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即將開工的蘇州古城牆保護修繕二期工程,婁門段古城牆遺址考古正悄然開展。目前遺址輪廓已初步探明,其寬度達18米左右,比盤門、胥門、阊門等西段城牆要寬6米左右;此外,考古人員還在城牆遺址中發現了“戰國黑陶”、六朝古墓等遺物。
基礎約18米寬比西段城牆寬6米
蘇州古城牆保護修繕二期工程計劃於4月開工,屆時將啟動姑胥橋北至干將橋南段、婁門至齊門段兩段城牆的修復。為充分還原古城牆歷史風貌,市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近日對婁門橋西北堍(原東風絲織廠內)的城牆遺址開展了考古。
記者在現場看到,這一地塊東側有一堵圍牆,圍牆外就是寬闊的護城河,圍牆內從南到北有一條斷斷續續的低矮土崗。考古人員在相距約100米的地方各挖了一條東西向的長溝,將土崗攔腰切斷,深度達六七十厘米。“這兩條長溝叫‘探溝’”,市考古研究所考古領隊張鐵軍介紹,探溝側壁露出的就是城牆基礎的橫截面,從中可以看出一層層的夯築痕跡,“土層很緊致,說明築得很牢!”通過探溝和對土崗的調查,這段城牆遺址的輪廓目前已基本探明:平面布局比較平直,沒有凸出縮進等現象,寬度約達18米,比盤門、胥門、阊門等西段城牆要寬6米左右。
青磚地坪現身牆基考古專家費思量
在南面那條探溝裡,考古人員發現了一個奇特現象,就是城牆基礎中部的地下竟出現了一處地坪,按上北下南的方位看呈“┛”形,目前挖出的地坪,豎段、橫段長度都在2米左右,寬度都在0.8米左右;其中橫段呈斜坡狀。
張鐵軍認為,鋪設地坪的地方應該是人行通道或房子的基礎。既然如此,它們怎麼會出現在城牆“肚子”裡?張鐵軍分析,可能是因為一開始築的城牆基礎比較窄,後來進行了加寬,就把人行通道或房子的基礎砌進城牆了,“但事實到底如何,還有待進一步的挖掘和分析”。
出土黑陶初步判斷屬戰國器物
在北面那條探溝裡,考古人員首先發現了一個東北—西南走向的墓葬。張鐵軍說,從墓葬的墓磚尺寸和組合方式判斷,它應該是六朝墓,也就是說,六朝時期(公元229年至589年)的墓葬曾打破過婁門段城牆的基礎。
在墓葬的下面和附近,考古人員又發現了三個灰坑和一批遺物。張鐵軍告訴記者,灰坑是古代百姓用來填埋生活垃圾的坑,他們在裡面發現的遺物包括2個碎裂的黑陶盆、1個碎裂的黑陶盤和部分陶片,
“它們外觀黑色樸素、質地松軟,根據一般經驗,應該是戰國時期的器物”。但張鐵軍謹慎地表示,最終結論還要等器物修復和專家論證後才能定。
如果這些黑陶確實是戰國器物,是否意味著婁門段城牆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戰國?市考古研究所所長張照根認為,因築城牆時,有可能把兩側的泥土連同裡面的前朝遺物挖起來,填在牆基上,“所以婁門段城牆的具體年代也還要進一步考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