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位於江蘇省無錫市。據史料記載,3200多年前,泰伯奔吳定居梅裡(今無錫梅村),於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內開鑿了中國最古老的運河伯渎港,後吳王夫差開鑿無錫古運河,至隋、元時期,伯渎港、無錫古運河與京杭大運河連通,成為貫通中國南北水道的重要組成部分。
千百年來,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因河而生,因河而興,至今仍保留著運河聚落的傳統風貌:兩岸居民枕河而居,沿河工業遺存眾多、保存完好。街區文物古跡荟萃,有國家、省、市級文保單位19處,牌坊8座,新登記、新發現文物19處,充分體現了中國近代民族工商業發祥地的歷史原真性;兩岸傳統民居密集,原住民達90%以上,並仍保留著傳統的生活習俗,除夕夜到南禅寺撞鐘祈福、元宵廟會、農歷七月七放河燈等傳統民俗活動代代相傳,充分體現了歷史生活的延續性。街區集江南民俗文化、民族工商業文化、水弄堂文化、古建景觀文化、宗教文化於一體,被譽為運河文化的“露天活態博物館”,充分體現了歷史文化內涵的豐富性。
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自2005年啟動保護性修復以來,嚴格遵循“整體保護,有機更新”的總體指導思想,本著“全面保護、合理利用,總體規劃、分步實施,統籌兼顧、協調推進,以人為本、改善民生,開拓創新、務求突破”的原則,先後完成了整體風容風貌保護工作、重要節點修復工作、基礎設施建設工作、文化內涵彰顯工作,得到各級領導、專家和市民群眾的一致好評,被譽為“江南水弄堂,運河絕版地”。國務院原副總理李岚清,羅哲文、謝辰生等專家學者,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旅游專家組等都先後視察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並給予很高評價。
從無錫朝陽廣場往南,沿著南長街一路走去,喧鬧的都市漸漸成為身後的背景。小橋流水、粉牆黛瓦、花格木窗、方磚鋪地、前店後坊,還有小巷的吆喝聲……當“江南水弄堂”的風情神韻一一在眼前展現時,腳下流淌著的悠悠運河水。
這裡,就是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就在昨天,她的名字被寫入“中國歷史文化名街”名單中。“收獲”時分,我們回望漫漫“保護”之路。
“無錫古運河開拓最早、保護最好,既是古運河的發源地,又最具原生態風貌,是古運河文化絕版之地。”
從有運河開始,無錫先民就傍河而居,因河設市,以河為生。悠悠古運河穿城而過,撒落下無數歷史文化珍寶,亦留下了一段原生態“江南水弄堂”的“運河絕版地”,這就是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
這裡是吳文化、運河文化、工商文化交相輝映之處,“千年運河古韻、百年工商繁華”是這裡最值得驕傲的歷史文化遺存。千百年來,悠悠河水、款款碼頭、混堂巷弄訴說著吳文化的精致與恬靜;那水街相依的格局構成江南清秀的骨架,孕育了無錫獨特的運河文化;而沿河兩岸的絲織業、“窯工近萬”的燒窯群、江南米市、手工作坊等,則見證了古運河沿岸曾經繁華昌盛的工商文化歷史。其中,古運河左岸的南長街堪稱無錫商業發展的活化石,宋代就已相當繁華的這條古代驿道上,千年滄桑的記憶俯拾皆是。
據統計,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內擁有國家、省、市級文保單位19處、牌坊8座、其他文物遺存17處,文化遺產之多、質量之高,是古運河兩岸城市中屈指可數的。更為難得的是,街區內文物遺址品類豐富,集寺、塔、河、街、窯、宅、坊、弄、館等眾多人文景觀於一體,涵蓋了江南民俗文化、民族工商業文化、水弄堂文化、古建景觀文化、宗教文化等多種文化形態。
“無錫古運河開拓最早、保護最好,既是古運河的發源地,又最具原生態風貌,是古運河文化絕版之地。”這是2001年全國政協大運河保護與申遺考察團對1800公裡大運河進行全線考察後得出的結論。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內的古運河以其開鑿最早、在全國惟一穿城而過、最具原生態風貌和文物古跡最為密集而廣受好評,成為中國大運河“申遺”的標本性節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