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齊國防御重地重見天日 將保護性開發仰天山景區

齊國防御重地重見天日 將保護性開發仰天山景區

日期:2016/12/15 15:09:14      編輯:古代建築
   秋戰國時期,我國進入了一個由分裂到統一的歷史大動蕩的歷史時期,當時修築長城是各國為應付戰爭通用的方法。地處我國東方的齊國,南近魯楚,西有晉宋,北鄰燕趙,春秋時成為強國,齊魯交界處又有泰沂山脈相隔,具備修築長城的自然地理條件。在齊長城的設計中,設計者充分考慮到利用泰沂山脈天然屏障的地理特點,貫徹了“夫地形者,兵之助也”的軍事思想。在當時以車戰為主的戰爭中,無需再修築城牆,這樣既起到了防衛作用,又節省了人力物力。

    近日,臨朐的退休老人劉振宗發現了戰國時期齊國重要的戰略防御要地,很有可能是齊長城的“山險牆”,這對於研究整個齊長城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6月14日,記者專程前往青州仰天山景區對此進行了采訪。

    齊國又一處防御重地見天日

     14日,記者趕到了仰天山南部區域看到,在此處連綿10余公裡的地帶全部由天然形成的懸崖峭壁構成,異常險峻。有些峭壁高度達50余米,矮的也有10余米。普通情況下,人工幾乎難以翻越。

    據介紹,此處就是最新發現的戰國時期齊長城的重要戰略防御體系,它位於景區南大門南部,西接淄博,東連臨朐。齊長城修築到此處時,不用再在山脊上專門建造城牆,而只要利用險要的自然地理位置就能達到防御的目的。這樣不僅能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還能大大縮減修建長城的時間。

    這一重大發現和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有著直接的關系,他就是家住臨朐的劉振宗。今年65歲的劉振宗癡迷齊長城已有近30年。14日,劉振宗老人告訴記者,仰天山景區內險峻部分的起點平地北嶺和終點天井關均發現有齊長城城牆遺跡,並得到官方認證。根據齊長城特征,這能充分說明此處正是齊長城戰略防御重地。

    此處疑為齊長城“山險牆”

    齊長城位於山東省境內,是春秋戰國時期齊國人修築的軍事防護體系。它西起黃河,沿泰沂山脈分水嶺東至大海,將黃河、泰山、東海連成一線,是齊魯大地的脊梁,也是中國最早的長城之一。

    在齊長城的實地考察中,普查人員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不少地段在文獻中均被記載修建有齊長城,可實地考察中卻沒能發現任何城牆的遺跡。

    以泰山的齊長城為例,《正義》引《泰山郡記》稱:“泰山西北有長城”,又引《括地志》:長城“緣河歷泰山北崗上”。雍正《山東通志》記載:泰安縣境長城“在縣北泰山之陰,與歷城接界”。很多人據此理解為齊長城城牆砌於泰山北崗上。

    然而在實地考察中,科考人員發現齊長城自泰山西北,經泰山之陰迤逦東去,但城牆只修築到泰山西北的釘頭崖。其以東的老鸹尖、摩天嶺、高山尖子、牛山口一帶長達30華裡的“泰山北崗”沒有任何修築城牆的痕跡。

    既然多處文獻均有記載,可為什麼找不到城牆的任何痕跡?這讓科考人員百思不得其解。在後來的考察中,工作人員才發現,長達幾十華裡的“泰山北崗”一帶海拔多在八九百米,而且山高峰險,步兵車陣無法逾越。原來齊國以這些“山險”代替城牆,並以海拔1545米的泰山主峰為屏障,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仰天山景區內發現的齊長城防御要地就是這種類型。劉振宗老人說,仰天山景區南大門區域異常險峻,此處自平地北嶺為起點,山脊走向先由南向北,後由東向西,最終到達天井關,周圍群山連綿,峻峰奇偉,深谷環繞,由天然形成的懸崖峭壁構成,全長約10公裡。齊國人在修建長城的時候肯定會充分利用此處的險要地勢。該區域的起點平地北嶺和終點天井關均發現有齊長城城牆遺跡,並得到官方認證。這充分說明此處正是齊長城的“山險牆”。

    劉振宗老人的這一發現隨即引起了專家們的重視,考察人員分別於2008年11月份和今年的5月份進駐仰天山實地考察。考察人員已經證實,此地就是齊國重要的戰略防御要地,但是否是齊長城的“山險牆”,尚需進一步考察論證。

    景區將進行保護性開發

    劉振宗老人介紹,仰天山景區所位於齊長城防線是五道戰略防線中的最後一道。

    由於該防線距離齊國都城臨淄最近,一旦被突破,齊國的安全將受到巨大威脅。因此,該防線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道。

    青州仰天山景區相關負責人闫金亮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今後他們將保護性開發景區內的齊國遺址,讓游客了解歷史的同時也盡最大可能保持風景原貌。他們將充分考慮齊長城專家的意見,首先選擇一個重要的奇險山峰修建一個烽火台,讓游客能觀賞到這些遺址的全貌。

    同時為了全面展示齊長城文化,他們還將在景區內建設專門的齊長城文化園,通過設立宣傳欄、實物展出等方式讓人們了解悠久的齊國文化。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