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測面積測量面積較大、形狀極不規則的綠地時,可先用灰線把整塊綠地劃分成若干個小塊,分別進行測量,之後將每個面積數值相加即可。
2.清點亂樹清點散植、雜亂無章的苗木時,用繩子把苗木圈成幾個小片,一片一片的清點,既簡單又准確。
3.放模紋線模紋色塊的線條變化性、隨意性很強,一次放線不容易成功。可先用一根繩子擺出線條的雛形,通過移動繩子進行調整,待達到理想效果後,再沿著繩子撒上灰粉,即可一次成功。
4.地形放線地形堆造常遇到兩個問題:一是無法撒灰線;二是挖掘機司機看不懂圖紙。解決第一個問題的辦法是,沿著等高線插上若干根高度與等高線相符的竹竿,示意地形的范圍和高度;處理第二個問題時可將地形做成沙盤,放在司機旁邊作參考。
5.測胸徑直接測苗木的胸徑不夠准確,有人提議用卡尺,事實上這個辦法也不理想,因為卡尺的兩只“腳”太短,稍粗的樹干就卡不住了。其實,只要先用卷尺量出樹干周長,除以3.14 ,即可換算出胸徑。
拼花制作標准與制作流程
拼花質量標准:
1、 同一石種顏色一致,無明顯色差、色斑、色線的缺陷,不能有陰陽色;
2、 紋路基本相同,板面無裂痕;
3、 外圍尺寸、縫隙、圖案拼接位誤差小於1mm;
4、 平面度誤差小於1mm,沒有砂路;
5、 表面光澤度不低於80度;
6、 粘接縫隙之色料或補石用的粘料顏色要與石料顏色相同;
7、 對角線、平行線要直,要平行,弧度彎角不能走位,尖角不能鈍;
8、 包裝時光面對光面,並標明安裝走向指示編號,貼上合格標簽。
拼花設計與加工:
一、 設計
要想設計出既美觀實用,藝術性強、消費者又喜愛的石材藝術品,必須深入生活、觀察了解人們的喜愛與需求,從生活中捕捉創作靈感。繪畫構圖要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標新立異。只要你多觀察,肯動腦,你的潛力與功能就可以充分發揮,好的藝術作品就會展現在畫紙上。
二、 選料
拼花的原材料極為豐富,邊角余料比比皆是,均可利用。只要精心細選色彩絢艷,石紋石色比較一致的優質余料,加以藝術加工,就可制作出色彩缤紛的藝術珍品。
三、 制作
加工制作分五個步驟:
1、 繪制模具。按設計要求,在畫紙上描繪拼花圖案,用復寫紙復印在三夾板上,標明各圖案用什麼顏色的石種。根據圖案之間的連接走向,寫上編號,以防亂套。然後用鋒利的介刀,沿著圖案的線條一小塊一小塊地割出圖形模具。割介的線口要垂直,不能斜,弧角不能走位。
2、 准確選料,開料預寬。拼花圖案中有紅、白、黑等多種顏色的石料。有的同一種顏色也有深淺之分。選料時要按圖紙要求准確選擇紋理清晰、晶粒細密、顏色純和一致、無裂痕的石板。按模具的形狀、規格准確地刻畫在選好的石塊上,一件件把取捨部分割切開來。割切時外圍要留有加工余量,預寬1-2mm,以備走位補救。
3、 精心磨合,分組粘拼。把割切好的圖案石塊預留部分慢慢磨至連接線位相吻合,用小量粘料住定位,再用大力膠一件件粘拼為整體圖案。在粘接時,視各小圖案的連接情況分成若干小組,先從中心磨合粘拼,後分別磨合粘拼,再組與組磨合粘拼,最後與邊框磨合粘拼,這樣有條不紊的拼接,工效快,質量好,不易走位。
4、 調色滲縫,淋網加固。整體圖案粘拼後,用環氧樹脂、石粉、色料拌合調色,使調色與石色絕對相似時,加入少量催干劑混和,迅速滲入各連接部位的縫隙裡,稍後刮對表面色料。鋪上纖維紗網,撒上石粉淋樹脂,均勻抹平,使紗網與石板粘合。
5、 打磨拋光。把粘好的拼花石板平穩放在磨台上,加磨平滑,不現砂路,過蠟拋光。
假山山腳施工
假山山腳施工是山體施工起始部分,其主要工作包括拉底、起腳和做腳。這三部分是緊密聯系的。
所謂拉底,就是在山腳線范圍內砌築第一層山石,即做出墊底的山石層。拉底的方式和拉底山腳線的處理見下面的簡述。
