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鹽津豆沙古鎮 踏響歷史的音符
日期:2016/12/15 22:55:03   編輯:古代建築
馬幫走過豆沙古鎮
從昭通城區出發,一路上的翻山越嶺,穿越隧道,在快要抵達鹽津的途中,看到路邊巨大的山體像是被利劍劈成了兩半,讓人深切體會到了由雲貴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的地貌特征。
美麗的豆沙古鎮
豆沙古鎮
就在雲橫霧鎖、溝壑重疊的烏蒙山麓的峽谷裡,有一座千年古鎮——昭通鹽津豆沙古鎮。豆沙古鎮歷史悠久,遠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了人類居住。公元前四世紀南絲綢之路從這裡經過,商貿既也開始。豆沙關古稱石門關,是古人由蜀入滇的第一道險關。在前往豆沙關之前,一直以為那裡以出產豆沙為名,到此之後才知,豆沙關與豆沙並無半點關系。而是以一名姓豆名勺的關守之名命名,並因當地人口音之故,遂得名“豆沙關”。 現如今,站在豆沙關關口,依然能感覺到關口當年的雄姿,令人望而生畏。
現在的豆沙古鎮,是在2006年“7·22”地震之後重新修建的,2008年開放旅游。雖是重建,卻不失古韻。維新而不篡改,使得這個嶄新的千年古鎮,依舊彌漫著濃厚的歷史文化內涵。青石板的街和各種商鋪與“馬棧”,均懸掛著古色古香的匾額楹聯,凡詞句書法,皆隱現著抹不開化不去的萬古雲煙,有人言道“南有和順,北有豆沙”。
五尺道(圖片來源:網絡)
秦五尺道
秦蜀守李冰在這山崖峭壁上開鑿了一條供馱馬人行的棧道,又稱“五尺道”,位於石門關口。史料記載“五尺道”即是“橫闊一步;斜亘30余裡,半壁架空,奇危虛險”的閣道。我們一步一腳印地順著那些崎岖的馬蹄印走,參天大樹蔭蔽著那條蜿蜒起伏的古道。行走於此,隱約間似乎還可聽見曾經的嗒嗒馬蹄聲沉吟在歷史的沉風暮藹中,有恍如隔世之感。
五尺道(圖片來源:網絡)
短短的一段山石路,上面卻留有240多個經年累月磨踏出來的馬蹄足跡。有的馬蹄印甚至達三、四寸之深。我不禁用腳比劃著那些歷經滄桑的歷史足跡,遙想著,當年的馬幫是怎樣歷盡艱險,蹒跚坎坷地走在這窄如雞腸的山路中的景象。但就是這樣一條狹窄的古道承載起了古代漢民族與西南邊疆少數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
古城堡(圖片來源:網絡)
隋代古城堡
古城堡雄居於豆沙古鎮南約500米處的五尺道間,始建於隋朝,是利用五尺道雄奇險峻的自然形勢,用大石條砌成的一座軍事性城堡,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古城堡在50年代毀後,一九八二年仿原狀修復,通高15米,寬約5米,中開卷洞形城門,在城堡的門額上,書寫著“石門關”三個古樸雄軍的大字,系當代書法家楚圖南先生所書。
古城堡(圖片來源:網絡)
在干戈擾攘征戰頻繁的歲月裡,這古城堡巍然屹立於咽喉要地,一次又一次地發揮它獨特的關隘作用。今天,雖然已為歷史的陳跡,早已失去了它往日的軍事作用,但是,它那雄偉莊嚴的風貌,可歌可泣的歷史,仍然鼓舞著人們的堅強意志,激勵著人們奮力拼搏的精神。
袁滋摩巖(圖片來源:網絡)
唐袁滋摩巖
袁滋是唐朝御使中丞、著名的書法家。這塊摩巖,是袁滋於公元794年(唐貞元10年)出使雲南,路過石門關時刻下的,現已被列入國家級重點文物。
袁滋摩巖(圖片來源:網絡)
唐袁滋題名摩崖在鹽井縣豆沙關古城前的崖壁上。刻石高約60厘米,寬約25厘米,全文八行直下左行,計一百二十二字,除末行"袁滋題"三字為小篆外,其余七行均為楷書。袁滋題名摩崖,天地恆久,歷歷在目,作為主要當事人留下的南诏內附歸唐的實物證據,對於補唐書之缺及正誤其他載籍處,至為珍貴。
僰人懸棺(圖片來源:網絡)
僰人懸棺
在摩巖對峙的東巖石壁上,位於關河南岸懸崖峭壁的半腰間,有一天然斜洞,洞內存有神秘的古代“僰人懸棺”,現存棺九具11件。這些懸棺造型別致、工藝精湛。這些高高在上的懸棺,歷經百年的風雨傾洗,千秋歲月的磨砺,更顯現了一種精深玄奧的神秘。至於古代僰人是如何將棺木懸至於此,至今仍然是個謎。在懸棺左側的一塊巖壁上,有一塊天然的青色石壁,像極了阿詩瑪的頭像,到這兒的觀光游覽的游客可以尋一尋,著實有趣。
