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災後重建第一鎮:內地風情與藏羌文化交相輝映
日期:2016/12/14 10:09:06   編輯:古建築保護
古鎮“修舊如舊”的禅壽老街
水磨古鎮位於四川汶川縣南部的岷江支流壽溪河畔,距成都有76公裡。據說,早在商代,這裡就享有“長壽之鄉”的美譽,時稱老人村,後更名為水磨至今。
水磨鎮是漢族和少數民族的交融區,在災後重建中又賦予其厚重的南粵新元素,內地風情和藏羌文化交相輝映,西蜀人文和禅佛文化一並綻放。
“5・12”大地震後,水磨古鎮重建的“禅壽老街、壽溪湖、羌城”三大區,古今歷史文化交匯、川廣發展理念相結合、藏羌人文風情荟萃,俨然一幅“高山峽谷、湖光山色、古街林立、風情四溢”的“水墨畫”,被譽為汶川大地震災後重建第一鎮。
古鎮一角:大愛無疆
在災後重建中,有關部門按照“就地、就近、分散安置”原則,水磨鎮以“安全、經濟、實用、省地、特色”為重建標准,強力推進城鄉住房建設。
古鎮內雄偉的建築春風閣呈現的是古鎮文化的厚重感和時代感,無論是其造型,還是色彩、色調、花紋圖飾,把藏、羌、漢各民族的堅韌性、凝聚力、大愛心等人文內涵與古今建築元素的細節符號深度結合,成為水磨古鎮文化之旅的標志性景觀之一,讓人流連忘返。
古鎮建築融入了多民族文化元素
古鎮白塔是民族團結永恆的見證
據說,矗立在水磨古城的水磨白塔是中古時期,在中西方文化和經貿的交流漸漸發達之時,古印度教和藏傳佛教與漢地文化交融過程中,在各驿站商道上留下的珍貴遺跡之一,是古印度教和藏傳佛教向東傳播的實物佐證,也是歷史上漢、藏民族間團結共處和文化交流的歷史標志,充分表達了這一時期各民族人民對和平、幸福的珍惜與向往。
在古鎮內無論是禅壽老街,還是春風閣,均凝聚著羌、藏、漢三個民族建築特色,主體是漢族傳統的飛檐樓閣,一側是羌族標志性形制的碉樓,用色紋案裝飾采用藏族風格。同時,重建建築“家帶店及院落”的傳統模式,形成一條獨具川西民居建築風格的古鎮老街。
古鎮婦女手工編織圍巾
如今的水磨古鎮是鑲嵌在都江堰、青城山、臥龍大熊貓棲息地、九寨溝、黃龍之間的一顆璀璨明珠,被稱為世界遺產群中的世界地震遺產。2010年被評委“全球災後重建最佳范例”,被第三屆世界文化旅游論壇組委會授予“中國精品文化旅游景區”稱號。
千年名鎮、長卷如畫,春風閣、西羌匯、壽溪湖、禅壽老街、水磨羌城、一湖四區、六橋飛架……嶄新的建築承載著古老的寓言,勾勒出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魅力的幸福家園。
水磨古鎮春風閣
(編輯:李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