方式
假山拉底的方式有滿拉底和周邊拉底兩種。
1.滿拉底是在山腳線的范圍內用山石滿鋪一層。這種拉底的做法適宜規模較小、山底面積也較小的假山,或在北方冬季有凍脹破壞地方的假山。
2.周邊拉底是先用山石在假山山腳沿線砌成一圈墊底石,再用亂石碎磚或泥土將石圈內全部填起來,壓實後即成為墊底的假山底層。這一方式適合基底面積較大的大型假山。
山腳線的處理
1. 露腳:即在地面上直接做起山底邊線的墊腳石圈,使整個假山就象是放在地上似的。這種方式可以減少山石用量和 用工量,但假山的山腳效果會梢差一些。
2.埋腳:是將山底周邊墊底山石埋入土下約20厘米,可使整座假山看上去仿佛是從地下長出來似的。在石邊土中栽植花草後,假山與地面的結合就更加緊密、更加自然了。
技術要求
首先要注意選擇適合的山石來做山底,不得用風化過度的松散的山石。其次,拉底的山石底部一定要墊平墊穩,保證不能搖動,以便於向上砌築山體。第三,拉底的石與石之間要緊連互咬。第四,山石之間要不規則地斷續相間,有斷有連。第五,拉底的邊緣部分,要錯落變化,使山腳彎曲時有不同的半徑,凹進時有不同的凹深和凹陷寬度,要避免山腳的平直和渾圓形狀。
樹木列植施工四步曲
在現代園林工程中,樹木列植施工是一項比較重要的環節,正確的列植步驟能保證取得良好的景觀效果。筆者根據工作經驗,總結了以下4步:
第一步:放線
1.坐標定點法:根據植物配置的疏密,先按一定比例在設計圖及現場分別采好方格,在圖上用尺量出樹木在某方格的縱橫坐標尺寸,再按此數據用皮尺丈量在現場對應的位置。
2.目測法:對於設計圖上沒有固定點的喬灌木,如樹群、灌木叢等可用自測法劃出栽植的生態要求,並注意自然美觀。
第二步:挖穴
以所定點為中心沿四周向下挖坑,坑的大小按土球規格及根系的情況而定。帶土球的,坑直徑應比土球直徑大16-20厘米;裸根苗應保證根系充分舒展,坑的密度應比土球高度深10厘米至20厘米。坑的形狀一般用圓形,且保證上下口徑一致。
第三步:防意外
挖穴前應向有關部門了解施工地點地下管線情況。發現電纜、管線等到必須停止操作,及時找到有關部門配合解決。
第四步:起苗
1.選苗:喬木類的苗木,要求桿形通直,分叉均勻;樹冠完整,莖體粗壯;無折斷,樹皮無損傷;土球完整,無破裂或松散;無病蟲害。特殊形態的苗木要符合設計要求。
2.時間:起苗時間宜在苗木休眠期,要保證栽植時間與起苗時間緊密配合,做到隨起隨栽。
3.方法:起苗前1-3天應適當淋水使泥土松軟。起苗要保證苗木根系完整,裸根起苗應盡量多保留根系並留宿土;若掘出後不能及時運走,應埋土假植。
帶土球苗木應根據氣候及土壤條件決定土球規格,難成活的樹要考慮加大土球,一般土球直徑為胸徑的6-10倍,土球的高度可比寬度少5-10厘米;土球的形狀可根據施工需要挖成方形、圓形、長方的半球形等;土球應削光滑,包裝嚴密,打緊草繩,確保土球不松散、底部不漏土,特別是出圃地土壤為沙壤土的苗木,包裝應更加注意。
怎樣施工放樣
施工放樣是把圖紙上的設計方案“搬”到實際現場的過程,是噴灌工程施工的第一步。這項工作對於實現設計意圖、保證噴灌均勻度十分重要。
一、一般原則
1.尊重設計意圖施工放樣應該尊重設計意圖。噴灌技術要素(噴灌強度、噴灌均勻度和水滴打擊強度)是噴灌系統規劃設計的依據,尊重設計意圖就是尊重噴灌技術要素,是保證工程質量和噴灌質量的前提條件。一般情況下,各級管道的走向和坡向、噴頭和閥門井的位置均應嚴格按照設計圖紙確定,以保證管網的最佳水力條件和最小管材用量,滿足噴灌均勻度和冬季洩水的要求。全面而詳細的技術交底是嚴格按照設計要求進行施工放樣的必要條件。技術交底時,應該向施工人員詳細介紹噴灌系統的特點、選用設備的性能和特點,以及施工中應特別注意的問題,以便施工人員在施工放樣前對待建噴灌系統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2.