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法國歷史上第一頂鑲嵌寶石的王冠遇到新疆出土的“八龍紋金帶扣”,誰更金光璀璨;當盧浮宮鎮館三寶之一“蒙娜麗莎”遇到“東漢人像藍白印花棉布”上的半身女神像,誰更美……近日,“漢風——中國漢代文物展”在法國巴黎國立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展出,新疆19件漢代精美文物參展。
昨日(11月18日),新疆博物館保管部副研究員宋敏說,該展是為慶祝中國和法國建交50周年,由中國國家文物局與法國文化與新聞部合作主辦,展覽集中展示了9個省(區)共27家文博單位的150件(組)精品文物,展至2015年3月1日。
宋敏說,展出的新疆19件文物,其中絕大多數是國家一級文物。
褲子上的“半人馬像”
法國畫家路易·拉葛內的油畫作品《半人半馬的涅索斯挾持赫拉克勒斯的妻子得伊阿尼拉》,現收藏於法國盧浮宮博物館。而此次展品中一件“藍地人首馬身紋毛布”必然會吸引法國觀眾的注意。
“藍地人首馬身紋毛布”,1984年在洛浦縣山普拉墓地1號墓出土,這片長116厘米、寬48厘米的織物,上部圖案主要是一個人首馬身的“馬人”,而下部則是一個手持長矛、高鼻深目藍眸的武士,武士的面部以層層退暈表示明暗,極富立體感。其精湛的織毛工藝和用犍陀羅藝術表現出來的古代希臘文化。
宋敏說,這原為一大型壁掛的局部,後被裁作4塊,縫成褲子,現為拼對復原。這種在公元前後由西方傳到新疆的缂毛織品所采用的通經斷緯的織造技術,對中國唐宋時代精湛的缂絲工藝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漢朝皇帝對焉耆王的賞賜
1條大龍和7條小龍,身體矯健、群龍戲水、翻騰跳躍、靈動飄逸。龍眼上,鑲嵌著紅寶石,龍身還裝點著幾顆綠松石,這是1975年從焉耆縣境內的博格達沁古城出土的八龍紋金帶扣,它是作為一種珍貴的禮品由漢朝中央政府賞賜給當時的焉耆王。
龍是中華文化的一個象征,八龍紋金帶扣可是金品中的精品。
黃金做成的帶扣重48克,先用金片模壓塑成型,然後再進行細部加工。龍眼和一些紋飾是用紅寶石和綠松石鑲嵌而成。在帶扣的邊沿,又用纖細的金絲做成裝飾的花邊。
八龍紋金帶扣是將雕塑、鑲嵌等工藝巧妙地運用於黃金工藝品之中的傑作,也是“張骞鑿空西域”開辟東西交流的絲綢之路後,西域納入中國版圖,中央王朝對西域有效統治的明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