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國《吳縣志》標注的古蛇門方位。□記者 施曉平 攝

在如今的婁門“江海揚華”牌坊西側,就是過去的蛇王廟遺址。

專諸巷口(資料照片)

赤鏈蛇
蛇門 蘇城最早八座城門之一
市地方志辦副主任陳其弟介紹,蛇門是蘇州城最早建造的八座城門之一。根據東漢成書的《吳越春秋》、《越絕書》和多種方志記載,蛇門由吳國阖闾、伍子胥建造。因為越國地處南偏東方位,也就是陰陽學說裡說的巳位(巳就是蛇),於是,吳國人在城牆的巳位上開門,門上掛出木刻的長蛇,面向代表吳國方位———辰位的蟠門(今盤門),以示越國臣服於吳國。從此,人們就把懸掛長蛇的城門叫做蛇門。這個名稱,在全國的城門中是十分罕見的。
至於蛇門的具體位置,陳其弟說,歷史上有三個版本:一是今天的人民橋東北堍;二是人民橋東北堍向東約500米處;三是護城河東段、南段交界處。從民國和解放初發現的“蛇門”碑、民國《吳縣志》的地圖看,蛇門的位置應該選第二個版本。
蟠龍饅頭 上面盤的其實就是蛇
到了宋朝,蘇州又出現了一種與蛇有關的食品,叫蟠龍饅頭。蘇州民俗學會飲食文化研究會秘書長沙佩智在查閱清代《吳門表隱》等資料後發現,這種食品發源在觀前街北側、新華書店西面的施相公弄裡。
原來,施相公是宋代的一位秀才,姓施名锷,華亭(今屬上海,舊時隸屬蘇州)人。傳說他養了一條小蛇,威力無比,只聽施锷的話。官府認為施锷是個妖人,就把他殺了。小蛇為施锷報仇,連傷幾十人,沒人能擋。官府無奈為施锷平反,封他為“護國鎮海侯”,並造了施相公廟祭祀他(廟所在的弄堂從此被叫做施相公弄)。因為施锷生前最喜歡吃饅頭,祭祀時就供以巨大的饅頭。那條小蛇見了,就盤在饅頭上死去,這就是蟠龍饅頭的出典。
蛇王廟 紀念赤膽忠心方孝孺
在婁門“江海揚華”牌坊西側,原有一座蛇王廟,前後兩進,裡面有蛇王和蛇的雕像,上世紀六十年代被拆除。
蘇州民俗博物館文博研究員沈建東介紹,過去每逢農歷四月十二蛇王生日,四方香客就會到蛇王廟進香、乞符,回去後貼在門窗上,說是可以遠離毒蛇。根據清代的《清嘉錄》,蛇王就是赤膽忠心、拒不為篡權奪位的明成祖朱棣寫即位诏書、結果被滅十族(九族加門生、朋友)的方孝孺。據說,方孝孺雖然是浙江寧海人,但曾在蘇州居住過,後來他的房子被拆,在地基裡發現了大量的蛇,從此人們就把方孝孺尊為蛇王了。
專諸巷 相傳白娘娘曾來此開藥店
在蘇州的蛇文化中,最具人情味的要數白娘娘的傳說了。
我市民間文藝家潘君明說,蘇州一直流傳著這樣的傳說:許仙卷入杭州庫銀失竊案,被發配到蘇州。他的叔叔在蘇州開藥店,把他保釋了出來。後來白娘娘就趕到蘇州來尋許仙,找到後,兩人就在阊門內專諸巷開了家“保和堂”藥店懸壺濟世。端午佳節,白娘娘喝下雄黃酒現出原形,許仙被嚇死。最後白娘娘從昆侖山求得靈芝仙草,讓許仙起死回生。潘君明說,白娘娘來蘇州尋親、開藥店的傳說,讓蛇成了美麗善良的化身,也為蘇州的蛇文化增添了人情味,值得挖掘和整理。
野生蛇 12個品種列入保護名錄
除此以外,蘇州與蛇有關的文化載體還有許多,如西山島上有蛇口灣村、蛇頭山村,相城區有蛇泾村等村莊;因為人們曾飽受蛇毒之害,所以蘇州還湧現出了朱松官等知名蛇醫。
隨著環境的變化,如今蘇州野生蛇數量已大大減少。為此,我市不少野生蛇被列入了保護動物名錄。市農委有關人士介紹,目前蘇州被列入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蛇有赤鏈蛇、王錦蛇、黑眉錦蛇、翠青蛇、烏梢蛇、短尾蝮蛇6種;列入蘇州市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物名錄的蛇有玉斑錦蛇、白條錦蛇、紅點錦蛇、赤鏈華游蛇、中國小頭蛇、虎斑頸槽蛇6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