尊重客觀實際施工放樣必須尊重客觀實際。因為噴灌系統通常是綠化工程中的配套設施,而綠化工程在實施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隨意性,這種隨意性加上綠化工程的季節性,時常要求現場解決設計圖紙與實際地形或綠化方案不符的矛盾,需要現場調整管道走向,以及噴頭和閥門井的位置,以保證最合理的噴頭布置和最佳水力條件。其次,城市園林綠化區域裡的隱蔽工程較多,在噴灌工程規劃設計階段,由於已建工程資料不全,無法掌握噴灌區域裡埋深較淺的地下設施資料,需要在施工放樣甚至在施工時對個別管線和噴頭的位置進行現場調整。
3.由整體到局部施工放樣同地形測量一樣,必須遵循“由整體到局部”的原則。放樣前要進行現場踏勘,了解放樣區域的地形,考察設計圖紙與現場實際的差異,確定放樣控制點,擬定放樣方法,准備放樣時使用的儀器和工具。若需要把某些地物點作為控制點時,應檢查這些點在圖上的位置與實際位置是否符合。如果不相符應對圖紙位置進行修正。
4.先噴頭後管道對於每一塊獨立的噴灌區域,施工放樣時應先確定噴頭位置,再確定管道位置。管道定位前應對噴頭定位結果進行認真核查,包括噴頭數量和間距。當設計圖紙與實際不符需要調整噴頭數量和間距時,應以噴頭的設計射程和當地在噴灌季節的平均風速為依據。
5.點、線、面順序對於封閉區域,噴頭定位時應按點、線、面的順序。先確定邊界上拐點的噴頭位置,再確定位於拐點之間沿邊界的噴頭位置,最後確定噴灌區域內部位於非邊界的噴頭位置。按照點、線、面的順序進行噴頭定位,有利於提前發現設計圖紙與實際情況不符的問題,便於控制和消化放樣誤差。
怎樣施工放樣
噴灌篇
二、放樣方法綠地噴灌區域分為閉邊界區域和開邊界區域兩類。市政、商用、住宅區和園林綠化噴灌的區域一般屬於閉邊界區域。草場、高爾夫球場等大型綠地噴灌區域多為開邊界區域。對於不同的噴灌區域,施工放樣的方法有所不同。
1.閉邊界噴灌區域首先應該確定噴灌區域的邊界。在大多數情況下,噴灌區域與綠化區域基本吻合。並且,在工程施工放樣前,綠化區域已經確定,所以很容易確定噴灌區域的邊界,可直接按照點、線、面的順序確定噴頭位置,進而結合設計圖紙確定管道位置。然而,在有些情況下,噴灌區域與綠化區域不相吻合,或噴灌工程施工時綠化區域尚沒有在實地確定,需要通過現場實測確定噴灌區域的邊界。常用的實測方法有直角坐標法、極坐標法和交會法。具體做法按所采用的儀器和工具不同有以下幾種:(1)鋼尺、皮尺或測繩放樣這種方法簡單易行,但必須在較為開闊平坦、視線良好的條件下進行。用尺子或測繩的放樣方法也稱直角坐標法,這種方法只適合於基線與輔線是直角關系的場合。
(2)經緯儀放樣當噴灌區域的內角不是直角時,可以利用經緯儀進行邊界放樣。用經緯儀放樣需用鋼尺、皮尺或測繩進行距離丈量。
(3)平板儀放樣平板儀放樣也叫圖解法放樣。但必須注意在放樣過程中,要隨時檢查圖板的方向,以免因圖板的方向變化,出現誤差過大,造成返工。無論采用哪種方法確定噴灌區域的邊界,都需要進行圖紙與實際的核對。如果兩者之間的誤差在允許范圍內,可直接進行噴頭定位,並同時進行必要的誤差修正。如果誤差超出允許范圍,應對設計方案作必要的修改,然後,按修改後的方案重新放樣。在更多的場合裡,實際噴灌區域的邊界是已知的,它們多由道路、建築物基礎或植物帶構成。這種情況,只需要進行圖紙與實際地形的核對。噴灌區域的邊界確定之後,得到一組封閉的曲線或折線。然後,在這些封閉曲線或折線包圍的噴灌區域裡進行噴頭定位。對於每一塊獨立的(在空間意義上)噴灌區域,噴頭定位可依照點、線、面的順序進行。首先確定邊界上拐點的噴頭位置,然後確定邊界上任何兩個拐點之間的噴頭位置,最後確定非邊界的噴頭位置。噴頭定位方法類似於確定噴灌區域邊界的方法。核對工作在“點、線、面”噴頭定位的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核對的內容主要包括噴頭數量和噴頭間距。要求實際噴頭數量與設計數量相等。在邊界上,噴頭的線密度近似相等,在非邊界上,噴頭的面密度近似相等。噴頭定位完成之後,根據設計圖紙在實地進行管網連接,即得溝槽位置。確定溝槽位置的過程稱為溝槽定線。溝槽定線前,應清除溝槽經過路線的所有障礙物,並准備小旗或木樁、石灰或白粉等物,依測定的路線定線,以便溝槽挖掘。