僰人懸棺(圖片來源:網絡)
據史料:僰人是夏朝遺民,商朝的戰俘,骁勇善戰,善騎射,周武王伐纣時,立下赫赫戰功。武王封其首領為僰侯。在今四川宜賓建“僰侯國”。僰人分為:南廣河流域支系;橫江流域支系;南盤江流域支系。豆沙僰人屬橫江流域支系。僰人先祖是一個游牧民族,因居有定所,後為農耕民族,農業畜牧業都較發達,尤精於種植果木。在戰國時期就以富有著稱於世。在明朝萬歷年間,封建統治者對僰人發動滅族大戰後,僰人就改名換姓,融入了民族大家庭之中,只留下了絕壁上的懸棺。
觀音閣(圖片來源:網絡)
清代觀音閣
觀音閣位於豆沙石門關北崖峭壁間的青蓮洞口,原寺建築年代久遠,僅存遺址。現存觀音閣重建於清朝乾隆三十二年(1767),是四川省慶符縣靜修和尚募捐建造,系如意斗拱裝飾的三重檐歇山頂式建築,是滇東北少有的古建築之一,其左、右、後三面均依巖石為壁,閣門飛懸洞口,峻拔挺立於懸巖之間,在四周群峰的攢擁烘托下,大有飛閣凌空、氣象萬千之勢,閣內石壁中,鐘乳石倒立,天然地構成各種形態,其中有一鐘乳石極象南海慈航普渡的觀世音菩薩,千百年來,為這一帶虔誠的佛教信徒所敬仰。
觀音閣(圖片來源:網絡)
觀音閣內有數尊精塑的神像,閣內金碧輝煌。在巖壁上還刻有“觀世音慈航普渡眾生”的浮雕,造型別致,技藝精湛。每年農歷二、六、九月的十九日的觀音會,朝聖觀光者摩肩接踵,絡繹不絕。
豆沙古鎮(圖片來源:網絡)
清代三官樓石塔
三官樓石塔矗立於豆沙鎮駐地北約150米處的山腰,背靠萬丈崔嵬的老君山,前臨碧波蕩漾的朱堤江。塔為沙石質的密檐仿樓閣式五角形五級石塔,其塔身向西南,通高5米,5重檐,底層檐直徑2米。塔身自下而上逐層內收,底部一邊長2米,呈正方形台基。塔的各層均有疊澀的塔檐,出檐較長,轉角處略微翹起,凌空伸展,造型古樸優美。角柱上雕有各種花草圖案,第二、三層浮雕人物、動物、花草,第四層空雕幾何圖文,造型獨特。
三官樓石塔上雕刻的各種花卉、草蟲、動物、人物及幾何等圖案,栩栩如生,各盡其妙。三官樓石塔建於清代,是清代鹽津石塔建築的實例,也是鹽津唯一的一座石塔,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雕刻藝術價值。
石缸八陣嶺(圖片來源:網絡)
石缸八陣嶺奇境
石缸八陣嶺又名亂山,位於豆沙西北部,距古鎮僅6公裡。景區海拔1800-2100米,年平均氣溫17℃,總面積約7.6平方公裡。這裡廣袤、無垠,集山、林、洞、石、文物於一身,被譽為鹽津的"彩色山林"。
石缸八陣嶺(圖片來源:網絡)
走進八陣嶺,誰都也會為眼前的美景所震撼!千余座山嶺,或孤峰突起,或怪石嶙峋,或溫柔多姿,或伫立守望,遙相呼應、千姿百態;翠竹、松柏、桫椤等林木遍布山嶺;杜鵑、石蘭、山茶等花草漫山遍野;野豬、麂子、黑熊等動物時隱時現;晨霧、夕陽、輕風等精致別具一格;犀牛石、望夫石、守衛石等奇石隨處可見。當地人給每座山嶺都取了迷人的名字:獨秀峰、伏波山、疊彩巒、艷女嶺……山中的一條清澈小溪,傳說一位僰人的美女曾在裡面沐浴,人民取的名字更是浪漫---仙女溪!
八陣嶺山中洞幽景奇;林間怪石,鬼斧神工;嶺中有寺,傳奇神秘;畫中有景,美輪美奂!這裡“山青、林秀、洞奇、石美、寺古”,是一處天然的自然人文景觀。
五道奇觀(圖片來源:網絡)
五道奇觀
令歷史與現代昭然而現的“五道奇觀”,先秦古道、朱提水路、內昆鐵路、滇川公路、水麻高速路,跨越時空千載,在此聚集成一線,五道盡收眼底,形成了石門關古今五道並行的交通風景線奇觀。看著唐代題刻、千年馬蹄印以及古今五道,真如沐浴在歷史諄諄的泉河之中。
豆沙古鎮夜景
在蒼茫的夜色中,漫步於豆沙古鎮,感受那份久違的閒適與安寧,沒有任何喧囂與嘈雜,當你落下你的腳印,你的每一步都會踏響歷史的音符,掀起記載無數個古老故事與傳說的塵埃。
清晨醒來,白雲圍繞山頭,恬淡、靜谧、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