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開發呼喚長效機制
日期:2016/12/16 18:37:24   編輯:古代建築6月7日到8日,一場由安徽省肥西縣三河鎮政府和幸福聯盟共同主辦的“三河古鎮文物保護和旅游發展研討會”在三河召開。圍繞適合三河的發展道路,與會專家和領導進行了廣泛的討論,他們一致認為,古鎮的保護與開發不僅需要完善的保護和旅游規劃,更需要建立相應的能夠實施規劃的長效機制。
“三河鎮並不缺乏規劃和設計,缺乏的是實施規劃的相應機制和體制。”研討會上,對三河古鎮滿懷深情的合肥市規劃局局長王愛華一語道出。他笑言,“三河需要一位‘懂規劃、熱愛三河、不單求政績和升遷’的領導者,為三河矢志不渝地奮斗幾十年。做好一個‘總規劃師’、一個‘總負責人’,對每一堵牆、每一塊磚都盡心盡責。”這一願景中的“領導人”正彰顯著長期穩定的規劃開發對於古鎮發展的重要意義。
機制缺失
事實上,早在2004年,三河鎮政府就曾邀請同濟大學規劃設計院編寫《三河歷史街區保護規劃》和《三河旅游發展規劃》。當時,“古鎮保護專家”阮儀三教授掛帥的專家組為三河古鎮制定了一系列保護措施,“對古街道、古民居的每一棟房子每一塊磚的保護修繕都做了詳細規劃”,並提出了“千年古鎮、生態水鄉、名人故裡、美食天堂”的發展定位。
然而,正如王愛華所言,雖然有了古鎮保護和旅游發展的規劃,但是卻缺乏實施規劃的相應機制。
三河鎮政府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三河鎮的黨委書記四年換了四任。領導者的頻繁變動,使得古鎮的發展思路難以延續。一直在三河鎮做規劃和修繕工作的前肥西縣園林局局長、高級建築師陸棟良向記者介紹,幾年來三河鎮一直在保護和拆建開發兩種思路上搖擺不定。“2004年的時候做了保護規劃,而2005年鎮上居然成立了“拆遷辦”對古鎮上的老房子進行拆遷,後來就一年多都沒再去三河。”
安徽省旅游局總經濟師楊力國則指出:“與西遞、宏村這些安徽古鎮相比,三河鎮缺乏成熟的市場化運作,與市場銜接的機制上還存在不足。”三河鎮旅游辦公室的一位工作人員就告訴記者,目前古鎮上只有兩家旅行社,一家是鎮政府注冊成立的,主要是鎮政府的工作人員在做,因為還有鎮裡的其他工作要忙,所以“積極性也不是很高”。
同時,三河鎮的門票收入並不高,一年只有十幾萬甚至只有幾萬的門票收入。“有很多都是任務團,而且有領導陪同的考察團都是不售門票的。”一個景點的售票人員向記者表示。
尋求創新
窮則思變。
正如三河鎮黨委書記周大躍所言,三河古鎮正想“做出一些嘗試,探索文物保護和旅游發展的新路子”。雖然先前古鎮“全球招租”的舉動引發很大爭議,並最終以“叫停”收場,但是政府已經意識到體制和機制上的不足,其良苦用意也正在顯現。王愛華在會上就表示:“我們需要有眼光、有責任感的投資商、企業家去實施。”
事實上,外面的資本力量正在試圖參與古鎮的開發。全球招租”叫停後,合肥當地一家房地產企業幸福聯盟受邀參與古鎮開發。幸福聯盟董事長韓健向記者表示:“我們接到邀請之後,考察發現三河有著非常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為了更好地保護三河的歷史文脈,我們不敢貿然開發,希望其他‘有責任感’的投資商也來參與開發古鎮。”
就此,浙江大學旅游管理系的周永廣副教授表示,國內其他地區古鎮開發的實踐表明,那種籠統地將古鎮經營權承包轉讓的“政府甩包袱”式的做法大多數都是失敗的。“由於產權的不明晰,《物權法》實施後,這種缺乏法律依據的轉讓方式也不符合時代的發展。新的條件下就要發展新的思路。”
“目前,介入古鎮開發的模式和具體的投資規模並沒有敲定,希望有一個持續性的政策和長效機制出台。”幸福聯盟的相關負責人表示,與三河鎮政府的合作還在進一步的研究之中。
長效機制
參與研討會的專家們一致認為,在古鎮的核心保護區,要政府主導、統一規劃,通過政府與當地原住居民的合作,共同做好核心區的保護工作。而在核心區之外的協調區和開發區,政府和投資商則應該大膽引進新的業態,做足利潤點,將目前的“觀光旅游”模式過渡為“觀光+休閒”的模式。
“為歷史街區定位是古鎮旅游開發的根本和首要工作,之後,需要對古鎮進行投入區和產出區的經濟分析,以便協調好保護與開發的關系。”浙江城建設計集團園林景觀設計院院長陳斌分析,目前三河古鎮還沒有到附加值能夠良性循環的階段。
而針對官員頻繁更迭的問題,專家建議,可以“建立健全可持續的體制和機制,長期有效地實施既有規劃,減少人事變動帶來的影響”。
安徽省建設廳、肥西縣政府的領導則表示,古鎮的規劃和發展要盡量融入省會經濟圈、環巢湖旅游文化圈、合肥濱湖新區的總體建設規劃中,定位合肥的“後花園”,努力抓住合肥及周邊市場。安徽省建設廳、合肥市規劃局等相關負責人亦表示,會對三河古鎮的保護和旅游發展工作提供最大的支持。
三河古鎮的探索發展之路如何展開,我們將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