2.開邊界噴灌區域開邊界噴灌區域沒有明確的邊界,或者噴灌區域的邊界不封閉,無法完全按照點、線、面的順序進行噴頭定位。如大型郊外草場、綠地、高爾夫球場等。對於開邊界噴灌區域,首先應該確定噴灌區域的特征線(稱為“基線”)。特征線可以是場地的幾何軸線、局部邊界線或噴灌技術要求明顯變化的界線等。完成特征線放樣後,再以特征線為基准進行噴頭定位,進而根據設計圖紙進行溝槽定線。
園路施工設計淺談
人們在游覽山水園林景色時,往往對湖光山色、樓、亨等小品贊不絕口,卻很少對始於足下的園路發感慨。然而優美的園林藝術總是與迂回小徑相通,使人們在栉比相連、重重層閣中通幽,獲取自然風趣。 幾年來我們在首都內外,先後進行幾百處園林綠地的設計施工,對園間甬路的設計施工體會深刻,由對甬路曲線形式的美到實用美亦有個發展過程,如我們對某大院設計的甬路,由於缺乏實地勘察和對未來發展的了解,過分地追求道路的曲度及設計圖的均衡美,結果實際建成後感到並不很美,而是嬌柔造作,失掉了渾厚樸實的氣魄,所以園路設計要適當,要把握好曲直的關系,更多地考慮甬路在整個園林中的作用,如在施工中適當、適度,就能把握莊嚴與多彩,整齊與曲析,將靜與動有機地結合起來,達到形式美和自然美的融合與統一。 例如,我們在五四一廠進行綠化設計時就注意到這幾個方面,在以甬路分割不同景區、景點,使之干變萬化,在甬路曲直相當中考慮到不同的材質,用青石板、條石、豆石及碎大理石板等作材料,即結構簡單,易於施工,又和自然式風景配合諧調,使之取之自然用之自然,更接近於自然美。 筆者以為,首先,園路是公園、庭院中的路,與馬路、街道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園"中"路"自然是為"園"服務的,所以與造園有關的理論,都對園路有影響。如園要求高低錯落,自然風趣與建築渾然一體,景區景點各異。園路正是這些景區景點的內在聯絡的需要,因而自然是曲直相間,一會兒暖坡向上,一會兒曲徑通幽,柳暗花明。, 第二:曲直豁達分割景區景點,表現熱烈莊重的氣氛。如小廣場、游樂場,用幾何圖形自然劃分綠地、草坪、樹叢,化無限空間為有限空間,進而增加熱烈、莊重、豐富、多彩的景域。 第三:曲徑婉轉,化有限空間為無限空間,擴大景區景點的空間感,以高低起伏的園路,曲直相通,再造成自然起伏的微地形,配以綠地草坪、樹叢,疏密相間、錯落有致,使之達到四季景異,自然活潑的目的。 第四:園路材料力求實用美觀。目前大多采用力格磚(或其變形),應改進,力求脫俗立新。目前建材業生產日新月異,各種新型材料很多,最好選接近自然,施工簡便宜行,便於修整的材料。如青石板、條板、豆石子、卵石及各種裝飾石料的下腳料,均可做為優良園路材料。
園林綠化種植的施工放線
園林綠化種植的施工放線是把圖紙上的設計方案,在現場測出苗木栽植的位置和株行距,通過准確的施工放線來體現設計意圖,達到綠化工程所要求的效果。
一、 准備工作
准備工作和組織工作應做到周全細致,否則因為場地過大或施工地點分散,容易造成窩工甚至返工。
1、 了解設計意圖。全面而詳細的技術交底是嚴格按照設計要求進行施工放線的必要條件。一個設計圖紙交到施工人員手裡,應同時進行技術交底,設計人員應向施工人員詳細介紹設計意圖,以及施工中應特別注意的問題,使施工人員在施工放線前對整個綠化設計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2、 踏查現場,確定施工放線的總體區域
