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亨與三味 紹興古鎮旅游攻略
日期:2016/12/16 17:48:35   編輯:古代建築交通
航空
紹興距杭州蕭山國際機場僅30公裡,有機場大巴直達紹興,出租車大概需要100元左右。 鐵路
蕭甬鐵路橫貫市境,紹興西至杭州50分鐘,東到寧波1小時40分鐘。寧波始發的所有列車都經停紹興站。 長途車 長途車到杭州要一個小時,到上海要3個小時左右,價格都不貴,班次很多座位很寬大,車也都不錯。
出租車
起步價7元(3公裡),超3公裡後每公裡2.2元。紹興城市不大,一般起步費就可以到達。但到郊區景點,打的就比較貴了,比如從市區到柯巖打的要35元左右。
三輪車
通常起步價4元,3公裡左右要5元、6元左右。比出租車稍便宜一些。
地圖
旅游地圖
位置關系圖
景點分布圖
行程
自駕游
杭州自駕車到紹興旅游線路:
自駕游:杭州出發,走杭甬高速,經錢江二橋轉杭金衢高速(楊汛橋)出口下,有路牌一直指明“紹興”方向,一路新路一級公路,偶然有手工測速,至紹興無收費站,在紹興下高速以後一直沿下高速後的那條路(紹三線)開.筆直開下去就能到紹興的市區了。
推薦旅游行程線路一:
D1:早餐後游覽柯巖景區、鑒湖景區,午餐後游覽魯鎮景區(欣賞古越水鄉風光,零距離感受魯迅筆下 風情, 參觀紹興手工酒廠、,鹹亨小酒店)。晚上入住當地賓館(建議提前預訂好賓館)。
D2:早餐後游覽大禹陵,東湖,魯迅故裡(含魯迅祖居、魯迅故居、壽家台門、三味書屋、百草園、魯迅生平事跡展館、魯迅筆下風情園),午餐後游覽蘭亭後結束愉快游程。
推薦旅游行程線路二:
D1:早餐後游覽大禹陵,蘭亭,東湖,午餐後游覽柯巖景區、鑒湖景區,晚上入住當地賓館(建議提前預訂好賓館)。
D2:早餐後游覽游覽魯鎮景區(欣賞古越水鄉風光,零距離感受魯迅筆下 風情, 參觀紹興手工酒廠、,鹹亨小酒店),午餐後游覽魯迅故裡(含魯迅祖居、魯迅故居、壽家台門、三味書屋、百草園、魯迅生平事跡展館、魯迅筆下風情園)結束游程。
杭州到紹興旅游住宿指南:
紹興城區不大,古樸安靜因此,大部分游客會選擇住在市中心,特別是靠近魯迅故裡景區的老城區內。這一帶以中檔旅館、小旅社為多,環境古色古香。老城區 新建南路在魯迅故裡景區旁,解放北路和肖山街靠近百草園。由百年祖居宋家台門改建的老台門客棧、可望見百草園的紹煙機招待所、魯迅紀念館旁的浙紙賓館都是不錯的選擇,價格在60—220元之間。市中心 稍遠一些,更靠近府山公園、城市廣場的大馬路上酒店業更發達,聚集了更多的高檔賓館,設施完善。魯迅故裡一帶以及人民路、解放路、勝利路、延安路都屬於市中心范圍內。紹興最好的老牌飯店紹興飯店、如家快捷酒店(摩爾城店)、位於古越龍山北麓的龍山賓館都值得推薦。價格在百元至上千元不等。
杭州到紹興旅游景點指南:
主要景點:
魯迅紀念館:魯迅誕生在都昌坊口新台門周家,並在這裡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辛亥革命前夕,魯迅又回到故鄉,先後在紹興府中學堂、山會初級師范學堂擔任教職。他的光輝一生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時間是在紹興度過的。建國以後,魯迅在紹興生活和工作過的地方,以及他留下的許多珍貴的文物資料,得到了珍重和保護,建立了紀念館。
東湖:位於紹興城東的箬篑山麓。相傳秦始皇東巡,在此供飼馬,俗稱“繞門山”。 此山原為青石山,漢代開始采石,日久鑿成湖泊。峭壁奇巖,突兀峥嵘,逶迤數百米,合抱一湖,水碧於天。湖上有石橋9座,橫臥其間,將湖分成3片;有陶公、仙桃兩洞,皆可通舟。
沈園:城內延安路洋河弄。原為沈姓舊業,是南宋時當地名園。園中有蘆池,上有石板小橋,連同池邊假山、水井,均為當年舊物。沈園園景滄桑屢變,故園漸頹。1949年,已僅存一隅。1985年發現六朝古井、唐宋建築、明代水池及瓦當、滴水,脊飾、湖石等遺跡、遺物。
蘭亭:蘭亭在紹興的西南部,離城約13公裡。因一代書聖王羲之,於公元353年在此寫成絕世佳作《蘭亭集序》而名騷乾坤,稱譽1600多年,被後人崇為書法聖地。蘭亭四周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淺溪淙淙,幽靜雅致。園內“鵝池”、“曲水流觞”、“蘭亭碑”、“御碑亭”、“右軍祠”等建築精巧古樸,是不可多得的園林傑作。
杭州到紹興旅游餐飲指南:
紹興特色菜:霉干菜焖肉、糟雞、糟溜蝦仁、清湯越雞、糟青魚干、醉蟹、醉河蝦。來紹興千萬不能不嘗紹興老酒,越地釀酒歷史可上溯到春秋時期。紹興老酒采用傳統獨特工藝,以得天獨厚之鑒湖水釀制,集飲料、藥用和調味於一身,為中國黃酒之冠。至於紹興菜肴霉干菜燒肉可說是紹興當地最有名的家常菜。另外醬制菜肴也是小有名氣,如醬鴨、醬鵝、醬菜等。還有與魯迅先生筆下的人物孔乙己緊緊聯系在一起的茴香豆,早已成為遠近皆知的紹興地方小吃。三日游
浙江 台州 紹興 3日自駕游
今年“五一”黃金周,原定一家人在台州市內的地方游玩一下。後來為了圓岳母點香拜佛的心願,到了新昌的大佛寺。3日上午8:30分至5日下午5:20分,歷時三天,行程563公裡,跨越仙居、天台、新昌三個縣,共游玩了仙居的神仙居、景星巖、皤灘古街,天台的國清寺、瓊台仙谷,新昌的大佛寺等6個景點,分別在仙居的神仙山莊、天台的東方假日酒店住宿兩個晚上。
第1天
神仙居上午8:30分,,從溫嶺城關的旅游城市的標志處出發了。上了大石一級公路,經大溪上甬台溫高速,出臨海南高速公路出口,經臨海上104國道,直奔仙居的神仙居山莊.中午在神仙山莊就餐。
下午2:30分游神仙居景點。神仙居景點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中的精品景區,集“奇、險、清、幽”於一體,匯“峰、崖、瀑、林”於一地。景區屬典型的火山流紋巖地貌,以西罨幽谷為中心,環列著迎客山神、將軍巖、象鼻瀑、十一瀉等80多處景點。
進入景區,仙氣撲面而來,令人心曠神怡!景點的路是鵝卵石鋪成的,兩邊就是樹林,越過樹林,遠處的山上就是各處景點,感覺比較明顯的是羞女峰、將軍巖、松鼠望月等景點。還有就是植被保護得非常好,處處是綠色,置身其中,渾身的舒坦,全身的放松,心身的愉悅。到了下午5點左右,就返回了.
第2天
皤灘古鎮
國清寺8:30分,我們出發到景勝巖景區游覽,5公裡的盤山公路很險峻,近360度的轉彎很多,簡直是跟扭麻花似的,駕車其上要慎之以慎,用了3檔或2檔,下車回程的時候,我是掛在3檔和4檔的位置,確保車子不失控。
走了10分鐘左右的棧道後,乘坐電梯至景勝巖頂峰開始游玩。一條雕梁畫棟的木結構的游廊坐落在蒼翠的樹林之間,走在其中,身感惬意,往右拐,就到了一個舞台,原來仙居為了招攬生意,在這裡進行免費的人妖歌舞表演,還有一個景點就是明朝的吳時來苦讀之處了,面壁苦讀三年經書,明嘉靖32年中進士。外面倒樹了個牌坊,名讀書堂,可進去之後,就是4平房左右的地方,沒有住宿的鋪蓋,沒有寫字的桌台,只有巖石上被煙火熏的黑呼呼的痕跡了.
接近中午的時候,我們下山,直奔皤灘古鎮,走上了一條高於田地的中間鋪上鵝卵石的接近於羊腸小道的古時候的大道。首先看到的就是陳氏宗祠,很大的一個四合院。看了陳氏宗祠,接下來的就是胡公殿,因為這裡有胡世球的書畫展出,想來他是胡公的後裔。這裡其中的幾幅對聯很是發人深省。“兄弟和其中自樂,子孫賢此外何求”、“勤儉持家之本、和順濟家之本、謹慎保家之本、詩書起家之本、忠孝傳家之本”,還有光緒直隸第一清官盛鴻的家訓:清勤慎。出外旅游,能看到這些人文景觀,其中的妙處不言自明。
下午3:30分左右到了天台的國清寺。隋代古剎,很是有些歷史,寺前溪邊兩岸要多人合抱的古樹郁郁蔥蔥,很是茂盛,可見寺院的興旺。裡邊有隋代的梅樹,簡稱“隋梅”,至今長得很有綠意,生命力極強。只不過樹根盤根錯節,使人想到年代的久遠,歲月的蒼桑。梅園的月亮門上刻著“礙少自在”四個字給人以啟迪,接下來看了國清寺東澗和西澗的寺院,時間就不早了,肚子也有點餓了,5:30左右出寺院,到天台的東方假日酒店下榻,一夜好睡不說。
第3天
瓊台仙谷
大佛寺7:30分我們從天台縣城出發,到瓊台仙谷。一進入景區,就感到有別於市區,有清山,遠遠還看到了水庫中的綠水.進入景區門口,高山巖壁上鮮紅鮮紅的“瓊台仙谷”四個大字映入眼簾。購票入景點,通過一個短短的隧道,馬上涼風撲面而來,一出隧道,伴著涼風還有些許雨絲,原來是發電大壩上下流的水簾被風刮出來的,真是意外,給人驚喜。沿著山腳水庫邊的棧道,看著綠水,望著遠處的清山,真是到了仙人住的地方,這才感到入景點門前寫著“仙府”二字的真正含義了。沿著棧道看了水和山,還要登山,這裡的涯壁上有許多唐代至民國的名人題詞,其中就有米芾的題詞。
中午趕到大佛寺,進了大佛寺,江南第一大佛面帶微笑,神態安詳,在享受信徒的頂禮膜拜?還是默默為眾生祈禱施福?我有了龍游的天脊龍門的撞鐘經歷,看到了大佛寺內也有一鐘,且貼著紙,說明10元人民幣可以撞三下,向老婆要了10元錢,經得寺內一和尚的同意後,將錢放入捐募箱後,走向了大鐘,操起木槌,運足勁撞出,嗡……鐘聲盈屋,余音繞梁。
住宿
國際青年旅捨
特色:環境清幽,紹興正宗老台門及古典風格裝修的客房以及休閒酒吧、書吧、茶室等公共區域,帶給你心靈的沉靜。
