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MOS第18屆大會科學研討會論文征文啟事
日期:2016/12/15 8:19:33   編輯:古建築保護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第18屆大會,科學研討會將於2014年11月10日至14日在意大利佛羅倫薩展開,會議的主題為“作為人文價值的遺產與景觀”。
征文啟事:“作為人文價值的遺產與景觀” 摘要截止日期:2014年1月31日
本次大會論文有以下五個論題:
議題1:通過旅游和遺產闡釋共享並體驗身份認同
議題2:作為文化生境的景觀
議題3:傳統知識助益可持續性
議題4:社區促進遺產保護及地方權力
議題5:保護實踐的新興工具
該研討會面向大眾。稿件(包括選取的20分鐘的陳述及10分鐘的簡要評述)構成了此次研討會的科學基礎並將在會議討論及總結建議中有所體現。研討會五大副議題概覽詳情請見附件。
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成員欲提供五大副議題相關稿件的,應於2014年1月31日前提交一頁紙張的內容概要(不超過3000字),英法文皆可,郵件請寄至 GA2014-Symposium@icomos.org
概要內容應包括:
1、稿件的全名
2、所選的副議題
3、三到五個能反映稿件主題的關鍵詞
4、作者的姓名、所在機構名稱及聯系方式(郵寄地址、聯系電話、傳真、email)
稿件的選擇由研討會的科學委員會隨機互相評審完成。該委員會將選定稿件的形式(20分鐘陳述或者10分鐘介入評論)及副主題。選中稿件的作者將於2014年6月31日前收到通知並於2014年9月30日前提交稿件的最終文本(不超過15頁)。
聯系方式:
研討會科學秘書處:GA2014-Symposium@icomos.org
咨詢第十八屆大會:18ICOMOS2014@gmail.com
附件:
主題1
通過旅游和遺產闡釋共享並體驗社區認同
闡釋及可持續的旅游業活動正通過跨文化和跨代際的交流提高著文化遺產地旅行者及社區參與的質量。如何通過遺產來推廣文化尊重?
議題1通過社區旅游框架尋求提高文化創造力和跨文化對話的新興方法,該框架應能夠提高旅行者和當地居民對文化遺產的價值認同。該議題包括以負責任且有保護意識的社區為基礎的旅游業所帶來的社會和經濟影響案例研究,更具理論性地陳述有關社區、旅游業和跨文化對話在拓寬和深化遺產保護及場地管理、提高遺產在當代社會中的作用中所具有的潛在影響。
議題1歡迎相關稿件以分享社區在文化旅游活動管理和公共解說中的國際經驗,以樹立“知識旅游”的理念、提高文化遺產在當代社會中的地位,這些都是通過地方社區和旅行者之間友好且互利的交流來實現的,從而有助於人們更好地理解文化差異和文化多樣性。稿件應有助於增強人們對物質及非物質遺產的公共解讀的社區框架的認識,我們歡迎以下議題的摘要:
1-1 新旅游業框架:旅游業項目和框架如何能夠既實現經濟可持續性又促進跨文化對話?在提高當地居民的社會凝聚力同時對外界的旅游者來說又可接近且令其滿意方面社區旅游業發揮著怎樣的作用?旅游業可否成為沖突後社會治愈和和諧的機遇?參與式的遺產旅游業項目如何能夠培養積極的公民意識和集體自豪感?
1-2 體驗並保護文化景觀:體驗式旅游也是一種旅游形式,它強調旅游者個人與一地區文化要素之間的互動,促進旅游者和當地居民在遺產保護方面積極溝通。在此背景下,自然遺產與文化遺產之間是何等關系?農村地區的旅游者-居民合作與志願旅游業項目是否已取得成功,是否具有可持續性?
1-3 可持續性旅游業和文化傳統的可行性:旅游業(地區和國際)如何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可行性和跨代際交流?在調動地方社區和旅游者參與保護管理物質遺產的積極性方面,哪些模式已證實有效,尤其是在公共預算縮減的情況下?社區項目能否復興城市地區?
1-4 在旅游活動中賦權地方社區: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上,旅游業的價值焦點在於引起世人對文化交流的關注,此間,社區在解讀自己的文化遺產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如何能將這種方法融入以遺產為基礎的人類發展策略中?少數民族、新移民和邊緣社區如何能偶積極加入這些活動?培訓保護遺產的技能是否能夠為發展中國家的能力建設提供有意義且可持續的平台?
1-5 旅游業和保護:地方社區認識到現存的文化資源是其參與到建築文物、文化景觀和非物質遺產要素的保護行動中的關鍵環節。參與式文化繪圖和GIS調查的進展和好處是什麼?關注地方社區和外界旅游者的大眾集資平台是否已取得成功?社區旅游項目在多大程度上可成為鼓勵社會創新、樹立公民責任的平台?