施工放線同地形測量一樣,必須遵循“由整體到局部,先控制後局部”的原則,首先建立施工范圍內的控制測量網,放線前要進行現場踏查,了解放線區域的地形,考察設計圖紙與現場的差異,確定放線方法。
清理場地,踏查現場,在施工工地范圍內,凡有礙工程開展或影響工程穩定的地面物或地下物都應該清除。
二、 准點、控制點的確定
要把種植點放得准確,首先要選擇好定點放線的依據,確定好基准點或
基准線、特征線,同時要了解測定標高的依據,如果需要把某些地物點作為控制點時,應檢查這些點在圖紙上的位置與實際位置是否相符,如果不相符,應對圖紙位置進行修整,如果不具備這些條件,則須和設計單位研究,確定一些固定的地上物,作為定點放線的依據。測定的控制點應立木樁作為標記。
三、 施工放線
施工放線的方法多種多樣,可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采用,此外,放線時要考慮先後順序,以免人為踩壞已放的線。現介紹幾種常用的放線方法:
1、 規則式綠地、連續或重復圖案綠地的放線
(1) 圖案簡單的規則式綠地,根據設計圖紙直接用皮尺量好實際距離,並用灰線做出明顯標記即可。
(2) 圖案整齊線條規則的小塊模紋綠地,其要求圖案線條要准確無誤,故放線時要求極為嚴格,可用較粗的鐵絲、鉛絲按設計圖案的式樣編好圖案輪廓模型,圖案較大時可分為幾節組裝,檢查無誤後,在綠地上輕輕壓出清楚的線條痕跡輪廓。
(3) 有些綠地的圖案是連續和重復布置的,為保證圖案的准確性、連續性,可用較厚的紙板或圍帳布、大帆布等(不用時可卷起來便於攜帶運輸),按設計圖剪好圖案模型,線條處留5厘米左右寬度,便於撒灰線,放完一段再放一段這樣可以連續的撒放出來。
2、 圖案復雜的模紋圖案
對於地形較為開闊平坦,視線良好的大面積綠地,很多設計為圖案復雜的模紋圖案,由於面積較大一般設計圖上已畫好方格線,按照比例放大到地面上即可;圖案關鍵點應用木樁標記,同時模紋線要用鐵鍬、木棍劃出線痕然後再撒上灰線,因面積較大,放線一般需較長時間,因此放線時最好訂好木樁或劃出痕跡,撒灰踏實,以防突如其來的雨水將辛辛苦苦劃的線沖刷掉。
3、 自然式配置的喬灌木放線法自然式樹木種植方式,不外乎有兩種,一為單株的孤植樹,多在設計圖案上有單株的位置,另有一種是群植,圖上只標出范圍而未確定株位的株叢、片林,其定點放線方法一般為:
(1) 直角坐標放線。這種方法適合於基線與輔線是直角關系的場地,在設計圖上按一定比例劃出方格,現場與之對應劃出方格網,在圖上量出某方格的縱橫坐標、尺寸,再按此位置用皮尺量在現場相對應的方格內。
(2) 儀器測放法。適用於范圍較大,測量基點准確的綠地,可以利用經緯儀或平板儀放線。當主要種植區的內角不是直角時,可以利用經緯儀進行此種植區邊界的放線,用經緯儀放線需用皮尺鋼尺或測繩進行距離丈量。平板儀放線也叫圖解法放線,但必須注意在放線時隨時檢查圖板的方向,以免圖板的方向發生變化出現誤差過大。
綠化工程中的施工放樣
園林工程在實際施工過程中,綠化種植及土方施工放樣的重要性常被忽視。要做好綠化種植和土方施工放樣,首先要理解放樣的重要性。
施工放樣的重要性
園林工程的內容通過施工來表達,施工的技巧很大程度上受放樣的制約,可以說放樣是整個工程中的重中之重。放樣要把作品的意境融入實體,如果只是單純的照搬照抄,那麼就體現不出設計師追求的意念,作品只有形而沒有神。所以做一個施工放樣人員,首先要理解、滲透進作品的內在,然後才能表達作品的意圖。
放樣的內容
綠化種植工程的放樣按對象不同,可分為土方放樣和種植放樣。
