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繡《千手觀音》再現明代文物
日期:2016/12/14 12:02:56   編輯:古代建築
蘇繡《千手觀音》由濮惠菊率領五位繡娘,歷時十個月,運用近千種絲線精心繡制而成。該作品長寬皆為130厘米,圖案秀麗,色澤典雅,華而不俗,集中體現了蘇繡精、細、雅、潔的特點。
蘇繡《千手觀音》的藍本,是著名攝影家馬元浩拍攝的山西平遙雙林寺明代彩塑千手觀音。馬元浩說:“30多年前,我在山西平遙拍攝到了世界物質文化遺產——雙林寺千手觀音塑像。這種彩塑,很容易受歲月的腐蝕,細心觀察,會發現千手觀音在幾十年時間裡又產生了一些變化。從目前掌握的資料來看,我拍攝於30年前的照片是最早的記錄這尊千手觀音的彩色照片,所以很有文化參考價值。”近年來,馬元浩積極推介自己的攝影作品,希望更多的人能鑒賞到這一經典物質文化遺產。另外,馬元浩還積極尋找合適的合作對象,希望能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刺繡的形式來再現這一“物質文化遺產”,使兩個文化遺產合璧呈現。“我經上海工藝美術行業協會秘書長朱建中推薦,結識了蘇繡工藝美術大師濮惠菊。”馬元浩說,當他看到濮惠菊此前繡制的雲岡石佛時,感覺自己仿佛就站在雲岡石佛面前,深深地被濮惠菊精湛的刺繡藝術折服,隨即與濮惠菊深入交流,邀請她繡制《千手觀音》。
濮惠菊介紹,蘇繡《千手觀音》的繡制難度頗高。首先,這尊觀音有26條手臂,每只手姿態不同,且持有不同的法器,有輪、傘、花,有刀、劍、戟等,如何實現每一個細節的顏色自然過渡?其次,觀音是女性形象,要有柔美的一面。觀音作為佛像,又要有威儀的一面。如何讓這兩個看似矛盾的一面和諧統一在同一個人物身上?再次,藍本中的千手觀音95%以上都是灰色調,而灰色投射在欣賞者視覺中,往往帶來的是陰暗的心理體驗。如何恰當表現灰色調,在保持原作的歷史滄桑感的同時顯現出生氣,避免沉悶?“對於我來說,這次創作,是一次技法色彩和色調的獨特體驗。我經過反復揣摩,多次實驗,最終將這幅繡工高超、圖案秀美、意境深遠的繡品獻給了世人。”濮惠菊說。
現場欣賞了蘇繡《千手觀音》之後,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阮儀三教授贊歎:“當代繡娘,用當代的絲線,用數百年來數代人積澱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蘇繡技藝去再現明朝時期的物質文化遺產——平遙雙林寺千手觀音。兩個文化遺產合璧呈現,真是一件文化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