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浙江省安吉縣遞鋪街道的鶴鹿溪村,是一處歷史悠久的古村落,大岙東周墓群、五峰禅寺唐代遺址、檀香庵宋代墓群和村落內明清建築等遺存分散其間,充分證明在各個歷史時期,都有先民在此生生不息、勤耕強弩。目前,轄區內有文物遺存21處,其中明代至民國時期的古建築就達15處。同時,鶴鹿溪又是一個名人輩出的地方,著名書畫藝術家諸樂三、諸聞韻和國民黨原高級將領胡宗南均誕生或長大於此。2014年,鶴鹿溪村被列為浙江省第三批歷史文化村落。
如何保護和利用最能體現歷史文化村落價值的古建築,並使之成為當地獨有的文化品牌,成了鶴鹿溪村的首要任務。為此,鶴鹿溪村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是整體保護,嚴禁出售。近年來,鶴鹿溪村村民發現,慕名前來參觀、考察的外地人越來越多,原因不是因為該村經濟多麼發達,也不是因為該村建設得多麼靓麗,而是因為鶴鹿溪有很多的古建築和眾多的歷史名人遺跡,是深厚的歷史積澱吸引著客人們到這裡來懷舊,尋訪名人的蹤跡。鶴鹿溪村充分認識到這些獨有的文化資源將為他們今後的發展帶來美好的前景,因此,整體保護好包括古建築在內的歷史文化資源不僅成為全體村民的共識,而且是該村需要做好的大事。
歷經百年的古建築及其構件如今成為市場的香饽饽。同全國各地一樣,很多文物販子經常到該村進行“偵查”,企圖收購古建築和構件獲利。2013年,一幢建於清代晚期的諸姓家族古民居被文物販子盯上了。村內一位70多歲的老人知道後,立刻報告村干部。村干部親自上門做戶主工作,曉之以理:“古民居產權雖屬私人所有,但它是鶴鹿溪整個古村落的組成部分,是全村人應該共享的財富,保留它們就是保留鶴鹿溪的歷史根脈。既然大家都是鶴鹿溪人,就應該把歷史脈絡保護好,傳承給我們的子孫後代。”戶主聽後覺得村干部講得很在理,打消了出售古民居的念頭。
二是集體收購,產權置換。歷經滄桑的古建築,絕大多數都是“老弱病殘”。目前,仍居住於古民居內的產權所有人,多為無力建造新居的村民,既使他們對古民居有維修的能力,也不願意投入其中;而另擇新居的古民居產權所有人,也不願意將多余的積蓄投入其中,因為維修古民居在短期內產生不了效益。由此,產權所有人都不願意對自家的古民居進行維修。
作為省級歷史文化村落,擁有眾多的古建築是最基本的條件,否則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根之木”,一切都無從談起。針對這一情況,鶴鹿溪村做出了一個遠遠超越該村所能承擔,但將影響村落今後發展的創舉——籌集資金由村集體收購所有古民居。按照村支書所言,古民居收購歸村集體所有,為“歷史文化村落”的統籌規劃與打造,以及古建築的保護和利用鋪平道路。在此基礎上,積極協調街道、規劃、土管等相關部門,統一規劃古民居產權所有人的新居安置區。鶴鹿溪村已與古民居產權所有人簽訂收購協議5份,所有置換工作將在2016年年底完成。
三是逐步修復,開放利用。細數村內的古建築,從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等方面進行評估,將其分成文物保護單位、文物保護點和一般文物點三個級別。村裡根據其損毀程度制定維修計劃,基本遵循“文保單位——文保點——一般文物點”的維修順序,力爭在三年時間內,將所有古建築維修完畢。
省保單位鶴鹿溪諸家大院,是國民黨原高級將領胡宗南三歲時隨家人從寧波鎮海遷於此地時向諸家購買居住的房屋,由於土改時分配給了多戶村民,在維護和管理中出現了很多問題,以致損毀嚴重。後經多方協調將該建築收歸國有,並由鶴鹿溪村管理使用。通過2006年的大修,目前該建築保存完好。縣保單位諸氏舊居是著名書畫藝術家諸樂三、諸聞韻的故居,由於長年無人居住與管理,損毀嚴重。由於該建築產權問題錯綜復雜,在一時不能置換的情況下,村裡與四家戶主簽訂了修復協議書,由縣、街道、村三級出資進行修復保護。
古民居收購、修復後如何利用,早就成了村干部思考的問題。他們未雨綢缪,在考察本縣鄣吳、雙一等國家級和省級歷史文化村落後,又赴皖南取經,在綜合他人經驗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家獨有的思路:一是對名人故居,在復原其原有生活場景的基礎上,開辟他們的生平事跡和藝術成就展覽,讓外來客人深入了解鶴鹿溪歷史名人為社會做出的貢獻;二是對一般民居采取整體招租形式,作為鄉村度假的休憩場所,吸引城市客人來此觀光、休閒,以此帶動鶴鹿溪村旅游經濟的發展。如今,古村落的各項整治工程正在全面鋪開,相信不久的將來,鶴鹿溪村呈現的將是一幅古色古香古村落的美麗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