土方放樣:包括平整場地的放線和自然地形的放線。平整場地的放線,即是施工范圍的確定。地形的放線是室外環境中一個重要的因素,是整個景觀環境的骨架,它直接影響著外部空間的美學特征、空間感、視野、小氣候等,是其他要素的基底和依托。在園林中,常常通過地形的變化起伏來突出植物景觀的變化。放樣的具體手法常用方格網法。
種植放樣:綠化種植是綠化工程的主體,植物景觀是設計師作品中的的主要構成元素。放樣依栽植方式的不同,可采用自然式、整體式、等距弧線等方法達到目的。在三者之中,自然式放樣最不易掌握。綠化施工不同於建築施工,有時一棵喬灌木的位置沒有明確的界限,只能根據其體量、色彩和外部環境的協調性作出最佳的選擇。
土方放樣的常見問題
台階式、墳堆式地形:由於對等高線領會不透,常常在放樣過程中造成地形輻射不夠,形成台階式、墳堆式地形,缺乏流暢感,嚴重的則造成排水不暢。因此在放樣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地形外緣過渡部分的自然。
地形和綠化種植脫離:地形和綠化種植應該是相輔相成的,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時是設計圖的改變,或者由於某些原因需要臨時增減一些苗木或基礎設施,這時如何最大限度地保留原作品中的面貌,施工人員的放樣就顯得特別重要。筆者曾經歷過一個綠化項目,原綠化施工圖中靠圍牆布置了3-5排寬度不等的水杉作背景,後來由於某些原因,水杉被取消而改成一排珊瑚綠籬,這樣原來占地至少4米的空間現在改成了50厘米左右。如果地形一成不變,那麼原來種在高坡上的主景樹木只能種在山坡背面了,就違背了設計的原有意圖。這時,只能將地形適當向圍牆靠近,主景樹木位置梢向後移,使之仍然處於最高點,既避免了空檔的形成,又保證了原有的布景要求。
設計和現場情況脫離:這種情況較少發生,但有時除了請設計師到場外,如果差異不是很大,施工人員也可局部調整。如有一個施工項目,圖紙上的長寬是130×45米,但實際施工現場是145×30米,原設計圖中主要入口處是一個圓形廣場加階梯式花壇。這時,由於施工現場寬度的縮小,如果保留階梯式花壇,則入口處顯得擁擠不堪(按圖紙放樣,花壇位置就處在大門人口處)。後來,征求了設計人員的意見,取消了原有的階梯式花壇,而改為兩側兩個弧形對稱小花壇。
草皮地塊與喬灌木地塊地形差異不當:在花壇、花鏡的施工中,喬灌木地塊的地形應當比草皮地塊地形稍高。因為草皮有一定的厚度,在鋪了草皮以後,在高差上喬灌木和草皮就有機結合起來了;反之,視覺上容易造成一高一低的假象,也影響了喬灌木的排水。
種植放樣中的常見問題
種植地塊走樣: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施工圖理解不夠。特別是在一些自然式種植時,常常做成"排大蒜式"、"列兵式",給種植效果打了很大的折扣。對於一些景點及景觀帶的放樣,應根據樹形及造景需要,確定每棵樹的具體位置。
苗木數量配置不當:這主要是受了施工圖的約束。有時臨時改變了苗木的規格,或者立地體量發生了變化,應該現場及時調整,而不能單純堆砌,做成苗圃式、森林式地塊。
在一些模紋花壇中,缺少靈活性、機動性,尤其是在組合花壇中,缺乏整體感受,如在一個以色塊為主的道路花壇施工項目中,單個花壇長21米,圖案長度10米,此時若按圖施工,則出現一個1米的空檔,再放一個圖案不協調,不放又造成整個花壇缺乏連續性。這時,放樣就可對每個圖案加長50厘米,既保持了單個花壇的整體性,又保證了整組花壇的連續性。
俗話說,"三分設計,七分施工",好的設計需要通過施工來表現,而好的施工又可以促使設計水平的提高。如果說設計是靈魂,那麼施工就是把無形的靈魂變成有形的景致的一種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