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要守護好文物也要創造新遺產
日期:2016/12/14 10:53:42   編輯:古代建築
文物連接著昨天、今天和明天,中華民族的歷史信息與文化基因就融在其中。保護文物,就是在保護我們國家的“金色名片”,就是在強化我們的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每一代人,都不僅是傳統文化的繼承者,也是當代文化的建設者,更是未來文物的創造者。今人留下的歷史文化印記,也將成為後人認知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重要檔案。這就要求我們不光要拿出守夜人的意識,保護好從先輩傳承下來的遺產,更要激發創造者的豪情,為後輩留下屬於我們這個時代文明的遺產。
從縣委書記到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始終格外重視一件事——文物保護。在河北正定任職時,他眼見元代書法家趙孟頫撰寫的本命長生祝延碑沾滿泥土,直言“我們保管不好,就是罪人,就會愧對後人”。其後,搶救萬壽巖遺址、綜合保護西湖……這種理念踐行於他主政的每一個地方。近日,總書記再次談及文物工作,並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切實加大文物保護力度,推進文物合理適度利用,努力走出一條符合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
總書記對文物保護的重視,與其說是一份情結,不如說是一份出自實踐的真知。文物,是燦爛文明的載體,是歷史變遷的印記,也是維系民族精神的紐帶。從萬裡連雲際的長城,到朱牆黃瓦的故宮,從巧藝奪天工的器物,到潑出滿紙雲煙的書畫,但凡被冠以文物之名者,皆有抵抗時間侵蝕的卓越品質,凝結著當時條件下非凡的創造力,蘊含著一代人的審美觀、價值觀。可以說,文物連接著昨天、今天和明天,中華民族的歷史信息與文化基因就融在其中。保護文物,就是在保護我們國家的“金色名片”,就是在強化我們的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作為一個正在快速城鎮化的文明古國,我們國家不可避免地遭遇著文物保護與建設性破壞的沖突。尋找二者間的平衡點注定是個長久課題,當務之急在於樹立起“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一段時間以來,文物工作被一些人視為曲高和寡,乏人問津,難以變現更無關政績,因此談保護那就深藏深宮,談開發那就圈地收費。實際上,我們今天所追求的發展,質量和內涵都在延伸,相關部門只求顯績不顧潛績,所謂“政績”也勢必成色不足。日趨強烈的社會文化需求,風起雲湧的新興技術,為文物工作帶來無限可能。相關部門不斷解放思想,因時而動、因地制宜,讓文物資源“活”起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都將“動”起來。近來一票難求的故宮“石渠寶笈特展”、首博“海昏侯國考古成果展”,就是最好的印證。
綿延5000年的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長河中唯一沒有干涸、沒有斷流的文明。文物就好比一件件證據,將這筆光輝燦爛的前人遺產具象化,強化一代代中國人的世界觀、歷史觀、民族觀、價值觀,讓我們在世界文化的激蕩中保有自信、站穩腳跟。每一代人,都不僅是傳統文化的繼承者,也是當代文化的建設者,更是未來文物的創造者。今人留下的歷史文化印記,也將成為後人認知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重要檔案。這就要求我們不光要拿出守夜人的意識,保護好從先輩傳承下來的遺產,更要激發出創造者的豪情,為後輩留下屬於我們這個時代文明的遺產。
做好文物保護與利用工作,也是北京這個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使命。進一步說,由文物保護到文化傳承再到文明創造,北京作為首都,理應成為全國表率。延續好北京的歷史文脈,不光是保護好文物古跡,保護好古都風貌,還要站在今天的發展格局上統籌謀劃文化建設大文章,讓“人、文、城”更加相適相宜,更要彰顯全國文化中心的優勢,創造出能夠引領輻射全國的文化精品,為子孫後代留下值得驕傲與珍重的文明成果。這才是對歷史負責,對民族負責。
源遠者流長,根深者枝茂。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散落在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這些寶貴的文化資源就是我們的“源”與“根”。以文物保護為抓手,傳承好傳統文化、涵養好當代文化,就相當於為我們自己固本培元。有了這池源頭活水,我們心中的信仰勢必更加堅定,我們前行的腳步勢必更加铿锵。
(來源:和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