主題2
作為文化生境的景觀
社區所生活的人造景觀是人類創造力的核心體現,也是最終歸宿。遺產方法如何能夠將景觀與文化層面融合起來?
2-1 知識與價值:對一處景觀的了解離不開對其歷史的了解及對一區域的鮮明特征的認識,必須將其視為當地居民對此類價值的認識。關注重點在於該地區或該景觀的認識模型,使用的工具和方法用於識別文化景觀的物質及非物質價值和評估促使該景觀常變常新的社會和經濟因素。
2-2 使用和保護:不同景觀的變化通常是受到實現動態經濟的意圖的驅使,往往忽略了社區和區域的具體需求。社區的參與構成了地方重新利用的基礎,而這些地方應加強所有的保護行動。此處將保護理解為一個動態的集體的行動,就景觀而言,它控制著所有不可避免的變化(捆綁的策略使用和保護)。其中心為將文化景觀視為對可持續的地方經濟和創新有用的資源。
2-3 城市景觀:城市景觀的概念涉及遺產地的物質和非物質形式,該遺產地的歷史和社會文化形態是人類發展的首要因素之一。城市景觀被視為文化和自然價值的歷史分層並與當代建築問題緊密相連。
中心為主要的關鍵點(快速城市化威脅到地方精神和社區認同;不加節制的城市開發;設計拙劣或執行草率的城市開發方案;變化的強度和速度;資源的不可持續利用等)、威脅的影響及消除方法、如何優化城市肌理。
2-4 農村景觀:農村景觀在農業領域的規劃文件和各國際機構的森林及環境政策中發揮重要作用。這主要是由於人們認識到農村地區是經濟、社會和環境問題融合的地區,在許多案例中它都具有與可持續發展和全球變化面臨的挑戰相關的參考價值。保留了歷史根源同時在活躍在社會和經濟領域的文化景觀通常因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之間的互動而極具價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生物多樣性公約聯合項目對此有明確表述。核心關注點為景觀作為農村地區競爭力的附加值作用,作為理解農村空間質量和生物多樣性的合理途徑,同時也關注其在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方面發揮的影響。
2-5 考古景觀:關注點為過去人類規劃空間或出於不同目的(包括生存、經濟、社會、政治和宗教需要)改變景觀的進程和調查這一進程的工具。
2-6 景觀政策、法規和實例:比較國際經驗。從國際景觀政策開始,我們將關注個別國家政策和管理方法中對景觀的定義,如何管理和突出國家和國際文化及公共機構對景觀和遺產的定義的主要不同。保護、規劃、設計、管理和實施活動以及旨在鼓勵公眾參與決策進程的倡議和活動中已經使用了立法、行政及技術措施,這是對此點的有力證明。
2-7 景觀危害:景觀易受到潛在的自然和考古危害影響。需考慮到最突出的自然危害(氣候變化、干旱、洪水、森林大火、火山爆發、地震、滑坡、飓風、疾病等等)及考古活動的影響(城市擴張、破碎化、同質化、生物多樣性缺失等等)。需在歷史事件的背景下定義並考慮每一大危害,分析其對人類社會經濟學帶來的影響和威脅。關注點也包括利益沖突所帶來的問題。
2-8 景觀分析、評估、規劃和設計:關注點為評價和監測景觀質量的方法和工具。景觀解讀是一項復雜的活動,它超越了視力所及,需要一定的心理活動以理解我們是如何走到今天。在這一情形下,解讀者不可避免地會多少加入一定的主觀因素,但實施高效的文化價值模型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為我們理解景觀的潛在價值及價值的潛在關系提供綜合的概念框架。
關鍵詞:
-景觀-城鎮景觀-文化景觀-歷史城市景觀。概念演變及其與規劃實踐和建築遺產保護中的相關性。
-談及“景觀”,國家-城市辯論結束。
-作為一種全新工具,HUL將保護定義為“對變化的管理”。這是一種“范例的轉變“嗎?
-在如今動態的城市環境中如何進行遺產的管理?新的參與方、方法和工具各式什麼?
-區域規劃和“景觀規劃”。服務於可持續發展和管理的制度和法律工具。
-考古公園-考古和景觀。規劃和保護的適當規模是怎樣的?
-從大規模到小規模:城市公園為象征性的公共空間。
-水文化遺產。通過在文化和自然之間架起橋梁來尋求處理和改善與水相關的遺產問題的新方法。
-水供應的傳統技術和景觀保護。區域文化多樣性是建立可持續的未來的基礎。
-景觀城市化。歷史景觀的不同選擇和可持續解決方案。
-超越“第三景觀”。循環利用成為一種思考和規劃方式。
-氣候變化及其對建築文物的影響。評估歷史城市和景觀適應力的工具和方法。
-智能增長。智能技術如何確定景觀保護的新重點?