地址: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環山路11號(紹興飯店旁)
鑒湖戀
特色:紹興特有文化潤釀.在紹興古倉橋直街,紹興旅游必經之地,石板路,倚水青居,底樓是茶樓,樓上僅有3間客房,床上用品和衛生設施現代化,古樓古香,在鬧市中已經不多見這樣的客房。
地址:紹興倉橋直街214號
呂府客棧
特色:門前悠悠小河,烏蓬船兒輕輕蕩漾,魯迅筆下的紹興水鄉風韻在這裡淋漓盡致的體現,為您在都市的喧囂中尋找一份寧靜之美。
地址:紹興市越城區西小路30號(龍山賓館斜對面)
購物
紹興老酒
紹興釀酒已有2500年的歷史。據《呂氏春秋》記載,春秋戰國時期這裡就能釀造精良美酒了。
“投醪河”的故事便是一個佐證。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後,親征伐吳,師行之日,將越國父老送來的美酒投入河中,與士卒共飲,將士們深感恩德,無不用命。終於大破吳軍。至今,紹興城南猶存的“投醪河”便名出於此。
南北朝時,紹興酒被列為貢品,到了唐宋兩代,紹興老酒更是越釀越精,聞名遐迩。此後,在1910年的南洋勸業會,1915年的巴拿馬萬國賽會和1925年的西湖博覽會上,紹興老酒都獲得了特等獎狀與金牌。
建國後,紹興老酒是全國18大名酒之一,每屆全國評酒會均被授於質量金牌獎、1984中奪得全國金杯獎。1985年在西班牙馬德裡國際酒類大獎賽中又榮獲金牌獎章。
紹興老酒用精白糯米、優質小麥為主要原料,汲取得天獨厚的鑒湖之水釀制而成。同時,采用不同的配料和釀制方法,分加飯、元紅、善釀、香雪、花雕等品種,各種酒具有其獨特的風味,是飲料酒中之佳品,用紹興老酒作調料烹饪菜肴能增添美味。
紹興酒也是配服中成藥的理想藥引。紹興酒出口近30個國家和地區,每年外銷量5000噸以上,占我國黃酒類外銷的首位。紹興香糕
紹興香糕是清朝皇宮的八大貢品之一,早有“進京香糕”之美譽。
紹興制作香糕始於清嘉慶初年,至今已有170多年的歷史。創始人是一位糕店師傅,名叫孟憲正。孟憲正所在的“王金四房”年糕店,原來專營年糕、印糕。有一年,特多雨水,這家店生意清淡、店內積壓了許多印糕。孟憲正眼看這批糕點有變質的危險,只好將印糕暫時用炭火烘焙,以便多貯存幾日。不料,焙制出的印糕顏色由白轉黃,質地由軟變硬,而且還飄散出陣陣的米香味兒,一品嘗,味道比原來的印糕好。孟憲正受到啟發,便以香糕為名,獨家經營,並當街掛出“孟大茂香糕店”的牌子。從此,紹興香糕成了傳統特產。
紹興香糕也是一種保健食品,有解郁、和中、開胃、健脾之功能。用適量的紹興糟燒(白酒)蘸著吃,還有止瀉的作用。紹興香糕品種多樣,以精制桂花香糕最佳,1984年被商業部評為優質產品和浙江省優質產品。霉干萊
霉干萊是紹興一種價廉物美的傳統副食品,上口回味悠長,據《越游便覽》一書記載,“干菜紹興民間十九自制”。至今城鄉家庭腌曬干菜的習慣還極為普遍,連許多遷居海外的僑胞主婦也樂於自制。
紹興霉干萊分為白菜干、油菜干和芥菜干三種,味道鮮美要數芥菜干。
芥菜干又以“百腦芥菜”的品種腌曬干萊為上乘,“百腦芥菜”菜芯多,梗葉細長,適時收割質地鮮嫩。拿這種菜曬制成的干菜,越蒸越烏,越蒸越軟,越蒸越香。
以前,凡外出干活的農民或手工業者,大都喜歡於飯籃中放上一點蒸過的烏干萊,一則攜帶方便,二來下飯宜口。據說在大熱天,倘有干菜放在飯盒內一時不會發馊。
腌、曬干萊要得法,懂得技巧者制成的干菜內含氨基酸豐富,菜的味道純正鮮美,再由—段時間的入甏封存,透壇香氣引人垂涎。
紹興霉干菜除了用來作佐餐外,還作為各式菜肴的輔料,烤筍、燒魚、炖雞、蒸豆腐等,其味隽美,開胃增食。夏天,用霉干菜配上一撮嫩筍干作湯料,有生津止渴,解暑防痧,恢復體力的功能。
典故:周恩來生前很愛吃家鄉的霉干菜。1973年秋,他陪外賓到杭州,一次在西湖樓外樓吃飯時,就專門點了這道菜——霉干菜蒸肉。
美食
霉干菜燒肉
來紹興旅游,千萬不能不嘗霉干菜燒肉,這可是紹興當地最有名的家常菜,馨香鮮嫩,油潤不膩,頗有江南水鄉的田園風味。
糟雞
紹興是盛產黃酒的歷史名城,幾千年來可以說“田捨家家藏家釀,驿路處處飄酒香”。每逢冬釀季節,家家自釀老酒。
越雞在紹興被視為滋補菜肴,人們將雞用鹽擦後,外面用紗布包住,再用酒糟腌漬幾天,這樣既不使雞變質,又增添雞的酒香氣味。
口味:鹹鮮適口、糟香醇厚、富有回味的特點,並以鹹鮮入味、糟香入味而著稱。
醉蟹
“醉蟹”,相傳由在安徽作幕的紹興師爺所創。當時,淮河兩岸蟹多為患,當地百姓卻不知食用,莊稼遭害,驅趕無方,十分驚恐。師爺便向州官提議,鼓勵百 姓捕捉,上交官府,他則備好許多大缸和食鹽、黃酒,將蟹膨制起來,然後,到各地銷售,紹興俗稱其為“淮蟹”。
