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古鎮保護不力 特色不濃 游客引不來留不住
日期:2016/12/14 10:05:00   編輯:古建築保護犍為羅城古鎮雖有些名氣,但游客來了大多不夠盡興;去年底,犍為另一古鎮清溪古鎮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如此重磅的頭銜,立即吸引了游客的目光,但卻“好景不長”……
古鎮獲殊榮 游客乘興來失望歸
犍為縣清溪鎮是“茉莉花之鄉”,清溪因此聲名遠揚,而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的清溪古鎮,卻是去年底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後,才被眾人所關注。
“剛評下來那段時間,慕名而來的游客比較多,後來又漸漸沉寂了。”清溪鎮交通社區黨支部書記張健回憶道。清溪古鎮居民謝阿姨對此印象深刻,今年初,有幾個外地人開車來到古鎮,向她打聽清溪古鎮怎麼走,謝阿姨告訴他們:“這就是清溪古鎮啊!”幾個外地人非常失望地說:“這哪裡像古鎮哦!”隨後揚長而去。
謝阿姨是土生土長的清溪人,在鎮上開了一家小店,主營床上用品。對她而言,所謂古鎮,就是“很多老房子”。望著對面新建起來的樓房,謝阿姨非常羨慕:“他們修得早,住著多舒服啊,現在老房子都保護起來了,不准拆,我家的房子年生太久,一樓做店鋪,二樓已經不敢住人了,用來堆雜物。”
純樸的古鎮人,並不清楚古鎮的旅游開發價值,他們的期望很實際:盡快規劃和建設古鎮,好改善一下居住環境。
條件太欠缺 游客引不來留不住
5月24日,細雨淅瀝。清溪古鎮籠罩在一層薄霧之中。
沿古城牆漫步,一邊是奔流的馬邊河和沉默的古碼頭,一邊是古老的青瓦民居,頗有一點“煙雨古鎮”的感覺。清溪古鎮比較大,據說有24條街道,且小街小巷四通八達,如果不是當地人帶路,很容易迷路。
“尤其是‘三倒拐’,巷子長,岔路口又多。”張健介紹說。“三倒拐”現在仍保留著青石板路,據了解,以前古鎮內全是青石板路,後來在道路拓寬改造中,多數青石板路變成了水泥路。
在清溪古鎮“九宮十八廟”中,南華宮是“九宮”中保存最為完整的,不過,它處於現在鎮上一所小學的操場內,並未對外開放,游人只能遠遠地一睹它的風貌。“南華宮已經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為了更好地保護它,下一步學校將搬遷。”張健說。
清溪古鎮有“川南民居博物館”之稱,古民居保留較為完整,游客來到這裡,非常希望近距離“品讀”其韻味,而許多“內容”需要步入民居才能“讀”到,比如四合院內大小不一的天井、古建築上的精美雕刻,以及精美的古家具。雖然游人要進屋參觀,古鎮人不會拒絕,但頻頻打擾多少有些失禮。旅游愛好者李先生認為,古鎮進行旅游開發後,這些民居被改作景點、特色商店或客棧,游客能隨意進出參觀拍照,就會更加自在方便。
商業區集中 商品不具當地特色
每個古鎮都有一條特色購物街,國內知名古鎮無一例外。清溪古鎮雖大,但商業區還算集中,建華街、復興街、清平街、正北街形成一個環形的商圈,古鎮裡的買賣,就在這裡完成,店家賣的,無非是服裝、食品、農家生活、生產用品等等,其中,幾家竹編店格外顯眼,斗笠、背簍、竹籃、簸箕等城市中少見的竹編農具和生活用品一一陳列,店主人正悠閒而專注地編制自己的作品。
60多歲的喻師傅從事竹編已經有40多年了,他說,由於古鎮鄰近農區,這些竹制品還算好賣,現在,他准備試著制作一些竹編工藝品,以後游客多了,手工藝品應該很受歡迎。
在古鎮開店的人們,都盼著古鎮更有人氣,但卻事與願違。“偶爾有游客來逛一逛,但絕對不會在古鎮過夜,而且這裡也沒有旅店。”喻師傅說,要在清溪過夜的人,都會選擇清溪鎮街上的賓館。
薄餅、油炸豆腐干、葉兒粑、雙麻酥……犍為名小吃眾多,令人垂涎,游客到古鎮旅游,當然希望“一站式”吃到各種名小吃,然後再購買一些當地特產帶回家。不過,記者在清溪古鎮只找到了葉兒粑和雙麻酥,至於犍為最有名的茉莉花,與之相關的產品更是難覓蹤影。
有金字招牌 不加以利用有些浪費
樂山的古鎮,蘇稽古鎮算是個“例外”,它離樂山城區近,離著名的峨眉山、樂山大佛景區近,區位優勢明顯,而其他古鎮則沒有這麼好的“運氣”,無論是羅城古鎮、西壩古鎮,還是清溪古鎮,都更為僻靜,更具“鄉土味”,要走進更多旅游愛好者的心裡,這些古鎮任重而道遠。
清溪古鎮擁有“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這樣的金字招牌,絕非偶然,豐富的古鎮資源獲得了高規格的肯定,這樣難得的機遇,若不把握,實在有點浪費這一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