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譚延闿故居八十八年首迎修繕

譚延闿故居八十八年首迎修繕

日期:2016/12/14 12:00:30      編輯:古代建築

譚延闿故居

    他是清朝光緒年的進士,當過清末湖南咨議局議長,是清末立憲運動的重要領導人;民國時期,他曾經三次督湘,有“翰林將軍”之稱;後來附蔣介石,歷任國民政府代理主席、主席、第一任行政院院長等要職,是民初政壇為數稀少的幾個“不倒翁”之一……然而縱橫清末民初政壇達20多年之久的譚延闿,肯定無法想象到如今他的故居被冷落成了全南京“名人故居”中最為破敗者之一。

    令人振奮的是,記者昨天走訪得知,位於南京市成賢街的譚延闿故居修繕工程終於即將正式啟動。

    小樓獨特的形制鶴立雞群

    經歲月洗禮整幢樓破損嚴重

    譚延闿的故居並不好找,沿著文化氣息濃重的成賢街往北走,一直走到市級機關醫院,記者都沒有找到,倒是一位老街坊告訴記者,譚延闿故居在一處院子內。

    這處院子門牌號是成賢街112號,譚延闿的故居就在院子中,周邊是幾幢建於上世紀的水泥居民樓。在整個院子中,譚延闿的故居可謂別具一格,如鶴立雞群,醒目招搖,一眼就能吸引外來者的眼球。

    這座兩層半的磚木結構小洋樓非常獨特,半層在地上懸空1米左右,二樓處向前伸了一個五六米的觀景陽台。如此大的陽台竟只有兩根歐式立柱支撐。歷經大半個世紀的風雨,整幢樓已經破損嚴重,外牆上滿是歷史的斑駁,兩根石柱看上去也顫顫巍巍。歲月的滄桑加上獨特的建造形制,讓人更加感覺氣勢恢弘,同時看了心疼不已。

    對這種特殊的形制,有專家介紹這是一種民國公館與別墅類建築融為一體的建築。

    歷經88年風雨沒有修繕過

    對建築破壞最嚴重的是違建

    順樓梯而上,記者看到,樓道狹窄陡峭,樓道內堆滿了各種雜物,牆壁上黑跡斑斑。頭頂上,天花板損毀處甚至是用雜木板拼湊而成的,上面布滿了霉斑。在一戶人家中,記者腳下的木頭地板很是別致,不過陳舊腐爛了不少。

    對建築破壞最嚴重的,還是這裡的違建。譚延闿故居原本的4個陽台,幾乎都被水泥和磚塊封閉成了房間的一部分,支撐陽台的雕花立柱也被水泥牆糊了起來,只在轉角還可清晰看到柱子弧面和頂部雕花。

    “這處民國建築一直沒有維修過,才顯得如此破敗。”居住在這裡的一位老人說,上世紀90年代初,譚家人從台灣回來過,把這處故居捐給了南京市政府,就沒再回來過。直到前幾年,政府才在這裡立了一塊“南京重要近現代建築”的牌子。

    記者在牌子上看到了這樣的字樣“該處原為譚延闿私宅,建於1927年”。而史料記載也證實了這一點,“成賢街112號建築始建於20世紀20年代末,坐北朝南,磚木結構,西式風格建築。別墅高兩層,第一層檐前建有對稱性立柱數根,支撐著第二層向前空出。據說,當年的譚公館為一個面積很大的建築群落,院內不僅建有假山,還有花園、水塘等。”

    這樣一算,譚延闿故居已經歷經88年風風雨雨,且幾乎沒有修繕過。



    7家住戶“騰”出去先維修

    將遵守“修舊如舊”的原則

    讓居民開心的是,這處珍貴的民國建築終於要維修了。南京市市級機關房產管理中心貼於院子中的通知寫明:“南京玄武區成賢街112號1幢建成於民國時期,是近代顏書大家、南京國民政府主席譚延闿先生故居。2015年,市相關部門鑒定該處房屋需維修。該維修項目已經得到市政府批准,並已完成項目立項審批、工程招投標等程序。近期即將安排施工人員進場維修。”

    昨天,南京市市級機關房產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處建築裡面目前共住有7家住戶,對於維修他們都比較支持,已經基本談妥。“待維修好,這裡還給他們住。所以他們都願意‘騰’,並都已自行尋找暫住的地方。”

    記者了解到,維修將根據“修舊如舊”的原則,外牆、地板等都將加固,確保裡面住戶的安全。而違建則肯定將予以拆除,恢復這處建築的民國本色。

    中山陵石碑金字為譚手書

    墓園建於靈谷寺伴著國父

    提起譚延闿,我們通常只知道他是政治家,其實他也是位書法家,其書法底子年輕時就很深厚。因為他曾參加清末最後一次科舉考試,中試第一名會元,任翰林院編修。清代大書法家翁同龢看了譚延闿幼年的字就對其父說:“三令郎筆力殆可扛鼎”。後來,譚延闿果然位列民國四大書法家(於右任的小草、譚延闿的正楷、胡漢民的隸書、吳敬恆的小篆)之首,被譽“民國至今,學顏者無出其右”。當時,南京的名人甚至以得到譚延闿的只字片紙為榮。

    從民國至今,寫顏體的人沒有出譚延闿右者。譚延闿可以說一生基本都在攻顏書,尤以顏體楷書譽滿天下。譚延闿的字亦如其人,有種大權在握的氣象,結體寬博,顧盼自雄,點如墜石,畫如夏雲,鉤如屈金,戈如發弩,貌豐骨勁。其行書功力深厚,變化靈巧,筆筆中鋒,藏鋒力透紙背,有大氣磅礴之勢。

    他善詩聯,擘窠榜書、蠅頭小楷均極精妙。書法作品兼有藝術和文物雙重價值。中山陵半山腰碑亭內巨幅石碑上“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兩豎列巨大金字,即為譚手書。

    1930年9月21日,譚延闿和他的兒子、女婿到南京小營觀看賽馬,突發中風,次日不治去世,終年52歲。1931年9月4日,國民政府為他舉行國葬,並在靈谷寺附近為其興建了氣勢非凡的墓園陪伴孫先生,也算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數。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相關文章
  1. 譚延闿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