“醉蟹”是在此基礎上改良而成,經選蟹、養蟹、制 鹵、浸泡、酸制等工序精制,講究制作周期、食用時期。特具清香肉活、味鮮吊舌的特點。頭肚醋魚
魚肉細嫩、魚肚精道、湯汁濃滑、味鮮而略帶酸甜。此菜選用二至三公斤重的活鳙魚,現燒現吃。
干菜焖肉
豬肉酥爛、油而不膩、干菜濃香、鹹中帶甜。
蛋煎芋餃
景點
紹興 “悠悠鑒湖水,濃濃古越情”。紹興以其人文景觀豐富、水鄉風光秀麗、風土人情誘人而著稱於世,自古即為游客向往的游覽勝地。如今,紹興縣以高達275億元的GDP列居浙江縣級市前三,浙東地區第一。紹興市GDP位於浙江省杭州,寧波,溫州之後列第四。是全國十強市,十強縣雙十強成市。也是全國著名的全球紡織城與世界紡織品貿易中心。
紹興是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首批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之一,是著名的水鄉、橋鄉、酒鄉、書法之鄉,紹興出名人,是魯迅、周恩來、竺可桢、秋瑾、王羲之、陸游、蔡元培、馬寅初等名人的故鄉,毛澤東主席稱紹興為“鑒湖越台名士鄉”(《七絕兩首.紀念魯迅八十壽辰》)。
紹興歷史悠久,名人輩出,景色秀麗,物產豐富,素稱“文物之邦、魚米之鄉”,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相傳4000多年前的夏朝,大禹為治水曾兩次躬臨紹興,治平了水土,故至今尚存禹陵勝跡。春秋戰國時,越王勾踐建都紹興,臥薪嘗膽時,“越池”一度成為我國東部政治文化中心。漢代置都稽州,隋朝改稱吳州,唐朝又改稱越州,南宋時改為紹興府,沿襲至今。紹興人傑地靈,歷史上湧現出許多著名的政治家、革命家、文學家,如秋瑾、魯迅、蔡元培、周恩來等。
一代文學巨擘魯迅的許多作品中都反映了紹興文化濃郁的地方性色彩,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從孔乙己的茴香豆到故鄉的社戲,隨處可見魯迅文化中的故鄉情結。游覽紹興,也許就是一次魯迅文化的懷舊之旅,站在河邊,你可以看到戴著小氈帽的船夫以及戴著銀項圈的玩童;邁進鹹亨酒店,你可以嘗嘗正宗的茴香豆;回到鄉間,去看一場傳統的社戲……
紹興就是這樣一座地方色彩很濃的著名水城。悠悠古纖道上,綠水晶瑩,石橋飛架,輕舟穿梭,有大小河流1900公裡,橋梁4000余座,構成典型的江南水鄉景色。東湖洞橋相映,水碧於天;五洩溪泉飛成瀑,五折方下;柯巖石景,鬼斧神工;蘭亭以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而被稱為書法勝地;沈園則因陸游、唐琬的愛情悲劇使後來者嗟歎不已;此外還有唐代纖道,南宋六陵,明清石拱橋以及與此相關聯的紹興風土人情,以烏蓬船、烏氈帽、烏干菜為代表,在數千年的歷史演變中,積澱了豐富的文化內涵並呈現獨特的地方風采,令人仰慕神往。
紹興的市花是蘭花蘭花(紹興市花)
1、魯迅故裡:魯迅故裡已經成為一條獨具江南風情的歷史街區,成為一個原汁原味解讀魯迅作品,品味魯迅筆下風物,感受魯迅當年生活情境的真實場所。一條窄窄的青石板路兩邊,一溜粉牆黛瓦,竹絲台門,魯迅祖居,魯迅故居,百草園,三味書屋,鹹亨酒店穿插其間,一條小河從魯迅故居門前流過,烏篷船在河上晃晃悠悠,此情此景不能不讓人想起魯迅作品中的一些場景。精心保護和恢復後的魯迅故裡已成為立體解讀中國近代大文豪魯迅的場所,成為浙江紹興的“鎮城之寶”。
2、鑒湖:位於紹興城西1.5公裡處。東漢永和年間,會稽太守馬臻總納山陰、會稽兩縣三十六源之水為湖,東至曹娥江,西至浦陽江,長127裡,面積約206平方公裡,可灌溉農田9000余頃,兩縣百姓大得其利。唐中葉以後,湖面逐漸淤積。湖上堤橋隨設,漁舟時見,遠山四圍,水清如鏡,堪稱江南水鄉的典型。
3、蘭亭國家森林公園
4、西施故裡
5、柯巖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6、五洩風景區
7、曹娥景區
1.舜耕公園
為曹娥景區主景之一,位於上虞市區西南側,舜耕公園以舜耕群雕、大舜廟及舜橋、舜井為主要景點,反映舜帝出生上虞,後因避丹朱於此,故以其名的歷史。渲染舜帝以孝為先,勤政為民的輝煌一生。園內舜耕群雕由中國藝術大師韓美林創作,以花崗巖為主材料的象隊群雕長68米,高27米,總重約800余噸,氣勢恢弘,體量之大,堪稱亞洲之最。
2.曹娥廟
位於曹娥江西岸孝女廟村,距市區3公裡。是為紀念東漢時孝女曹娥投江尋父而建。曹娥廟至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幾經興廢,屢經重建,現建築為民國二十三年重建。曹娥廟文化積澱厚重,藝術品位高雅,尤以廟內雕刻、壁畫、楹聯和書法“四絕”而飲譽海內外,被譽為“江南第一廟”。 廟內現存一“曹娥碑”為“中國最早的字謎”。
