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加裡王宮年久失修後的破舊模樣
2010年6月份,國家總投資2050萬元的拉加裡王府宮殿修繕工程啟動。該王宮始建於13世紀,是吐蕃王室後裔家族勢力在歷經薩迦和帕竹王朝的政權後仍保留下的地方統治特權,曾因年久失修而僅剩廢墟。修繕一期工程預計將於2011年10月全部完工,拉加裡王宮中的夏宮也已於6月7日開工進行修繕。
拉加裡王宮位於今天的西藏山南地區曲松縣縣城南側的高台地北緣,王宮北臨河谷,可俯瞰整座縣城。曲松縣的資料顯示,拉加裡王宮現存建築遺存根據其始建年代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早期建築——舊宮“扎西曲宗”,約建於公元13至14世紀;中期建築——新宮“甘丹拉孜”,亦稱拉加裡頗章,約建於公元15到18世紀;晚期建築——夏宮舊宮“扎西曲宗”,該建築位於新宮甘丹拉孜西側,位置稍低於新宮。拉加裡王宮於1996年4月16日被列為西藏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25日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家總投資2050萬元的修繕款中,其中1052萬元用於一期修繕。范圍包括復原拉加裡王宮主殿、紅樓、大倉庫、點心房、馬廄、廣場、夏宮等。工程的負責人在6月7日稱,主體修繕已經接近尾聲。
現拉加裡王宮效果圖
6月7日下午,拉加裡王宮修繕工程施工方負責人王良國仔細查看著每一個做工細節。他說,修繕完全依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如特制了傳統的牛糞磚和購買了“白瑪草”用於牆體修繕。並從附近的寺廟找回了原本屬於拉加裡王宮的梁柱和斗拱。
大約有來自西藏各地的能工巧匠和本地藏族居民共300多人參與了拉加裡王宮的修繕。家在拉加裡王宮腳下的次珍是工人之一,她正和工人們唱著西藏傳統民謠打阿嘎, 在快樂的勞動中,來夯實主殿地面。據施工方介紹,完成打阿嘎後,地面還需要用布擦淨,然後用砂紙打磨,再用榆樹皮浸泡出的汁水擦拭地面,最後用菜籽油塗抹。“工序繁瑣,而且也不能有任何馬虎。”
王宮建築是西藏古代建築中的一個重要門類,曲松文物專家認為,能較為完整地保存至今者已十分罕見,且拉加裡王宮在西藏宮殿建築中別具特色。
此前有專家考證,拉加裡王府宮殿建築基本保持了原有的平面布局和建築結構,作為藏式王宮建築,其中一些小木作,尤其是門枋之上斗拱的使用,融合了漢式古建築的某些因素。另如王宮部分房間的門窗皆設計成漢式格子棂窗及版門式樣,門上垂檐及窗上窗媚均镂刻彩繪有牡丹、蓮花、鳳凰、卷草等圖案,也是一派漢式風格。
據史料記載,拉加裡王系,是西藏歷史上一支獨立的地方割據勢力,其先祖為吐蕃王室後裔鄂松的嫡系。公元10世紀後,該王系在山南曲松一帶逐漸形成並發展起來,歷經薩迦王朝和帕竹王朝統治時期,仍保持著相對獨立的地方統治特權。直至1959年西藏進行民主改革之前,拉加裡王系還統轄有拉加裡、桑日、加查、隆子四個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