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世界文化遺產(十六)都江堰—青城山

世界文化遺產(十六)都江堰—青城山

日期:2016/12/14 21:01:34      編輯:古代建築
青城山在四川省都江堰城西南15千米處。它背靠千裡岷山,俯臨成都平原,層巒疊嶂,自古就以優美的自然景觀和眾多的人文景觀馳譽中外。青城山保護面積1522公頃,有36峰,8大洞,72小洞,108景。最高海拔2434米,最低海拔726米。年平均氣溫15.2℃。青城山現有道教官觀11處,建築風格具有中國道教文化和川西民俗特色。青城山自唐宋以來就以“天下幽”聞名於世。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空翠欲滴是幽;荊溪白石,飛瀑連珠是幽;曲徑婉蜒,林木遮天是幽;雲霧缭繞,煙波四起是幽;宮觀藏趣,自然天成也是幽。同時,它又體現了以“金鞭巖”為代表的“雄”的特色;以“降魔石”為代表的“奇”的特色;以“擲筆槽”為代表的“險”的特色,滿山密林,日穿不透,“直與峨眉爭秀色”。
自中國道教在青城山創建以來,道脈繁衍,逐步從山中擴大到山外,乃至全國,以後歷代龍虎山的天師多來青城山朝祖。晉時,青城山為巴蜀道教中心。青城山道士杜光庭對老子理論進行注釋和傳播,對道教理論進行研究整理,被道教界稱為“扶宗立教,天下一人”。1995年,全國全真派傳戒教務法會在青城山舉行。因此。青城山道教對中國道教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

公元143年(漢安二年),道教創始人張陵來青城山赤城崖捨,用先秦“黃老之學”創立了“五斗米道”即天師道,張陵“羽化”山中,青城山便以道教發源地和天師道祖山、祖庭名標史冊。漢晉之際,道教逐步興旺,范長生移居青城山,助李雄建立成漢政權,蜀中一時安定繁榮,天師道成為成漢政權和蜀民的精神支柱。公元618-907年間,唐王朝祟奉道教,中國道教進入一個繁盛時期,青城山尤其興旺。唐僖宗封青城山為希夷公,親草祭文,命青城山修靈寶道場周天大醮,設醮位2400個(道士設壇做法事)。至此,中國道教發展進入鼎盛時期,山中道觀達40多處,先後演變成7個教派。9世紀晚期,道教學者杜光庭對各派道法進行深入研究,圓融各派,成為一代宗師。他居青城近30年,著述約30部250多卷,是道教理論集大成者,影響遍及中國道教名山和東南亞各國,成為“道門領袖”之一。五代時,道教音樂進入宮廷。青城道士張孔山傳譜的古琴曲《流水》,1977年被美國錄入鍍金唱片,由“旅行者二號”太空飛船帶入太空,在茫茫宇宙尋覓人類知音。現在,青城山仍是弘揚中國道教文化的主要場所。中國道教協會於1 995年在青城山舉行中國全真派第二次傳減法會,全國各大道教名山住持參加傳戒。青城山住持、中國道教協會會長傅圓天被推舉為“全真律壇嗣天仙正宗第23代傅圓天大律師”。青城山道教古建築群至今保存完好,不可多得。
  都江堰含渠首工程和灌區兩大部分。渠首工程在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1千米處,它是灌區的中樞保護面積231.5公頃。都江堰能經久不衰的重要原因,就是渠首位置選址科學,工程與地形條件配合巧妙,乘勢利導,因時制宜,相互制約,相輔相成,具有布局合理,科學系統的完整性。渠首工程選在成都平原頂端,海拔726米,為全灌區制高點,它接納了岷江上游豐富而穩定的水資源。渠首工程由魚嘴分水堤、寶瓶口引水口、飛沙堰溢洪道三大主體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屬工程組成。它是一個分流引水,溢洪排沙相結合的生態系統工程。

都江堰創建於公元前256年左右,距今已有2250多年的悠久歷史。兩千多年前,秦蜀郡守李冰借鑒前人治水經驗,根據當地的地理特點,巧妙地利用岷江出山口處的特殊地形,在恰當的位置選址作堰,利用高低落差,順應自然規律,在生產工具和施工技術比較落後的情況下,采用熱漲冷縮的原理,鑿離堆,劈開玉壘山,穿“二江”(鄲江、檢江即今走馬河、柏條河),化害為利,自流灌溉成都平原,造就了中外聞名的“天府之國”,使成都平原成為中國著名的糧倉。經過兩干多年的發展,成為集防洪、灌溉、運輸、發電、水產養殖、旅游及城鄉工業、生活用水為一體,綜合效益巨大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悠久的歷史和巨大的效益,開創了中國乃至世界水利工程之先河。青城山是中國道教創立的聖地,它按照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形態進行創新,逐步發展壯大,使之成為中國的國教,具有突出的文化價值和前所未有的開創性。

李冰主持創建的都江堰,正確處理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引水口等主體工程的關系,使其相互依賴,功能互補,巧妙配合,渾然一體,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統工程,聯合發揮分流分沙、洩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具體地說,利用魚嘴分水堤從眠江引水灌溉,枯水期,自動將眠江60%的水引入內江,40%的水排入外江;洪水時,又自動將60%的水排入外江,40%的水引入內江。都江堰建於眠江彎道處,江水至都江堰,含沙量少的表層水流向凹岸,含沙量大的底層水流向凸岸,將洪水沖下來的沙石大部分從外江排走。進入內江的小部分沙石,利用伸向江心的虎頭巖的支引、寶瓶口的節制和"離堆"的頂托,將大部分沙石從飛沙堰、人字堤排入外江,使寶瓶口引水口和灌區干流免遭泥沙淤塞;利用寶瓶口引水口控制進水量,既保證了灌溉用水,又防止了過量洪水湧入內江灌區,造成災害。都江堰能自動調節進入灌區的水量,使成都平原“水旱從人”,成為天府糧倉。都江堰是成功運用自然彎道形成的流體引力,自動引水、洩洪、排沙的典范。建堰時,李冰還在江中埋石馬作淘灘標志,立“三石人”觀察水情消長,開創了中國古代水情測量的先例。歷代對都江堰水利工程都非常重視,逐步完善了管理機構,建立了歲修、防洪等維護制度,積累和總結了“六字訣”、“三字經”、“八字格言”等寶貴的治水經驗,使古堰持續發展,相沿不廢。兩千多年前,都江堰取得這樣偉大的科學成就,世界絕無僅有,至今仍是世界水利工程的最佳作品。1 872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 1833-1905)稱贊“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無與倫比”。1 986年,國際灌排委員會秘書長弗朗傑姆,國際河流泥沙學術會的各國專家參觀都江堰後,對都江堰科學的灌溉和排沙功能給予高度評價。1 999年3月,聯合國人居中心官員參觀都江堰後,建議都江堰水利工程參評2000年聯合國“最佳水資源利用和處理獎”。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