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是廣東省東部隸屬梅州的一個小縣,古稱“萬川”,意思是在萬山之中。全縣人口50多萬,大多是客家人。過去大埔人年少流離,闖蕩海外,據說大埔的海外僑胞有50萬人左右。這便不難想象萬山之中、土樓上下那種深切的牽掛。大埔的每座土樓背後都有一個故事,每一屋、每一亭、每一閣,可能都是慈母望歸的祈盼。
大埔有一個古鎮,叫大麻鎮。據大埔人講,此大麻非彼大麻,而是當地產的一種中藥,俗稱“火麻”。古鎮有一條青青的石板路,石板路的盡頭是一個古老的碼頭。沿石板路徐行,兩邊是一些樸實的小商販,售賣的全是本地自產的東西,草藥、竹編椅子,還有新鮮的蔬菜。他們的身後卻是一座座洋派的騎樓。那些離家去謀生的客家人從這裡上船的時候,在這石板路上恐怕是一步一回頭吧。也許,對於那些終生漂泊海外不得回還的客家人,這條石板路上的景象就成了他們對故鄉的最後記憶。
古鎮的碼頭叫“河唇碼頭”,這裡視野開闊,水清江綠,渡船來往不息,對面則是萬竿翠竹,像一幅天然的水墨畫。古鎮上隨處可見金粉翠綠的木雕獅子,而牆上的大標語也雄風猶在,時光洗刷之下,一切都和平相處,隱隱約約叫人頓時生出一種時光流轉之感。鎮上有一個茶亭,右邊高處有一間臨江的木屋,樣子雖然已破敗不堪,但位置極好。
海德格爾說: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在大埔,隨處可見純中國式的詩意氣息,無論巨宅還是小樓,隨處可看並且頗有看頭。有時候車行半山,偶一抬頭,就可以看到遠處深谷之中或高坡之上有一處宅子,綠樹翠竹掩映下,白牆青瓦格外顯眼,薄薄地籠著一層霧氣,是炊煙或山霧,倒像是親眼見到了世外桃源的所在。
大埔人的傳統是“挑擔挽索”都要讓子女讀書,讀書風氣很盛,家家都有讀書郎。過去的大埔山多地少人窮,所有的希望都在讀書郎的身上,讀完書便要出門謀取前程,一去就是幾萬裡,到南洋、到舊金山、到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大埔人赤著腳板走出去,若干年後,能回來的,多半是衣錦還鄉。大埔人在外面揚名,最高興的還是家鄉人。大埔人詳細地記錄著清代大埔總共出過翰林15人、進士58人、舉人298人,還有茶陽“父子兩進士”、百侯“一府三翰林”的牌坊和宅子,無不彰顯了大埔綿延不斷的求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