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館青銅器研究部是由原上海博物館金石組發展而來。經過61年來上海博物館各位前輩孜孜不倦和锲而不捨的努力,上海博物館的藏品從幾乎一無所有到如今的百余萬件,其中珍貴文物就達十余萬件。
青銅器研究部所負責的青銅、印章、雕塑、貨幣及古文字類文物,數量已占所有館藏文物的一半。其中除了歷年在全國各地文物市場征集收購之外,還有我們的前輩憑著專業的眼光和認真負責的態度從廢品回收站、鋼鐵冶煉廠等處揀選搶救的,其中青銅器將近800余件,錢幣166件、銅造像28件。在這些從廢銅爛鐵中揀選入藏的文物中,不乏現屬一、二級品的珍貴文物,如青銅鄂叔簋、鳳紋簋、龍耳尊等。
有相當一批的珍貴文物是我們的前輩用誠意和專業態度從收藏家處征集而來,特別是有一些收藏家被我們的前輩工作人員敬業和專業精神感動,出於對上海博物館文物保管、陳列研究水平的信任,他們主動將自己珍藏多年的文物捐贈給了上海博物館。清朝大收藏家潘祖蔭、吳大澂的後人潘達於、吳湖帆等就數次將家藏珍貴文物捐贈或出讓給上海博物館,如舉世聞名的“大盂鼎”、“大克鼎”和“小克鼎”等。著名青銅器收藏家李蔭軒、邱輝夫婦的藏品現已幾乎都入藏於上海博物館。錢幣收藏家李偉先、吳籌中先生收藏的整套紙幣,施嘉幹先生收藏的近代機制幣,杜維善、譚端言夫婦收藏的絲路古國錢幣構成了如今上海博物館貨幣陳列的主體。華笃安、毛明芬夫婦先生捐贈的明清流派印使得上海博物館明清文人印的收藏獨領風騷,無人可比。
改革開放以來,上海博物館在歐美、中國港澳等境外市場征集到一大批珍貴文物,其中以晉侯蘇鐘為代表的晉侯青銅器,以秦公鼎、簋為代表的早期秦國青銅器都是近年流失境外非常重要的青銅器。戰國楚竹書的征集,成為考古、文物、古文字和史學研究等學術界廣為盛譽的一件事,上世紀90年代中期,馬承源先生了解到香港古玩市場有一批楚簡,憑著敏銳的學術眼光,他果斷地將它們征集入藏。這批竹簡共1000余枚,5萬余字,經整理它們分屬百種以上的古書。如今對這批楚竹書的研究已發展成為學術界的一項專門學問——“上博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