8、“英台故裡”—祝家莊
“英台故裡”祝家莊是經典愛情故事“梁祝”傳說中祝英台的故鄉,位於上虞市東南,距市區7.3公裡。祝家莊地處半山區,南、西、北三面環山,莊前有“玉水河”,河呈南北長條形,與開鑿於西晉的四十裡河貫通。現尚存有祝氏祖堂、玉水河、井空泉、藥師寺等與英台文化相關古跡。
9、鳳鳴山風景區
鳳鳴山坐落於上虞市豐惠鎮東南4公裡,距上虞市區17公裡,為國家2A級景區,景區面積2.4平方公裡,以山陡谷深、急流疊瀑、蒼山翠綠、小橋流水的自然美而聞名,其中“懸石飛瀑”、“千年古籐”二景區點堪稱奇觀。鳳鳴山文化歷史積澱豐厚是道教“第九小洞天”的所在地,有東漢煉丹術家道教祖師魏伯陽煉丹遺址。魏伯陽一生在鳳鳴山煉丹修性並留下《周易參同契》一書,後被尊為“萬古丹經王”。該書在養生學古化學所歷學方面有其獨特的貢獻,在國外稱此書為全球第一本科技方面的書籍。景區內鳳鳴真人祠始於漢代之最,至今已有二千余年歷史,東晉謝安、宋朝朱熹、明朝潘府、葉經等文人墨客均到此一游。
10、白馬湖、春晖名人園
“白馬湖、春晖名人園”位於距市區4公裡的省級文保單位——春晖中學內,那裡三面環山,湖泊眾多、幽靜恬雅、自然風光十分怡人。夏丏尊、朱自清、豐子恺、劉薰宇、劉淑琴等前來執教,何香凝、蔡元培、葉聖道、李叔同、胡愈之等前來講學,吸引了大批莘莘學子前來求學,一時名揚四海,贏得了北有“南開”,南有“春晖”的美譽。“春晖名人園”就是當初一批名人的居家辦公之處,其中有夏丏尊的“平屋”,豐子恺的“小楊柳屋”,李叔同(弘一法師)的晚晴山房,經享頤的“長松山房”等名人故居,歷年吸引了無數的名流前來參觀瞻仰。
11、東山景區
東山,又名謝安山。原不怎麼出名。自從東晉名士謝安隱居此山後,引出了許多令人神往的故事,便漸漸成了我國東南的一座名山。李白、賀知章、劉長卿、方平、蘇東坡、陸游等,都曾盤桓其間,留下了不少著名的詩篇。
12、稱山風景區
稱山風景區位於上虞市西北部,離上虞市區7公裡.相傳春秋末期,越王勾踐為復國雪恥,臥薪嘗膽,奮發圖強.曾在此山稱炭鑄劍,大煉兵器,稱山由此而得名.景區集旅游;休閒娛樂,餐飲,德教,禮佛為一體,是理想的游覽勝地.
13、桃花源景區
上虞桃花源生態旅游區地處上虞市西南,位於長塘鎮桃園村,距離百官城區約13公裡,距離紹興市區約25公裡,景區面積為2.6平方公裡。目前景區建成了以桃源湖為核心,龍潭為精華,具有水上健身游樂、沙灘浴場、龍潭休閒垂釣、野炊燒烤等多種休閒娛樂功能的綜合旅游景區,並從2005年伊始就開始積極申報國家AA級景區。 水鄉社戲 文豪魯迅對孩提時代看過的故鄉社戲始終未能忘懷,稱贊備至。魯迅先後寫了小說《社戲》、散文《無常》和雜文《女吊》等作品,對社戲有過動人的描繪和精辟的論述。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文人寫下多少吟詠和描繪社戲的詩文。
紹興的水鄉戲台,大都構築在土地廟之類寺廟前的河上,故稱"河台"、"萬年台"。東安、任家橋、鳳儀、東周、賓捨等地的古戲台迄今猶存。清代童謙孟寫有一首竹枝詞,描寫當年看社戲的盛況:"岳神賽罷賽都神,演出河台戲曲新,兩岸燈籠孟育管,水中照見往來人"。魯迅在《社戲》中說,外國人以為中國戲的"大敲,大叫,大跳",不適於劇場演出,但若在野上演出,"遠遠地看起來",卻"自有他的風致"。《龍虎斗》、《游園吊打》是很能體現紹劇特色的戲,歷來為紹興觀眾所拍手稱快,叫好。魯迅把這兩出戲寫進《阿Q正傳》、《社戲》等著名小說裡,均不是他信手拈來之筆,而是充分反映了它們的人民性。連自己的姓名也寫不出,甚至連圓圈都畫不圓的阿Q在臨刑前游街時,居然還要哼幾句"手執鋼鞭將你打",足以說明社戲受到紹興人民的普遍歡迎了。魯迅再用他的如椽之筆,以優美抒情的筆調追述兒少年代觀社戲的美好回憶,一派詩情畫意,引人入勝,更激起了人們對社戲的眷戀和懷念。
時過境遷,水鄉社戲在傳承,在發展。現在的水鄉社戲以魯迅筆下的紹興社戲為主要形式,重現紹興演社戲、看社戲的民俗風情和越地戲曲特色,將原始社戲風貌和現代表演藝術有機結合,定能贏得無數觀眾的喝彩。 鑒水烏篷 沿著長長古纖道,坐烏篷船游鑒湖徜徉在輕緞似的湖面上,船移岸動,草綠花紅,長橹出水,柳絲搖風,只見遠山黛影,近岸綠萍,煙霧迷蒙,岚氣氤氲,心馳天外,人在畫中。坐在船底席上,手擱船舷,潑水嬉戲,岸邊水草,幾與眼鼻相近,小船晃悠悠起伏顛簸在浪谷波峰,那天,那山,那雲,和自己的身心一樣俯仰漾動,陶陶然,醉醺醺…….
