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延闿故居八十八年首迎修繕
日期:2016/12/14 12:00:30   編輯:古代建築譚延闿故居
他是清朝光緒年的進士,當過清末湖南咨議局議長,是清末立憲運動的重要領導人;民國時期,他曾經三次督湘,有“翰林將軍”之稱;後來附蔣介石,歷任國民政府代理主席、主席、第一任行政院院長等要職,是民初政壇為數稀少的幾個“不倒翁”之一……然而縱橫清末民初政壇達20多年之久的譚延闿,肯定無法想象到如今他的故居被冷落成了全南京“名人故居”中最為破敗者之一。
令人振奮的是,記者昨天走訪得知,位於南京市成賢街的譚延闿故居修繕工程終於即將正式啟動。
小樓獨特的形制鶴立雞群
經歲月洗禮整幢樓破損嚴重
譚延闿的故居並不好找,沿著文化氣息濃重的成賢街往北走,一直走到市級機關醫院,記者都沒有找到,倒是一位老街坊告訴記者,譚延闿故居在一處院子內。
這處院子門牌號是成賢街112號,譚延闿的故居就在院子中,周邊是幾幢建於上世紀的水泥居民樓。在整個院子中,譚延闿的故居可謂別具一格,如鶴立雞群,醒目招搖,一眼就能吸引外來者的眼球。
這座兩層半的磚木結構小洋樓非常獨特,半層在地上懸空1米左右,二樓處向前伸了一個五六米的觀景陽台。如此大的陽台竟只有兩根歐式立柱支撐。歷經大半個世紀的風雨,整幢樓已經破損嚴重,外牆上滿是歷史的斑駁,兩根石柱看上去也顫顫巍巍。歲月的滄桑加上獨特的建造形制,讓人更加感覺氣勢恢弘,同時看了心疼不已。
對這種特殊的形制,有專家介紹這是一種民國公館與別墅類建築融為一體的建築。
歷經88年風雨沒有修繕過
對建築破壞最嚴重的是違建
順樓梯而上,記者看到,樓道狹窄陡峭,樓道內堆滿了各種雜物,牆壁上黑跡斑斑。頭頂上,天花板損毀處甚至是用雜木板拼湊而成的,上面布滿了霉斑。在一戶人家中,記者腳下的木頭地板很是別致,不過陳舊腐爛了不少。
對建築破壞最嚴重的,還是這裡的違建。譚延闿故居原本的4個陽台,幾乎都被水泥和磚塊封閉成了房間的一部分,支撐陽台的雕花立柱也被水泥牆糊了起來,只在轉角還可清晰看到柱子弧面和頂部雕花。
“這處民國建築一直沒有維修過,才顯得如此破敗。”居住在這裡的一位老人說,上世紀90年代初,譚家人從台灣回來過,把這處故居捐給了南京市政府,就沒再回來過。直到前幾年,政府才在這裡立了一塊“南京重要近現代建築”的牌子。
記者在牌子上看到了這樣的字樣“該處原為譚延闿私宅,建於1927年”。而史料記載也證實了這一點,“成賢街112號建築始建於20世紀20年代末,坐北朝南,磚木結構,西式風格建築。別墅高兩層,第一層檐前建有對稱性立柱數根,支撐著第二層向前空出。據說,當年的譚公館為一個面積很大的建築群落,院內不僅建有假山,還有花園、水塘等。”
這樣一算,譚延闿故居已經歷經88年風風雨雨,且幾乎沒有修繕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