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和縣猿人遺址

和縣猿人遺址

日期:2016/12/15 15:01:37      編輯:古代建築

  和縣猿人遺址,位於安徽省巢湖市和縣縣城北15公裡的陶店鎮汪家山北坡,地理座標在東經118,20,,北緯31。45’,海拔23米,龍潭洞發育在寒武系白雲巖層中。 

  和縣龍潭洞在1980年10日和1981年6日兩次發掘,獲和縣猿人化石包括近乎完整的頭蓋骨1個、下颔骨1段和頂骨1塊、額骨眶上郜1塊、上下臼齒1枚、上內側門齒1枚。 

  這些化石骨骼至少代表3個個體以上,包括青年、壯年和者年。其中頭蓋骨屬一男性青年個體,除顱底缺失較多外,腦顱的絕大部分都保存下來。它在形態上具有直立人的許多典型特怔,·如顱穹窿坻矮,額骨明顯後傾,顱骨骨壁厚,腦量較小(約1025毫升),顱量大寬位置坻,有發達的眉嵴和嵴,枕骨和枕平面與頂平面之間成明顯的角伏過渡等。和縣人頭骨在總的形態上和北京猿人較內相似,但又有一些進步的特征,如眶後縮窄皎不明顯,颞鱗相對較高及其頂緣呈弧形上曲等。下颌骨僅保有一段左恻,其上帶有兩個牙鹵,特征粗壯、骸孔較大,齒弓近馬蹄形。下颌體高度33·2毫米,厚度22·毫米,與北京人相似。牙齒的形態特征:牙冠和齒根都比現代人要碩大和粗壯。齒冠較低,嚼面紋理復雜等,都接近北京猿人的情形。上內側門齒特別粗壯,尺寸大於所有直立人,呈鏟形,舌面底結節非常發育,舌結節游離緣分出幾條指壯突,並終止該面中凹。 

  和縣猿人生活時期的古氣候為亞熱帶氣候,自然環境是:汪家出一帶的山脈,山上有茂密的的森林,山下北面有滁河,河兩岸為寬闊的曠野,有大片的草原和湖沼。當時,這裡生活有大量的古脊椎動物。發現和縣猿人化石的第4層位伴出了大量的脊椎動物化石,經初步鑒定約50余種。爬行類有龜、鱉、揚子鳄等;鳥類有馬雞;哺乳類有田鼠、大鼠、碩猕猴、狼、豺、狐、豬獾、水獺、中國鬣狗、劍齒虎、中華貓、豹、大熊貓、棕熊、東方劍鹵象、馬、中國貘、額鼻角犀、李氏野豬、葛氏斑鹿、腫骨鹿、麋、野牛等。和縣動物群是南、北型動物互相混合的過渡類型。其地質時代為更新世中期,與北京猿人化石產地第3一4層的時代相當。 

  用熱釋光法和鈾系法測得年代距今20萬年內,氨基酸法和電子共振法測得年代20一30萬年。和縣猿人的發現,填補了我省舊石器的空白,尤其完整的頭蓋骨化石的發現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的重視,1981年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2月,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