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興隆洞遺址

興隆洞遺址

日期:2016/12/15 15:06:06      編輯:古代建築

2001年至2002年,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龍骨坡巫山古人類研究所和重慶市奉節縣文物管理所組建的洞穴考察隊,在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黃萬波研究員的率領下,對長江三峽奉節縣雲霧鄉興隆洞進行了考察和發掘,發現了智人的牙齒化石、石制品、骨制品、牙制品、石哨、石鸮和劍齒象牙刻以及50余種哺乳動物化石。專家指出,通過對在同一層位出土的劍齒象臼齒進行鈾系法測定,確定這些化石的年代為距今14萬年。在中更新世晚期,興隆洞一帶的巖溶山地,有著廣闊茂密的常綠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或落葉闊葉——常綠闊葉混交林。14萬年前的“奉節人”就生活在這樣的自然環境裡,過著采集、狩獵的原始生活。

在這些古人類的遺物中,最令人關注的是與智人化石一起出土的石哨、石鸮和劍齒象牙刻。

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譚明博士在研究後認為,興隆洞的石哨標本是一小段洞穴淡水碳酸鈣沉積,是洞頂沉積滴石類型的石鐘乳。他指出樣品形態從根部的渾圓變為鵝管開口端的扁圓,是由於部分沉積物被損耗掉,但這種損耗難以用自然差異風化或差異溶蝕解釋。在此基礎上,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研究員王子初認為,興隆洞的那段石鐘乳,如果孔洞及其兩邊的斜切截面不是由自然因素形成的,那麼這就是一個14萬年前的人類制作的可以吹奏發聲的石哨,其在中國音樂發展史上的意義是難以估量的。它也許是一種發聲的玩具,也許是一種狩獵用的誘捕工具。之前,我國河南舞陽賈湖骨笛的發現把人類音樂活動的歷史推進至9000年前,而三峽奉節石哨的發現,可能會把人類原始音樂藝術的歷史再一次向前推進至14萬年以前。

譚明指出,同時發現的石鸮標本的材料為淡水碳酸鈣沉積,微層理清楚。該標本上孔洞的形成,不同於水滴溶蝕的孔洞。在正常情況下,水滴溶蝕的孔洞或凹坑周圍是圓滑的,而興隆洞標本的孔洞周圍卻有稜有角。黃萬波和龍骨坡巫山古人類研究所教授徐自強認為,長江三峽奉節興隆洞出土的具有鳥類形象的標本,在其尖端一側有明顯的人工打擊痕跡。從其整體形象看,類似一種較大型的猛禽——鸮。長江三峽奉節石鸮的發現,反映出“奉節人”在行為方式上對動物形象產生了注意,並利用碳酸鈣沉積物來摹仿其類似的形象。盡管制作粗糙,形態簡單,但它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萌生的精神需求,應該算作我國最早的具有鳥類形象的遺物。

對於考察中發現的劍齒象牙刻,中央美術學院雕刻系孫家缽先生認為,幾條直的和彎曲的痕跡應該是人刻的,而且是用石器刻的。其特點是刻紋直而深,曲形紋弧度大。研究過舊石器時代刻劃藝術的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尤玉柱也認為,那幾條直的和彎曲的痕跡是人工刻劃的。在人類行為模式上,具有現代意識的刻劃藝術迄今所知尚未超過8萬年。長江三峽奉節的這項新發現,將人類刻劃藝術的萌芽時期向前推進了6萬年。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