-3D GIS和新技術用於規劃、建立網絡和領域治理。
-代表城市和景觀。虛擬空間在再造視覺美學方面的角色。
-城市和景觀的地方建構。
-城市色彩。傳統城市如何融入城市景觀?
-評估農村景觀的方法。
-農村景觀為農村經濟的附加值。
-生物文化多樣性和農村景觀。
-總結、規劃和管理歷史農村景觀。
-氣候變化對農村景觀的影響。
主題3
傳統知識助益可持續性
日常生活質量-傳統知識和實踐作為科學的技術和創新發展項目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極具價值-尊重遺產地和保護社區及人民的決策過程-以適應性和參與性的方式回應風險和災難。
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及景觀的貢獻和長存歸功於由來已久的知識與技術的融合,聯合國將其稱為傳統知識。今天,傳統知識出於危難之中,其消失不僅會造成人類喪失其保護和傳承文化和自然遺產的能力,也會造成人們喪失非凡的知識和文化多樣性的源泉,今天以及未來人類都可從中獲取恰當的創新解決方案。
主題3歡迎投稿,分享經驗,拓寬國際和傳統知識,以充實國際遺產管理方案並建立對話,促進傳統、傳統知識和歷史觀念影響技術,服務於現代保護。我們也歡迎基礎研究文件和案例研究。組委已確定了四大副主題可供選擇。我們也歡迎其他建議,尤其是在傳統知識和自然科學中建立協同效應的理念。
3-1 傳統知識下日常生活的質量
-傳統知識在發展古老文明中的作用
-認同、社會凝聚力、社區參與和日常生活質量
-傳統技術和程序的意義、象征性和儀式
-傳統社區的健康水平、營養水平和生活方式
-當地社區和本地民族的權利,他們是傳統知識和本土科學體系的所有者。
3-2 傳統知識和實踐作為科學的技術和創新發展項目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極具價值
-學習傳統知識體系,應用於新的技術范例
-建立類型學識別
-非侵入性和適應性技術的案例研究、有益經驗和成功范例
-相比於應用(或保護或修復)傳統知識技術而言,放棄傳統知識技術可能帶來的後果
-跨區域和全球范圍內復制傳統知識技術帶來的潛在貨幣利益
3-3 尊重遺產地和保護社區及人民的決策過程
-成功實施和傳播參與性決策過程的激勵實踐和體系
-對象、社區、傳播者和傳統技術的創新者能夠實施的保護傳統知識的方法
-在每個國家推廣傳統技術,國家范圍內采納保護和傳播策略的指標。
3-4 以適應性和參與性的方式回應風險和災難
-利用傳統知識應對全球挑戰,注入氣候變化、移民、貧困和災難
-適應性強的技術
-利用傳統知識保護能源、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避免災難的集體行為和參與行動
-通過交流和解讀創造可持續的政策和結構並通過我們的教育體系支撐該體系並寫入立法
主題4
社區促進遺產保護和地方授權
鼓勵和授權社區來認同本地價值並充分參與到保護自身歷史中心和遺產資源的行動中去,這是普遍認可的目標。如何最有效地實現這一目標呢?
現在,眾所周知,只有社區積極參與,遺產構成當地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要素,才能保障我們的文化遺產的美好未來。這裡的社區可能是他們所生存的一個大團體中的一群個人,他們對於文化和自然遺產的未來享有共同的利益。在遺產認同和管理進程中,社區的重要性已在1972年的《世界遺產公約》中固定下來,公約呼吁頒布旨在社區生活中賦予文化和自然遺產一定功能,且將遺產的保護融入到綜合規劃項目中去的總政策。
之後的國際憲章和法律文書對此進一步確認,包括鼓勵當地社區參與發展進程的《洛桑憲章》(1990)、強調各層次的社區積極參與認同、保護和管理我們的世界遺產的《布達佩斯宣言》(2002)、呼吁社區參與認同和保護遺產的《非物質遺產公約》(2003)、旨在就管理遺產在各公共利益攸關者間建立更大的協同效應的《法魯公約》(2005)。
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世界遺產委員會一致鼓勵社區更廣泛地參與遺產的認同與管理。在當今的多面社會,有時社區也處於沖突中,沖突的解決需要尊重、共識與協商,《奈良文件》(1994)、《布拉憲章》(1999)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於保護城市歷史景觀的建議》(2011)。
社區促進遺產保護和地方授權對話的六方面包括:
-理解地方知識以樹立對社區文化資源的價值認知
-通過地方社區的積極參與支持自下而上的景觀保護措施
