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生活家出游指南:清泉之鄉世外桃源 束河古鎮

生活家出游指南:清泉之鄉世外桃源 束河古鎮

日期:2016/12/16 16:14:18      編輯:古代建築
 束河,納西語稱“紹塢”,因村後聚寶山形如堆壘之高峰,以山名村,流傳變異而成,意為“高峰之下的村寨”。束河又被稱為清泉之鄉,又名龍泉村。

  它位於麗江古城西北四公裡處,距離白沙鎮3公裡,束河、白沙一帶是納西族先民最早的聚居點,也是木氏上司的發祥地,從這裡,可以感受到更為古樸的納西民俗。束河是納西先民在麗江壩子中最早的聚居地之一,是茶馬古道上保存完好的重要集鎮,也是納西先民從農耕文明向商業文明過度的活標本,是對外開放和馬幫活動形成的集鎮建設典范。古鎮核心保護面積約一平方公裡,1000多戶人家,3000多人。

  當年徐霞客游芝山解脫林時,曾走過此道,在他的記述中這樣寫道:“過一枯澗石橋,西瞻中海,柳暗波萦,有大聚落臨其上,是為十和院”。“十和”即今束河之古稱。早在明代,這裡已是麗江的重要集鎮了。

  束河依山傍水,民居房捨錯落有致。街頭有一潭水,稱為“九鼎龍潭”,又稱“龍泉”。潭周綠柳垂地,翠柏指天,泉水清澈,游魚可數。從潭中溢出的流水蜿蜒於村中道旁,遠近汩汩有聲。村莊中心有長33米、寬27米的小小四方街,與古城四方街一樣可以引水沖洗。街面上的那些被人馬踩踏得光溜平滑的石板,似乎還能照見往日的繁華。

  束河依山傍水,古色古香的農居井井有條。束河有八景:龍門望月、煙柳平橋、雪山倒映、夜市營火、斷碑敲音、魚水親人、石蓮夜讀、西山紅葉。

  最漂亮的地方是青龍橋一帶,橋是石板鋪就的,也叫石板橋。橋下青龍河水咆哮而過,到了晚上仰面賞月,眺望橋邊昔日曬谷之處的龍門地,殘留的青稞架在黑色中聳立無聲,在這群木樁背後的斷牆隱約可見龍門客棧的標記-,好一幅幽深的“龍門望月”。

  丹鳳含書之地束河坐西朝東,背風向陽,村後山麓為玉龍雪山余脈,山奇水秀,植被茂密,白沙巖腳院有鳳凰山,為麗江木氏發祥地,至束河山形再變,呈祥瑞之象,堪與家稱為“丹鳳含書之地”,預言文化昌盛,興旺發達。

  清泉之鄉村北柳蔭深處有九鼎、疏河兩個龍潭,泉水清澈、波光閃爍,分為三河水系,沿房前屋後、菜園田邊穿流而過,使束河既有山寨之奇,又有水鄉之秀。

  皮革之鄉由於茶馬古道的發展,產生了各種商品需求,至明朝,木氏土司延聘一批江南工匠,定居束河,此後,該地成為滇、川、藏交界地域內著名的“皮匠村”,出產皮鞋、馬鞍、皮衣、麻線、鐵器、竹器等,束河工匠的足跡走遍滇藏茶馬古道的每一個角落。

  茶馬遺跡古老的石橋,光滑的石板路,高突的上馬石,馬鍋頭的豪宅,還有馬鞍、馬鈴、馬燈、皮口袋、酥油桶,以及來自印度、尼泊爾、西藏的各種商品,撫今追昔,讓你浮想了翩。 農耕圖騰耕牛在古老的村寨內健步而行,業林般的糧架聳立在青龍河畔,構成納西族農耕文化的圖騰標志。

  與大研一樣,束河民居的布置大多是“家家見小橋,戶戶有流水”。也許是離玉龍雪山更近些吧,門前屋後流淌的溪水比大研的清純許多,一束束的水草在狹窄的小溪中半浮半沉、蕩漾躍動,惹人聯想,令人心醉。

  往往讓人留連的是那些各具特色的酒吧和餐廳。拋開俗世煩事,享受斜陽拂照,敞開心扉讓和風輕撫,品一口醇厚的普洱茶,香留唇間。不經意間,樂韻悠揚的老情歌飄進你不羁的心。往事如煙,往事未必如煙。籐椅、木桌,老樹、鮮花,讓人慨歎今夕何夕……

  旅游貼士:

  1、從麗江古城到束河古鎮有兩條路,一條是柏油路,從雪山中路向玉龍雪山方向前行,經麗江官房大酒店到一轉盤前左拐,前行百十米後右拐,拐上龍泉路便可到達束河。這是近路。另一條路是土路,同樣沿雪山中路向雲杉坪方向一直前行,在一個行道樹長得很茂密的路口左拐,走完這條像綠色屏障一樣的幽靜之路,束河古鎮的屋檐瓦楞便突然出現在了眼前。這是遠路。

  2、束河古城曲徑通幽,絕對會讓人感覺到時光倒流,實屬休閒放松的好去處。至於何時是最佳時節,那倒說不清,不過人多了,肯定會造成物價上漲的。

  3、在麗江可乘坐面的2元/人到束河,中巴需要5元/人。其實,騎自行車前往是個不錯的選擇,耗時約30分鐘。

  4、束河古鎮基本上都是客棧,一般都由納西民居改建,是帶庭院的木式建築。

  5、束河位於玉龍雪山南麓,美食自然不缺,虹鳟魚是常年不斷的雪水造就的,不可不試。值得推薦的還有束河涼粉,由特產豌豆制作而成,熱了涼吃,涼了熱吃。

  6、從四方街到大石橋短短的一段路上開滿了小吃攤,有人戲稱這裡是“米線一條街”,在這裡除了古城中常見的納西小吃之外,還有“風靡全國”的砂鍋米線,以及夜晚的燒烤。古城南邊的忠義市場和象山市場裡也有不少好吃的。如臘排骨火鍋、牦牛火鍋、清真館子的牛肉,還有拉市的鲫魚火鍋。在古城中也有一些酒吧會供應您意想不到“內容”。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