烏篷船兩頭尖翹,船艙覆蓋半圓形船篷。篷用竹片編成,中夾竹箬上塗桐油黑漆,紹興方言稱黑為"烏",故稱"烏篷船"。烏篷大抵三道,除中間"定篷"外,另兩扉可自由移動。晴日游湖,你可移動船篷,直立船艙放眼四望,視野開闊,水勢浩渺,岸芷汀藍,苗青花鮮,清風白雲,洗心沸肩,忘情江湖,真?quot;水仙"。
船游湖中,還不時可見一道道漁范,輕舟過箔,聲如琴韻;箔旁往往兀立起漁察一座,為漁翁安棲之所,入夜漁家燈火點點,映波搖蕩,遠遠望去,宛如仙閣,星落銀河。一遇到下雨天氣,"船底江聲篷背雨,游人聽得最分明",更覺身浮雲間,夢繞枕邊。
烏篷船有用橹搖的,用槳劃的,也有腳"躅"的,所以又叫"腳劃船"。看著船頭腦一邊用腳躅橹,一邊雙手捧著酒碗喝酒,聽著他用地道的紹興話,向你述說越中掌故,往古趣聞,你會沉醉在這份風情中悠然出神。
"白玉長堤路,烏篷小劃船"。坐著這紹興特有的烏篷船,沿長長古纖道游 浮行,你可真正走進了江南紹興的水鄉風情。
鹹亨酒韻 鹹亨酒店,原為魯迅的周氏本家堂叔仁房的周仲翔等人於清光緒甲午年(1894年)合伙開設,與魯迅故家只隔一條石板路。酒店雖小,"卻有雙間店面"。其"格局"在"城中遍垆"的酒鄉紹興極富代表性。且不說其主營的紹興黃酒的代表品種,就連那當街的曲尺形櫃台,高豎於櫃端的"太白遺風"青龍牌,櫃上一字擺開的過酒坯,用以溫溫的爨筒,以及供人坐喝的荸荠色的條桌長凳,均堪稱清末紹興酒店的典型風范,自酒種、酒菜、酒具,以至於酒客、酒風,無不濃縮著紹興酒文化的醇厚韻味。
紹興酒自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時期起源,至春秋戰國已用之政治、軍事,見諸史冊,至明清則更是"越酒行天下",美譽播中外的全盛時代。在鄉,則"家家可乞漿",在城,更是"酒垆千百所",而鹹亨酒店的范式則占這"千百所"中的大部,在水街石巷隨處可見,蔚為酒城一景。
雖然原型的鹹亨酒店並未因其取之於《易經、坤封》的"品物鹹亨"而真的"鹹亨"起來,但這一儒雅吉祥的店名卻與始於近代的百年現代進程中國人求富圖強的民族心理契合。魯迅取之而用於針砭時弊與"國民性"的故事背景,寫成了自己最為滿意的小說《孔乙已》,可謂立意精警用心良苦。店以文傳,鹹亨酒店遂與這位代表中華民族新文化前進方向的偉大思想家和文學家及其不朽的傑作密不可分開,並與都昌坊口的魯迅故居、百草園、三味書屋、土谷祠等文化遺傳,共同構成了解讀魯迅的原典鑰匙。
南鎮祭禹 南鎮祭禹,由來已久。自夏代以來,祭禹之典歷代承續,而以明清兩朝為盛。總的來看,歷代祭禹有四種形式或四個層次:一是天子親祭,如秦始皇、康熙帝、乾隆帝;二是諸侯級祀,如越國、吳越國;三是遣官司致祭,定期或不定期,如新君即位或遇重大災情等;四是基層一級,即"每歲有同於春秋二仲月祭"。至於黎民百姓,則向來一不祭禹,二不拜禹。只是以游嬉禹廟代之。其實,嬉禹廟的風俗較之祭禹禮制更為古老,它直接是由大禹"興禮祀"的依據中承傳而來,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時代的某種風俗。
相傳夏歷三月初五日是大禹的誕辰。這一天是民間洲嬉禹廟的高潮。清康熙《會稽縣志》中記載:"屬生之日,禹廟游人最盛,無論貧富貴賤,傾城俱出。全民皆乘畫航,丹垩鮮明,酒樽食具甚感,賓主列坐,前設歌舞。小民猶相矜尚,雖非富饒;亦終歲儲蓄,以為下湖之行。春欲盡數日,游者一眾,千秋觀前一曲亭,亦競游不減西園"。
改革開放以來,紹興市深入開發利用歷史文化資源為兩個文明建設服務。1995年4月20日,隆重舉行了浙江省暨紹興市各界公祭大禹陵典禮。2000年,紹興市各界再次舉行公祭大典,在海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至於民間祭禹,則自第一年公祭以來,年年不斷,今天,仲春祭禹已與書法節、黃酒節一起,成為紹興市本級的三大新興節會,聞名遐迩。
