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木頭上南村:藏在深閨的原生態古村落
日期:2016/12/15 16:34:32   編輯:古代建築金河社區原名古坑村,在樟木頭的東部,藏在大山深處,其境域東起簕竹排水庫以東的梁梯頂山,西至官倉鯉魚地,南至吉豬園頂,北至裕豐。上南村是金河社區最邊遠的小山村,如今戶籍人口只剩90人。
從金河社區往上南村方向行走,最初可見商廈林立,市集吆喝四起,行人摩肩接踵,隨後馬路變成蜿蜒的阡陌,只能容下一部車通行。沿途成片的荔枝林,延綿幾公裡。路上雞犬相聞,頗有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風范。
難以想象,樟木頭竟隱藏了這樣一方淨土。
陪同我們前往的是金河社區的蔡添財和兩名護林員,都是金河社區土生土長的居民。車子最終停在一個池塘前,蔡添財說,這就是上南村。
上南村四周被果樹、青山包圍,靜谧、舒適。此時正是荔枝樹和黃皮樹開花時節,清風帶來陣陣花香,蜜蜂嗡嗡作響,忙著采蜜。一只棕色小狗沖來訪的陌生人叫了幾聲,被主人呵斥回去了,便在地上趴下,偶爾擺擺尾巴以示警醒。池塘中有群鴨子正惬意地游泳,在水淺的地方,可以看到剛孵出的小蝌蚪有成千上萬只,靈活地搖著尚未退化的尾巴。
已聽說了上南村不大,卻沒想到它小到能夠一眼望到盡頭。上南村一共由三條巷子組成,環池塘三面而建。靠近池塘的一排是上南一巷,多是改革開放後建成的水泥磚結構房屋,這其中,只有一間顯得尤為特別,其門楣還留著“毛主席萬歲,共產黨萬歲”幾個紅色大字,沒人知道它究竟在這裡待了多少年,只讓人覺得被帶到了從前。走到後面的巷子裡能看到更多老房子,多是鵝卵石砌成,從溪裡搬運回來的,算是村裡的特色建築。
上南村現在僅有90個戶籍的人口,年輕人都出去村外打工,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婦女。村民們還保留著用木柴做飯的習慣,家中都堆著一垛木柴,午飯時間,炊煙袅袅,冒著食物香氣。
這裡受外界影響甚少,猶如世外桃源,民風淳樸,居民生活悠閒惬意。上個世紀90年代初,香港翡翠台拍攝港產劇《情濃大地》,看中上南村的原生態特質,專門到這取景。
我們的來到多少打破了這裡的安靜,原本睡在屋裡的老人起身坐在門口,聽說我們是記者,便自顧著說起來。她說:“線雞頭是老游擊區,還是你去問一問,在中央都是很出名。我們以前就幫游擊隊員擔米、送文件。”
這位老人名叫羅桂友,今年88歲,嫁進上南村70年了,村裡人都尊稱她為“羅嫂”,她向我們說起上南村曾經的隱秘身份——游擊情報站。
“我來到上南的第二年,游擊隊就來了,他們著裝樸素,大多講客家話,與當地的農民沒什麼兩樣。他們一來到,就和鄉民說話,幫鄉民干農活。後來一打聽,才知道他們之中大多是清溪、常平、大嶺山、謝崗等幾個鎮自發而成的隊伍。”她說。
羅嫂指著上南水庫的方向說,游擊隊一來便選擇在南禾坪落腳。當時隊員們自己動手搭起5間茅草房。床是用幾根竹子架起,用干茅草鋪上,桌子是用凹凸的木板釘成……
羅嫂當時是有家室的人,但仍然堅持加入游擊隊。平時,她除了為游擊隊員挑米、擔水、送食物以外,還負責情報、文件的運送。這其中的驚險故事不少呢,她屢次發揮聰明才智,才在國民黨聯防隊眼皮底下過關,被大家親切地稱做“羅妹仔”。
一天深夜,一個游擊隊隊員來到她家,說有幾份緊急文件要從南禾村送去泥坑村,羅嫂二話沒說,用麻繩把文件綁好,放在籮筐底部,然後在上面鋪些稻谷和稻草後便匆忙出發了。來到泥坑村村口,她碰到了國民黨聯防隊夜巡,聯防隊上前檢查籮筐時,機智的羅嫂笑著說:“長官,這是我們家明天拜山用的祭祀品,外人碰了會有霉氣。”那人聽罷立馬把手縮回放行。
村頭一顆細葉榕已發了嫩芽,翠色欲滴。這棵老榕樹已經161歲了,樹下砌了幾張水泥桌椅,風吹樹葉的沙沙聲響,讓人想像起夏天的夜晚,村民搖著蒲扇在樹下乘涼談天的情景。一位老人用鋤頭把香蕉扛在肩上,對著我們的鏡頭一笑,從容淡定。
在上南村居民區走了一圈後,護林員提議去看看上南水庫。
上南水庫據說是樟木頭鎮的主要飲用水源之一。到達上南水庫時,水庫正被霧氣缭繞,在大山中央,宛如翡翠中央鑲嵌的一顆明珠。
水庫東南門山腰有個防空洞,建成於上世紀60年代末,共三個洞口,建成後並未使用。我們沿著水庫旁邊的山間小路,費了好大勁兒,來到防空洞門口。護林員介紹,以前洞口以石頭封閉,後被村民拆除,這下可讓附近山林裡的蝙蝠高興了,它們相中了這個“豪宅”,紛紛搬進洞內,於是乎,這防空洞如今成了“百蝠洞”。蝙蝠到底住了多久,沒人說得清楚,不過看看地上堆積的蝙蝠糞便,估計已有一段時間了。
上南村的天然美讓人心動,如何讓更多的人愛上這裡,為這裡帶來經濟效益而又不破壞自然生態環境?今年初,樟木頭鎮召開過工作會議,提出該鎮將重點打造商貿旅游業,計劃將觀音山、上南村連線,打造一條徒步或者騎單車的旅游線。金河社區書記蔡天華說,社區重視保留上南村的自然生態環境,日後不會做工業開發,旅游開發將成為提高全村經濟的唯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