-確保社區在治理和決策過程發揮作用
-明確文化遺產推動社區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
-就參與權的普遍性尋求溝通地方-全球二元性的新范例
-社區參與自我資助的保護或定價行動
在真正授權社區參與發展進程並在期間視文化遺產為有助於改善生活質量又能通過良好管理增強社區的認同感的可持續資源方面,我們面臨諸多挑戰。主題4探討其中的一些挑戰,歡迎有助於理解當代思想及實踐並能解決挑戰的稿件。我們尤其歡迎那些包含在遺產保護過程中授權社區的創新方法和有益經驗的稿件。
本主題下的副議題包括:
4-1 社區參與遺產定價:認識到每一社區的地區價值對於確定保護對象和保護方式至關重要,遺產因此在社會中具有持續的相關性。我們歡迎稿件探討運用多學科方法建立社區認同並吸引社區參與這一進程,且探討可用於知識傳遞(從口傳傳統、教育和意識項目到社交網絡)給下一代的工具。稿件還需談及評估此類方法和工具的有效性的適當手段。
4-2 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實施遺產保護和管理:長期來看,社區參與決策制定過程有助於建立更可有效、更具持續性的遺產保護體系。我們歡迎相應稿件能夠展現有效的遺產管理模型、探討鼓勵相關社區發揮更大作用的法律、強調傳統遺產管理模型融入/適應當代背景。注入社區信息通訊技術平台和生活實驗室等創新豐富了社區參與遺產保護的活動內容,也為該參與式模型效果的評價開拓了新方式,因此值得探討。
4-3 實現國際遺產保護原則與地方需求、信仰、實踐和傳統的和諧統一:實施《世界遺產公約》時強化地方社區的作用如今是世界遺產委員會的目標之一。因此,有時致力於實現不同社區的不同需求、信仰、實踐和國際法律文書原則的一致是至關重要的。所投稿件可突出如何彌合全球遺產保護價值觀與地方的具體情況之間的鴻溝。
4-4遺產保護與地方的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相結合: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更需要利用遺產資源來刺激發展。如何在實現地方發展的同時保全遺產的完整性與活力,且在發展過程中獲得了社區的支持與幫助而非惡化原本就迥異的社區關系?我們歡迎稿件探討基於有效、可持續利用遺產資源的發展模型。
4-5 通過調動參與式資源實施社區驅動式遺產保護:可持續的成功遺產保護與管理模型依賴於資源調動的獨立性。社區如何通過參與式融資,集體出資和其他途徑來調動和創造資源?我們歡迎相應稿件著眼於在當今公共開支及慈善市場縮水的形勢下,社區遺產保護如何獲得可持續的資金支持。
主題5
保護實踐的新型工具
文化繪圖、能力建設、微型信貸、社會價值分析和多功能GIS都是革命性的遺產保護實踐。它們都是如何促進保護實踐活動的?
主題5探討保護實踐領域新型工具的多樣性——從自然科學和理論辯論到全球范圍內正在開發、實驗或實施的實際操作型方法。
今天的保護實踐必須運用新技術來應對保護實踐所面臨的風險——從氣候變化到全球化,從安全科學到材料科學。海量信息系統化、數字化和社交媒體用於支持、規劃、組織、管理、解讀和監測遺產保護行動與價值分析面臨著新機遇。
主題5歡迎所投稿件分享實踐經驗、補充國際知識,從而充實國際遺產管理方法並建立科技保護遺產的交流機制。我們同樣歡迎相應的案例研究。目前已確認了四大副議題,我們也歡迎其他選擇,尤其是傾向於在人類和自然科學之間建立協同效應的概念。
5-1 技術創新:評定和管理遺產的新興支持技術:信息技術、儲存和可及性接下來會如何創新?如網絡化地理信息系統、三維模型和三維打印。哪些技術正服務於能源管理、遺產可持續性、風險消減、災難管理規劃、氣候變化和全球氣候變暖?我們歡迎稿件能夠指明問題所在,同時提出正處於早期開發或試驗階段的解決方案。
5-2 社區參與:保護工具如何能夠更好地解決文化價值的復雜性、融合不同聲音、提高不同利益攸關者的參與度?我們歡迎稿件從人類學、社會地理學或社會考古學的學科角度闡述問題,同時歡迎稿件回顧過去的方法與基礎設施發展情況,如文化規劃、微型信貸、社會價值分析或文化繪圖。
5-3 理論工具:實施新范例來駕馭變化,注入對變化的容忍度。我們是否需要更新《威尼斯憲章》或《奈良文件》?一些遺產類型學是否需要其他的保護方法?諸如二十世紀遺產或空間遺產?
5-4 交流與解讀:調動遺產行動、獲取遺產支持、提高公眾意識、能力建設與培訓的最好工具是什麼?專業知識和傳統知識的融合進展如何?我們歡迎稿件呈現遺產交流和解讀案例研究的最好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