曲水流觞 作為修禊余興的"曲水流觞"古已有之,魏晉以前,即有"引流引觞,遞成曲水"的詩句描述其事。然而,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會稽蘭亭的"曲水流觞"卻因其景美、人美、文美、書美而成就了千古"書聖"及"書法聖地"的美談和美名,顯得不同凡響,不僅使"上已修禊"一俗淡化了迷信色彩,集聚了智光才情,得以人性的張揚和精神的提升,而且為後世效慕相沿成風,成為文化史尤其是書法史上的一大雅事和一座豐碑。
王羲之自永和六年由護軍將軍出為右軍將軍、會稽內史。在定居會稽的第三年上已,與當時在紹名士謝安、郝昙、孫綽、李統、李充、許詢、支遁及子侄共四十二人,在蘭亭?quot;修禊"之後行"曲水流觞"這余興,眾人列坐曲水兩側,注酒於觞,浮觞於水,令觞停於前者飲而吟詩共得佳作三十七首,由王羲之編為《蘭亭集》,並乘酒興寫成序文。尤為後世所重的是《蘭亭集序》。"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書法成就。這篇行書作品,"飄著浮雲,矯若驚龍"、"筆刀遒潤,獨擅一家之美,天質自然,豐神益代"。王羲之將魏晉以前中國書法質樸古拙的線條藝術,推向流美妍妙的全新境界,"增損古法,裁成今體",創造了足以體現創作主體,審美個性的今體行書,被後世公推為"行書第一","為百世學書人立極"。
上已一俗,因有此蘭亭雅集和美文墨寶而流美千古,蔚為百代書家遺風,平添了光照萬世的文化韻味,不僅為後世文人效慕追隨,而且雅風流播,遠及海外。 台門遺韻 古城紹興多台門。紹興的台門,其格調淡雅,自然古樸,造型獨特,在江南宅第建築藝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紹興台門的名稱,有以官銜命名,有以科舉功名命名,有以行業命名,有以建築形式命名,也有以原來宅主的姓氏命名,種種不一。其格局大抵如此:大門上頂一般有屋檐挑出,台階古框,裡面為進堂式住宅,或三進、五進、七進,磚木結構,石板鋪地,有的還有石蕭牆。紹興台門大都屋宇高大,天井開闊,天井即院子,紹興人稱做"明堂",然後為幾進的兩層樓屋,各進樓屋之間都有"明堂"。
紹興台門的台門斗裡,多懸有匾額,稱為門匾。門匾有藍底金字的,有白底黑字的;懸掛的格式,有橫臥式的,也有直豎式的,而以藍底金字、直豎式懸掛為顯赫。門匾上的題字,或昭以台門主人的官銜,或昭以台門主人科舉的功名。現紹興魯迅紀念館舊址,原為魯迅故居所在的周家新台門,建於清乾隆末年,原為正屋五開門五進,台門斗懸有藍底金字"翰林"匾額。坐落在勞動路的周恩來故居百歲堂,是一座具有明代建築風格的台門。位於筆飛弄的蔡元培故居,為蔡元培之祖父蔡嘉谟於清道光年間購置,第一進建築年代較早,頗具明代建築風格。
紹興的台門,積澱著紹興深厚的歷史文化,具有紹興的獨特風情,它反映了各個社會歷史階段的人文風貌和民間建築的藝術特點。
水鄉集市 一條老街沿著河岸延伸,悠悠長長且直且彎。鱗次栉比的商店,青石板鋪砌的路面從商店的屋檐或雨廊下通過,古老的水街一半在岸上,一半在河裡,趕集的人們熙熙攘攘,一半在石板路上溜達,一半在腳劃烏篷船裡晃悠。
每逢集市,一大早水街就喧鬧起來。水街的交易一半在岸上,一半在水上。岸上有米行、著國、茶莊、染坊、當鋪、藥店、剃頭店、裁縫店、南貨店、古玩店、打鐵鋪……靠河邊還有各種小攤,吃點心的,賣玩具的,搞修理的…….。河埠頭則有賣魚蝦、水果、蔬菜的……酒樓和茶館則大都設在離橋頭不遠的地方,水鄉人對橋情有獨鐘,生意人更是把橋作為通達的象征。做完了生意,賣好了物品的趕集人,便坐在橋頭的酒樓或茶館裡,飲酒、喝茶、聊閒天。
水街集市是紹興的一大特色,遍布城鄉。水鄉人趕集,也喜歡與水與船作伴,而愛趕熱鬧可以說是紹興人的天性,趕集總往人多的地方擠,人擠來擠去,掉到河裡是常有的事。好在河灣裡的水上戲台正在演社戲,看社戲的觀眾一半在岸上,一半在水上,河裡漂滿了烏篷小劃船,從岸上擠到河裡去的人會立即被"船頭腦"撈上來,那被撈上來的"落湯雞",顧不得換一換渾身的濕衣裳,就坐在船頭看起戲來。
紹興人趕集,不僅僅是為了購物,他們趕的是一種氣氛,一種情趣,而購物只是一個理由。
