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遺址
日期:2016/12/15 15:04:16   編輯:古代建築春秋時代的晉國,從晉景公十五年(前584)到晉靜公二年(前376)韓、趙、魏三家分晉,共經歷了208年。在這208年裡,都城新田(今侯馬一帶)為晉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此時正是我國奴隸制度崩潰、封建社會興起的社會大變革時期。解放後發掘出的侯馬晉國遺址,為我們研究這一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資料,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已在侯馬發現的古城遺址有5座。位於牛村的一座古城稱牛村古城,位於平望村附近的一座古城稱平望古城。古城遺址現場被壓在地下一米左右深處。平望古城遺址的東南角和牛村古城遺址的西北角疊壓在一起。牛村古城南北長1340米,東西寬1100米至1400米,城牆是分塊夯築的,南牆內有一條繞牆而行的行車道,牆外有寬6米、深4米的護城河。宮殿建築遺跡,位居城中北部。殿基成正方形,高約0.8米,長寬各52米。平望古城的宮殿遺跡,在城中偏南,分為三級,最下一級是正方形,長寬各7.5米,第二級高出地面4米,第三級位於第二級的北半部,南北35米,東西45米。兩座古城都有一米多厚的建築坍塌物。同時發現的還有白店古城、台神古城、馬在古城。從古城遺址我們可以想像出當時作為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的國都建築是何等宏偉。
1965年冬,在牛村古城遺址東約4公裡的秦村附近挖掘發現了《侯馬盟書》。這些盟書是用毛筆蘸朱砂(少數蘸墨)寫在玉片、石片上的文字材料,數量達五千余件,其中可以認讀的有六百余件,距今已有2400余年的歷史。《侯馬盟書》是晉定公十六年(前496)由晉大夫趙鞅主持,六國在新田進行盟誓的記載。主要內容為:六國之間保證互不侵犯,振興國力,有福同享,有難同當,齊心協力,共同對外。《侯馬盟書》的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為我們研究春秋戰國時期盟誓制度和書法文字提供了極為可靠的科學資料。 1961年至1963年,在牛村古城南部發掘出東周時代晉國的鑄銅作坊,其規模之大、文物數量之多,蜚聲中外。在鑄銅作坊遺址中,發現了大量東周時代的陶范、銅錠以及鑄銅生產工具。陶范共出土三萬余塊,其中能辨認器型的有一千余件,成組配套又能復原器型的有百余件。
用這些陶范制作的生活用具(或祭祀用的禮器)有鼎、豆、壺、簋、邊(音夷)鑒、敦、匕、匙、鏡、帶鉤;樂器有鐘;兵器有劍、镞(箭頭)、鋪;工具有镬、鏟;還有馬車飾等。它們雕刻精細,花紋優美,種類繁多,反映了東周時期晉國鑄銅藝術的完美工藝,為我國古代光輝燦爛的青銅文化增添了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