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溪男子癡迷破敗古建 投資6000萬建起明清古村
日期:2016/12/14 12:02:32   編輯:古代建築黎陽故邸全景
建成徽文化博物館
粉牆黛瓦、亭台樓閣、小橋流水……近六年的精雕細刻後,黃山市屯溪郊區出現了一個明清古建築保護村落——“黎陽故邸”。這個“古村”,不是政府投資,而是當地熱愛徽文化的個人投入了6000萬多元,在一片荒山坡建起來的,很多散落在徽州鄉野的古建構件,也得以在當地獲搶救性保護。
4月下旬,這個古村已基本建成。這個古建築群到底有什麼特色,能吸引游客嗎,後期將如何保護利用?日前,新安晚報記者來到黎陽故邸,一探究竟。
癡迷收集破敗古建
徽州鄉野,古村落古建築到處都是。雖然被譽為徽文化瑰寶,可數量太多,保護乏力,其中很多已破敗,在風雨中飄搖、湮滅。
屯溪黎陽人陳曉榮對此深感其痛,他喜歡徽州老屋,覺得應該做點什麼。“不去保護,很多老宅肯定就沒了,我先去收來,開始沒考慮這麼保護的。”2005年開始,陳曉榮到各地收集破敗古民居和老宅構建,聘請老手工藝人對破損部件進行修復。他在屯溪曾負責老街區的拆遷,也有一些破敗的清代老宅,收購了一些。
收集的古建築及構件越來越多,在和一些懂徽文化的朋友交流後,集中興建一個徽州民俗村的想法,也慢慢浮現。這個思路,也得到了黃山市及屯溪區政府、文化部門的支持。
“屯溪本來也有很多明清街區、古村落,現在都消失得差不多了。在城郊如果能形成一個有特色的徽州古建築群,不僅保護了古建築本身,也可用於旅游文化利用。”屯溪區區委常委、宣傳部長江健稱。
2009年,這個古建築異地保護項目開始實施。到目前,已恢復完成了大夫第、胡氏老宅、程氏老宅、徽州官邸、徽州驿站等31幢古民居的單體修復,每幢古民居還配置了相應的古家具,最大程度地還原舊貌。
這些古民居大多是收購自三區四縣及周邊地區的破敗老宅,異地搬遷,原拆原建。因此,在規劃設計時,就多次征求古建專家、徽州學者的意見建議,確保古村落布局符合徽文化傳統特點。
進入村落,木雕門樓古樸大氣,清代民居粉牆黛瓦。古水井、石槽,廊橋等,能讓人感受到明清時期徽州人生活和休閒的氣息。
“這裡本來是荒山坡,做了古村後,還對周邊環境進行了修整。”陳曉榮說,還在村內建了排水系統和石壩群。一次性配備了防火設施,提升古村落防火級別。
“我想邀請一些著名的畫家、書法家和非遺文化項目入駐,把它打造成徽州文化集聚地,動態的徽州文化博物館。”陳曉榮說,以後,藝術家來了可以寫生創作,市民可以游覽體驗,還可以作為影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