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村落保護上升至國家層面
日期:2016/12/14 10:55:20   編輯:古代建築住建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四部門近日准備聯合公布新一批國家傳統村落名單,由此列入國家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將從目前的1561個擴增至約2500個。目前,今年面向第一批327個傳統村落的16.8億元補助資金已全部撥付到位。首批受益傳統村落每村可獲平均300萬元資金用於環境改善和基礎設施建設等。記者專訪了住建部村鎮建設司司長趙晖,回應社會關注的傳統村落保護焦點問題。
綜合新華社電
1——傳統村落保護上升至國家層面
記者:當前強調傳統村落保護發展意義何在?
趙晖:啟動保護傳統村落,是精神世界富裕起來的標志,是我國城鄉建設思想進一步成熟的標志。
過去幾十年,我國經濟和城鎮化快速發展中出現了一些急於現代化的傾向,導致視角變窄,過度聚焦經濟發展、西方文明以及城市的形態和文化。那些偏遠的、傳統的、較窮的村落往往被忽略,甚至被認為是落後的象征。
傳統村落從被忽視、被破壞到被重視、被保護是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設立國家傳統村落名錄是村落保護的導向和號召,意味著保護工作上升到國家層面。
2——認定傳統村落不是“給帽子”而是“找寶貝”
記者:列入國家傳統村落名錄會得到怎樣的保護?
趙晖:認定傳統村落不是給“帽子”,而是為國家和民族找“寶貝”。對列入名錄的村莊,目標是通過中央、地方、村民和社會的共同努力,加大投入,用3年時間使村落文化遺產得到基本保護,具備基本的生產生活條件、基本的防災安全保障、基本的保護管理機制,逐步增強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綜合能力。對沒列入國家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莊不是不保護,夠不上國家級傳統村落的,會指導地方建設省、市、縣級傳統村落保護名錄。
3——最大挑戰是公眾意識問題
記者:保護傳統村落面臨哪些主要挑戰?
趙晖:傳統村落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建築、歷史、文化、經濟、藝術、社會六方面,目前保護利用工作存在一些偏差,偏重經濟價值的開發利用。保護傳統村落最大的挑戰是公眾意識問題,表現在多方面:
一是社會認識不夠。一些開發商或旅游公司過於追求經濟價值,對傳統村落過度開發;
二是很多游客保護傳統文化意識不強,盲目獵奇和追求新鮮刺激,旅游公司則為了迎合游客對傳統村落進行過度開發;
三是村民自身認識不足,長期經濟落後導致文化自卑,認為自己的東西就是落後、需要拋棄的,城裡的就是好的,為了追求所謂“好的”而對自身的遺產不珍惜,輕易丟棄、毀壞、改變;
四是政府管理、指導力度不夠,重開發,輕保護。
4——反對“博物館式”開發和過度商業化
記者:如何看待一些地方出現的“博物館式”開發?
趙晖:傳統村落應該是活態保護,過度或不當開發都是傳統村落保護面臨的挑戰。要避免傳統村落成為博物館中的擺設,堅決反對“博物館式”開發。
我們始終的提法是“傳統村落保護發展”。保護絕不是凍結,發展也絕不止於經濟。保護是發展的基礎,發展是保護的途徑。
記者:旅游開發是否傳統村落發展的主要出路?
趙晖:地方保護傳統村落熱衷於搞旅游,這是好事,但要堅持適度有序。我們反對整村旅游開發和過度商業化。發展旅游、休閒度假等是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的重要途徑,但不是唯一途徑。發展成教育基地、研究基地、文化藝術場所、現代農業、一村一品等也是很好的方式。
加強村落活態保護,就是保護原住民原有的生產生活場所和方式。要嚴控商業開發面積,盡量避免和減少對原住居民日常生活的干擾,更不得將村民整體或多數遷出由商業企業統一承包經營,不得不加區分將沿街傳統民居一律改建商鋪。
5——核心是尊重村民意願
記者:保護傳統村落過程中,如何滿足村民改善生活需求?
