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昌人字洞遺址明年八度發掘 系歐亞最早人類遺存
日期:2016/12/15 15:07:08   編輯:古代建築記者從昨天召開的繁昌人字洞遺址發現十周年國際古人類學學術研討會上獲悉,在經歷前期7次系統發掘後,明年,人字洞遺址第8次發掘有望展開。
昨日的研討會上,人字洞遺址發掘項目負責人、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金昌柱通報了前期的考古成果。
據他介紹,人字洞遺址是一處洞穴堆積,自上而下可分為九層、三個沉積單元。發掘過程中發現了豐富的脊椎動物化石,包括哺乳動物各類、龜鱉類、鳥類,共計有脊椎動物化石70種,標本6000多件。
更值得一提的是,遺址中發掘出大量石制品、骨制品及重要化石標本。專家推斷,這些石骨器應是古人類制作的工具,在距今200萬~240萬年的更新世早期我國長江流域就已經有古人類的活動了。
目前,人字洞遺址尚有10余米厚的堆積沒有發掘,在做好保護規劃的同時,第八次發掘也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據透露,目前,國家“九五”攀登專項“早期人類起源及環境背景的研究”已完成,人字洞遺址的下一步發掘明年有望啟動。
據介紹,繁昌人字洞遺址在前7次發掘中發現了大量人類生活的痕跡,但遺憾的是並未發現古人類化石。那麼,在接下來的發掘中能否找到“石器的主人”呢?
繁昌人字洞課題組成員、省博物館研究員鄭龍亭表示,從全國及國外的類似遺址發掘來看,發現石制器並不是發現古人類化石的必然條件,即遺址中即使存在手工制器、有人類生活,經過數百萬年的地質層變化不一定形成化石;即使古人類形成化石,考古發掘也並不一定能發現。
在繁昌人字洞遺址中,考古人員發現了大量石制器和骨制器,可以初步斷定有古人類的生活痕跡,但同時遺址中也發現大量的大型脊椎動物化石,照此推斷,當時的人類並非處於強勢地位,有可能古人類在“人字洞”中生活過一段時間之後進行了遷徙。因此,在剩余的10多米的堆積中能否發現古人類化石還是個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