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天工慈城 綿延千年的精致古鎮

天工慈城 綿延千年的精致古鎮

日期:2016/12/15 22:07:51      編輯:古代建築

慈城,是江南保留最好的千年古縣城,不僅有縣衙、孔廟、校士館、馮俞宅等古建築群,而且歷史上還出了519名進士,包括5名狀元、1名榜眼和3名探花,有“天下第一進士城”的美譽。台灣文化人黃永松在慈城推出了女紅、中國結、刺繡、剪紙、泥人、瓷器、紫砂壺等工藝大師的精心之作,讓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對接。走進慈城,猶如時空穿越,進入了一個3D版的《天工開物》。

古鎮慈城古鎮慈城

  應該說,現在的慈城只是浙江寧波江北區的一個鎮,面積約兩平方公裡,人口不足兩萬,街巷縱橫,精雅的屋宇接連不斷,森然的高牆緊密呼應,有橫看成嶺側成峰的景象,雖然歲月茫茫,處處已顯出蒼老,但風骨猶在,沒有太多的破敗感和潦倒感,像藏身於避風港,躲過了改革開放城市建設的驚濤駭浪,看上去都好像舊了似的,卻露出了真,與高樓林立,熱鬧繁華的寧波相比,恍若隔了一個世界。

  古城徜徉,溫故知新,讓人按捺不住地興奮。忽然手機響了,是黃永松打來的,問我到了慈城沒有?我說:到了到了。他說:“好,我在走馬樓飯莊等你。”黃永松是我敬重的前輩,下午他從台北飛往寧波,約好慈城會面,沒想到他比我從杭州出發還早到。七十年代初黃永松在台灣創辦《漢聲》雜志,一直以民間姿態采取田野調查的手法,圖文並重記錄了中國豐富的民間工藝和民俗文化,搭建起一個“中國民間文化基因庫”,恰如現代版的《天工開物》,2006年被美國《時代》雜志評選為“最佳行家出版物”。

  黃永松說:“我和這座古城的緣分,也可以說是一種信仰的皈依;慈城修舊如故,綿澤後世,這就是最好的堅持,最好的傳承;我們相聚在此,透過母親的藝術,用期待的磚,砌信仰的牆,一起為她許諾一個未來。”黃永松神采飛揚,妙語連珠。

  我傾身靠近問,當初怎麼會選擇慈城?他說,“最初是經營‘老外婆’針線的忻蘋,看到我出的《女紅》書來找我。當時我連寧波在哪裡都不知道,盡管我很早來大陸,但大多在偏遠地區跑。後來忻蘋特意來北京邀請,我動心了。我們談到傳統文化與制造業的銜接,而工藝是最直接對口的。人類活動從工藝開始,靠的就是雙手,拿起石頭就是石器,拿起泥巴可以燒成容器,人類文明就是這麼演進,但這是個漫長過程。”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浪天涯的黃永松以“母親的藝術”作為天工慈城的開篇,殷切的游子之心,一切盡在不言中。

拼湊在一起的布面拼湊在一起的布面

  “母親的藝術”展覽設在馮岳彩繪台門,一進門,滿眼都是兒時的記憶,還有哪個地方會比這裡更合適展覽呢?展覽分女紅、中國結、紡織、刺繡、剪紙和藍印花布六個主題,匯聚了各地華人工藝大師的精心之作。最亮麗的是女紅館,手工拼布的“百衲被”掛在竹竿上,看似農家小院晾曬的被子,走近一看,咦,比那些趨之若鹜炫富的國際知名奢侈品還要精美!在男耕女織的社會,女紅是女性的本分事,但隨社會發展,卻漸漸被人淡忘了。進入女紅館如探身於從前大戶人家的小姐閨房,紅木額圍了紅綢金字,繡上缤紛的花卉,還有戲水的鴛鴦,針針絲線,懷有少女情懷。

  看完“母親的藝術”展覽,轉身去馮俞宅看“工藝五展”。惠山泥人竟然把中國傳統的大紅大綠的色彩玩出了大雅,真了不起!展品分粗貨、細貨與工藝手法三項,細貨最精彩的是手捏戲文,大多出自昆、京角色,宛然如生。捏人十八法、彩繪七法與裝光四法,詳實如教科書,完全可以學習掌握。展出的惠山泥人全是《漢聲》的藏品,據說當年無錫民間藝人生活還不富裕,黃永松為了完整反映惠山泥人的制作過程,答應買下所有加工的作品。豈料這套藏品一展出,引起了轟動,原因是現在沒人會了,即使有也捏不出那股神韻,因為以前手捏戲文的藝人都是戲迷,不光是生旦淨丑各種角色,還有杜麗娘的三笃板裙衫、白素貞的蘭花指、閻婆惜的冶艷裝飾……都是惟妙惟肖,而問題是連無錫惠山泥人博物館也拿不出這麼精美完整的作品,派人來洽談轉讓,黃永松哪裡捨得賣,博物館只好拍照回去展示。

  同樣以泥為材料的宜興紫砂壺是不上釉的陶,曲桌流壺,七十二道工藝,詳盡闡述,從認識一把壺開始,進入壺的世界,五百多年來不同的造型,不同的款式,名家名壺洋溢出悠遠寧靜的文人氣。青花瓷,是手繪在瓷胎上的國畫,神奇的分水工藝,彰顯出青花瓷新的風姿神韻,畫師懸筆巧借地心引力以馭料水,不同角度轉動坯體作畫,藏鋒不露,卻又用水自若,讓人驚贊不已。木料與我們的生活更為密切,在坐具文化展,看到了坐具由低到高的演變,並以西方科學的方式剖析榫卯結構、力學原理,體悟到古人的智慧。服飾由最初的保暖蔽體,到舒適方便,再到時尚環保,寬衣解帶,悄然在人身上演義。現代人習慣大量生產的機制成品,卻忽略了就地取材、量身打造的手工制品的溫柔質感,讓人慨歎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