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秦王寨遺址

秦王寨遺址

日期:2016/12/15 15:04:44      編輯:古代建築

古文化遺址——秦王寨遺址
秦王寨遺址位於荥陽市西北20公裡的北邙鄉秦王寨村西部,遺址西臨黃河,南依啞巴溝,北是寨溝村,東為平坦的農田。東西長300米,南北寬100米,面積約3萬平方米。1922年瑞典人安特生首先發現。是中國最早發現的4處仰韶文化遺址之一。
在遺址表面,陶器、石器殘片甚多,文化層最厚處達7米,斷崖上暴露出的灰坑之大,在荥陽同類遺址中所僅有。陶器以泥質紅陶為主,間有黑陶和夾砂陶器,陶胎厚薄均勻,其中紅陶中的白衣紅彩、紅衣黑彩圖案繁多,有菱形、月亮形等,均制作精美。
秦王寨遺址的文化內涵,至少可以分為3期。其主要文化特征是:陶系仍以紅陶為主,約占60%,灰陶約占40%。但與早期文化的陶系相比,它的紅陶比例下降,灰陶比例上升。器形盛行三足器,常見器物如罐形鼎、盆形鼎、斂口曲腹缽、平沿折腹盆、S、X紋罐、小喇叭口圓腹甕、镂孔折腹盆等。出現了薄胎陶器,胎厚僅1~2毫米。紋飾以彩陶居多,約占泥質紅陶的40%。最具代表性的圖案是S、X紋、方格紋、網紋、同心圓紋、睫毛紋等。彩繪多施於缽、罐、壺、碗、盤等器的肩部或上腹部,顏色多為棕、紅、黑兼用,少量為紅陶磨光施黑彩和灰陶磨光施紅彩。其中最突出的是白衣彩陶,內容豐富,色彩絢麗,花樣繁多,構圖勻稱,為彩陶工藝中的上品。
文化層厚3~4米,最厚處達7米,地面上散存不少燒土塊、陶片和殘石器。斷崖上暴露灰坑4個、墓葬6座、房基1座,灰坑為口小底大袋狀坑,墓葬多為單人仰身直肢豎穴土坑墓。房基為“木骨整塑”建築,牆壁內留有清晰的立柱、橫木和蘆葦構成的“木骨”痕跡。牆壁被燒成堅硬的紅色陶質。
秦王寨遺址因發現較早又內涵豐富,被學術界作為秦王寨類型的典型遺址。所以與全國其他地方發現的該時期同類型的遺址一起,被稱作仰韶文化秦王寨類型。
1987年3月4日,秦王寨遺址被鄭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