趙晖: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廣大農民的期盼。保護傳統村落,核心要尊重村民意願,這是基本原則。這就要改變過去自上而下、一刀切做法,與村民一起討論保護方式,改進村落基礎設施、完善公共服務、提高生產生活品質。
6——認為“城鎮化就是拆村莊建城市”是一種短視
記者:有觀點認為新型城鎮化就是拆掉農村,對此您怎麼看?
趙晖: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原則就是傳承文化。對具有悠久農耕文明的中國來說,傳統村落是包括城市居民在內全民族的根,保護傳統村落是新型城鎮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認為“城鎮化就是拆了村莊建城市”的觀點是城鎮化中期容易出現的短視和片面認識。對當前農村出現的“空心化”趨勢,一種觀點認為沒什麼人住,就該拆了、搬了,這是錯誤的。只要有人世世代代居住、有人在那裡生產,我們就應該努力把那裡的基礎設施搞上去、把生活環境搞好。
過去我們盲目追求城市規模擴大,城市建築求洋求異,把很多城市的價值觀帶到了農村。新型城鎮化下,不能讓鄉村成為城市經濟文化的附庸,而要從傳統村落和傳統民居中挖掘民族傳統的生存方式、審美理念、建造技藝和社會倫理等方面的智慧和優勢,傳承並弘揚,改進其不足,作為指導當代城鄉建設的重要依據。
大拆建·假古董·過度化
直擊傳統村落保護三大怪相
怪相一:拆建頻繁“二次破壞”令人憂
山西太谷縣城南的武家花園原有7所大宅院,各式街門、院門、腰牆門、過道門20多座,亭台樓榭等房間共200多間,曾是太谷縣少有的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築。然而,一項最新調研顯示,這樣一處集中體現我國古代“晉”地風貌的建築群,今年卻被縣裡列為城市片區改造重點工程,讓道開發商,慘遭強拆。
“現在有種觀點認為新型城鎮化就是拆掉農村,撤村並城,把農民拉進城、趕上樓,多余的地搞房地產。”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副秘書長曹昌智指出,要警惕片面理解城鎮化的現象,不符合自然規律的城鎮化會把整個農耕文明的形態破壞掉。
怪相二:張冠李戴“假古董”令人笑
明明是宋朝建築,拆掉後重建了“明清一條街”;原本遺留的街區頗具明清特色,卻被拆掉仿建了牌坊,用上了鋼筋混凝土; 古時江南古橋用石頭建造,如今卻用水泥重修……
調研中記者發現,一些地方麻木“拆古”,一些地方卻瘋狂“造古”,造出了很多形態像古建築的“假古董”,令人啼笑皆非。
“現在有人錯誤地理解保護古城、古鎮、古村落就是恢復歷史建築,重建古建築物,熱衷於蓋廟修塔,新建傳統特色街,以致拆了‘真古董’去做‘假古董’。”80高齡的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憂心忡忡地告訴記者。
“浙江、江蘇都在搞徽派建築的馬頭牆(其實原來是封火牆),就連貴州鎮遠也在改徽派建築。貴州的吊腳樓全部刷漆,現在都搞成藍顏色的瓦,刷成白牆。”曹昌智說,由於沒有找到地方特點,很多地方“東施效颦”,丟掉了原來的特色,這不是保護古村落的應有之義。
怪相三:盲目開發“過度商業化”令人怕
過度商業化,正在逐漸侵蝕傳統村落。一些開發商把古村落當景點,把遺產當賣點,隨心所欲地增加景點,然後將古村圈起來收取門票。
朱家峪村位於山東省章丘市官莊鄉境內,1371年明洪武年間,朱氏進村,因系國姓,故名朱家峪。六百余年來這裡保存有大量自然、人文景觀,被譽為“齊魯第一古村,江北聚落標本”,也是山東省唯一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是電視劇《闖關東》的外景拍攝地。
然而,火起來的朱家峪村卻因有企業投資搞旅游、村民被集體遷出而在參評國家傳統村落名錄時遭到專家質疑。
“我們保護古村落的目的是保護傳統的生活形態,不是搞個空殼,搞個外景地。”曹昌智說,“中央財政首次撥錢給傳統村落,我們更擔心一些地方拿著錢搞房地產開發和旅游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