到浙江溫州醫藥商業集團老香山連鎖有限公司。當時,一塊寫著“草木儲藏”的豎式木牌匾引起眾人關注。據介紹,這塊牌匾的年紀,與這家百年老店的歷史差不多,表面有腐蝕損毀。經現場測量,該牌匾長約3米、寬約0.6米,屬於清朝文物,普查人員將其命名為“清晚期金漆彩繪白娘子盜仙草圖草木儲藏牌木匾”。

    壁櫃裡還陳列著一些陶瓷罐。店員們只知道它們是一種瓷器,上面有“囍”字,其他的並不了解。伍顯軍仔細鑒定後,發現這些“囍字罐”是藥店存放藥材的常用器皿。最終確定大部分瓷罐為清晚期景德鎮窯青花纏枝花卉紋錫蓋雙喜瓷罐。在場的工作人員皆驚歎:“想不到天天接觸的小罐子,竟然是文物。”

    事實上,在普查過程中,這種“驚喜”時有發生。例如,普查員在溫州大學發現了東晉瓯窯青釉網格紋帶大瓷缽,在雁蕩山風景旅游管理委員會發現了沙孟海行書橫幅、潘天壽篆書七言聯等。

    “通過普查,我們基本掌握了溫州可移動文物的情況,厚重的‘家底’讓人倍感欣喜。”溫巧燕坦言,目前普查雖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問題。

    普查隊伍人才缺乏是當前面臨的最大問題。“比如,面對一件書畫作品,普查員必須看懂作者、年份、風格、收藏價值等,這並不是通過短期培訓能輕易學會的,至少需要5年以上相關文物工作經驗。”溫巧燕介紹道,縣級普查辦這個問題尤其突出,有的縣(市、區)在文物命名、年代判斷等方面,存在較多錯誤。此外,在普查過程中,還涉及文物安全問題,若非專業人士,很容易出現文物損壞等情況。

    “可移動文物普查是一件令人有所期待的事情。”溫巧燕表示,目前,不少與溫州有關的文物散落在全國各地,例如名家書畫等。希望通過本次普查所建立的網絡平台,努力探索合理利用信息資源,如出版《溫州歷代書法集》《溫州出土文物精品》等。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