茶館聽書 紹興人愛品茶花,茶館便應運而生。舊時紹興城裡的茶館,遍及大街小巷,茶館的設置,以沿河為多。抗戰前的1936年,紹興城裡有大小茶館206家,幾乎半數設在街河岸邊,有的干脆設於橋頭。魯迅小說《藥》中華老栓開設的那種小茶館,城內隨處可見。另外還有為數不多的大茶館和大茶樓,如花巷的"適廬",縣前街的"第一樓"、"天香閣",大江橋的"越明",新河弄的"鼎豐"等。小茶館的顧客多為小市民,大茶館的顧客則為上層有閒人士。舊進茶館的掌櫃很講究泡茶的藝術,他們經常探求茶事之"五境",即茶葉、水源、火候、茶具和環境,說只有"五境"得當和配置相宜,才能煮出好茶,且相互襯托。特別是茶具,更是講究。因為只有好的茶具,才能保持茶的清香醇味。他們尤重越瓷,認為越瓷所產生的青瓷茶碗,最能使茶透發原汗原味和芳香,並使湯色明淨。
舊時紹興的茶館也是民間文化的傳播場所,一塊驚堂木在茶桌上拍得震天響,那是說書,煞是吸導映客:一把胡琴加一副板子,那是紹興蓮花落。唱到精彩處,茶客們或是鴉雀無聲,或是滿堂歡笑,這時候連"茶博士"(舊時對茶館伙計的稱呼)也忘記了自己的職事,站在角落裡聽得出神。魯迅先生晚年在一篇雜文裡對茶館的作用概括為三條:"打聽新聞,閒談心曲,聽聽說書"。
現今紹興城區茶館業如火如荼,古老的紹興茶館必將遺韻永繼。
龍舟競渡 追溯紹興龍舟競渡的淵源,眾說紛纭,莫衷一是,但這一文化體育活動歷史悠久,深受廣大民眾的歡迎是毋庸置疑的。有地方志書記載:"競渡起國越王句踐",南宋大詩人陸游更有"稽山何巍巍,浙江水湯湯….空巷看競渡"等吟詠詩。紹興是水鄉澤國,河道縱橫,江湖棋布。這是大自然恩賜給紹興人賽龍舟的極好的競技場所。龍舟競渡前,一般以村為單位,篩選人員,組建參賽隊伍,著裝統一,並頻頻演練。屆時(如端午節等),各參賽舟船去集水面開闊處,每條龍舟配備10名左右成偶數的劃槳手,左右配對使槳。另外,舟首有一人持旗或擂鼓指揮,統一步調和節奏,舟尾還有一位舵手,握一支長橹,邊搖邊把握方向。當用鑼聲或揮旗發出競渡開始的信號後,條條龍舟如箭離弦,爭先恐後,參賽者個個周身熱血沸騰,神經繃緊,使盡平生力氣。一時間,起槳處如撥絮飛雪,號子聲、擂鼓聲和觀眾的助威加油聲此起彼伏落,響徹支霄,場面甚為壯觀,人們沉浸在激動和歡樂之中。有的龍舟率先沖過終點獲勝後,船頭的那位司鼓或揮旗者還會即時表演豎蜻蜓之類的雜耍,引來其他參賽者和觀眾的齊聲喝彩。
歷史上紹興的龍舟競渡不僅在白晝舉地,也有安排在夜晚的。夜晚的龍舟競渡未必是搶速度、爭第一為唯一目的,而是利用夜幕,充分發揮燈光等作用,將文化娛樂和體育活動緊密結合起來。在舟船的行駛中,由絲管弦樂伴奏,演員們或表演,或歌唱,微風吹過,分外悠揚。此時此刻,水面成了燈的世界,歡樂的世界,沸騰的世界。在燈光倒影下,一切在跳動,在激動,讓人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時隔數十寒暑,人們還在咀嚼余味。 花雕嫁女 花雕是紹興酒的代名詞,是歷代名人墨客為之傾倒的傳統名酒。花雕嫁女則是最具紹興地方特色的傳統風俗之一。
晉代"竹林七賢"中最為英俊挺拔、剛正不阿的鄉賢桶中散,其子稽含即是記錄花雕的原始聖手。稽含在《南方草木狀》中詳錄:"南人有女數歲,既大釀酒,侯冬陵地竭時,置酒罂中,密固其上,瘗陂中。至春潴水滿,亦不復發矣。女將嫁,乃發陂取酒,以供賓客,謂之女酒,其味絕美。"意思是說:南方人生下女兒到歲時,便開始大量釀酒,等到冬天池塘中的水干枯時,將盛酒的壇子封好口,埋於池塘中。哪怕到春天的積水滿池塘時,也不挖出來。只有當女兒出嫁時,才將埋在原池塘中的酒挖出來,用來招待雙方的客人。這種酒稱為女酒,它的回味是極好的。作為上虞人,稽含在這裡記錄的是最能代表紹興風俗的"花雕嫁女"的史實。此埋於地下的陳年"女酒",由於其儲存的包裝物為經雕刻繪畫過的酒壇,故稱"花雕"。酒壇外面為什麼要雕花?是父母對女兒美好的祝願,是父母藏在內心深處的一個祈求,一個希翼。女酒花雕是家中女兒出嫁時宴請之美酒,是家中女兒長大成人的見證。飲花雕之際,乃嫁女之時。此時此事,喜事,美事,福事,樂事也。
今日的紹興,花雕嫁女之風已難覓完整之過程。然而,女兒出嫁之日,用上等好酒,用品質優良的花雕酒,仍然是真飨親朋好友的必備之物。花雕酒蘊含的仍然是紹興人對出嫁女兒的一種深情,一種期待,一種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