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開發遲於中原等地,而民間工匠的建築技術主要靠私授,因此對嶺北先進技術有傳播過程的時差。一些珍存的古建築,在細部結構上至為難得地保留了前代的古制;一些迭經重修的古建築,也因烙守原制較好保留了古制。廣州南海神廟現存建築,大多為清代以後重建,前堂後寢,有兩塾、儀門、復廊及東西廊庑,尚可考見唐代壇廟的布局遺制。而頭門依周門堂制,復廊為春秋王制產物,為國內現存孤例,廣州光孝寺大雄寶殿清初由5間擴至7間,其副階檐柱高“不越間之廣”,柱直徑與高之比為1:6.7,外檐斗?碩壯,柱高與斗?之比為1:0.32。梭柱、側腳、生起、舉折等多項比例,斗欹砍出內?,殿後一列單勾欄,屋面舉折坡度平緩,出檐深達2.5米,以及闌額和普柏枋至角柱出頭呈海棠瓣形等,綜合反映出南宋建築風格。
建於明洪武五年(137)的佛山祖廟大殿,保留了《營造法式》來式斗?做法,前面三下昂,後面三撐桿,舉折按《營造法式》形成屋坡曲線。肇慶梅庵始建於北宋初年,明、清年間多次重修,大雄寶殿從初建之3間改為5間,歇山頂改為硬山頂,但其結構形制仍有不少保留了來甚至宋以前古制之特征。北方現存的遼、金、宋建築大部分未用昂栓,梅庵大殿補間鋪作後部使用了昂栓,反而與《法式》的規定相合,其柱頭及補間鋪作使用了?栓,則為《法式》所無。佛山祖廟後殿之斗?也采用了昂栓、?栓。昂栓、?铨可穩定上下?和昂的位置,對建築物防震、抗風以及木材經受干濕變化仍保持結構牢固起了重要作用,這是古制於嶺南得存的原因。
梅庵大殿鋪作與檐柱高度比例為2:5,存北宋建築斗?壯碩之古風。大殿各跳上的瓜子?、慢?規格不一,其規格化程度較低,是《法式》問世前的古建特征。斗?之斗底皆刻心皿板,是見之於中唐之前,可追溯到戰國時期的古制。這種做法,北方宋代遺構已不多見,而見於兩廣、福建自宋至清代的不少古建,如潮州的許驸馬府、猷巷黃府及開元寺大雄寶殿和天王殿。梅庵大殿斗??頭無?瓣,此為宋之前古風。大殿之柱略呈梭形,不同於俄式》殺柱之法,這種柱形也見於廣州光孝寺大殿及五仙觀。潮汕地區至清代仍存此制。石礎之上置木?為古制。《法式》中雖有“造柱下框”之制,但北方現存宋構鮮有所見,南方古建中卻實例甚多。如肇慶梅庵祖師殿檐柱、廣州海幢寺大殿、石牌董家祠堂,皆於柱礎上置木?。
潮州開元寺大殿是保留古制的典型。該寺天王殿面闊十一間,清代建築中,僅見於故宮太和殿及太廟為此規格。從進深與面闊之比推測大殿平面為南北朝時期形制。其明間較寬,其余各間漸次縮小,也是較早期布局的特點。潮州開元寺天王殿正立面屋頂,中央高兩側低,中有大門,旁有小門,門房還有附屬客房。這種平面布局和立面構圖,保留了早期建築手法,一明二次的門庑,是春秋時期貴族士大夫大型宅第布局,而中央高,兩側低的正門屋頂形式,於四川德陽漢代畫像磚中可以見到。天王殿北金柱在瓜楞石梭柱之上置十一疊鉸打疊斗,斗?高度近於柱高的一半。《淮南子》有“?抹??,以相支持”,王莽時《急就篇》有“榱橡??瓦屋梁”之說,這種鉸打疊斗,是一種形成於排架柱梁結構的形式,有可能是古書所記載的??,即斗?的原始形式。
開元寺天王殿結構用料的特點是建造大建築物卻用料規格小。全殿木構架幾乎無任何雕飾,這也是早期古建的特征。天王殿於1983年落架大修時,從梁架上拆下來的殘損構件選樣進行碳14測定,其結果為最早的木料為次間鳳冠,距今1100年±75年。龍慶忠四次對天王殿實地考察,斷定其至遲為宋代遺構,其平面布置、立面構圖與梁架結構均保留了不少漢朝和南北朝時期的特點,為國內現存較少見之早期木構建築。這些正是邊遠地區在文化上有滯留保守,保留古制一面的體現,是嶺南古建築構件形制上的一個特色。
嶺南建築既有保留古制的一面,又有融匯中西方的另一面。嶺南沿海尤其是廣州一地得海上交通之便,中外文化交流十分活躍。在廣州西漢墓中出土的陶俑坐燈,造型是一個屈膝席地而坐的裸體男子只手高托燈盤。托燈之奴高鼻、突眼、颔有須、遍體劃毛。專家認為是屬於西亞或東非的人種,被販運到中國為貴家大族“家內奴隸”的胡俑。在廣州出土的胡俑,還有女胡人俑,胡俑在順德、三水的東漢墓均有發現。這正是廣州地區海外貿易日益頗繁的反映。明清建築上將洋人形象作為托梁駝峰、作為托塔力士,甚至作為傳統戲曲故事雕刻中的丑角,如佛山祖廟金漆木雕神龛、彩門雕刻歷史故事場面,竟然雕刻了幾個戴高禮帽、著燕尾服的洋人,被打翻在地和跪拜獻表,神案兩側刻有洋人形象的侏儒托瓶。清代民間建築采用西方裝飾手法和裝飾材料,反映了中外交往的發展變化。
廣州是長盛不衰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唐代,廣州城西外國僑商聚居區的蕃坊一帶,“任蕃商列肆而市,交通夷夏,富庶於人,一無所阙。車徒相望,城底洞開,於是人人自為家給戶足。”唐代中前期,都市執行著十分嚴格的封閉式裡坊制和兩市制,嶺南首府竟然允許蕃商列肆而市,城門洞開,提供自由貿易之便,進而影響到城內居民區的商業化和臨街設店的城市布局,可謂得城市商業化的風氣之先。從開元初年起百余年間,官府不斷有“列邸肆”、“為開大衢,疏析廛?”、“修伍列、群康莊”之舉措,形成店肆行鋪林立,邸店櫃坊等服務設施完善的新局面,甚至出現了其他城市所未見的“蠻聲喧夜市”的場面。城市建築中引人注目的是蕃坊的異域建築。據《蘇萊曼游記》記述,廣州蕃坊有回教寺。現存的懷聖寺光塔,始建於何時尚未定論,不少專家傾向其建於初唐貞觀元年(627)之說。此塔“制則西域”,迥異於中國傳統建築,穆罕默德於622年在麥地那建立第一個政教合一的伊斯蘭神權國家,並建立了最早的清真寺,時距貞觀元年僅有5年。現今國際流行的說法,是世界上現存阿拉伯寺院建築以敘利亞的粵瑪亞大清真寺為早,寺內最早的呼禮塔“新娘塔”,始建時間比貞觀元年約遲80年。因此,光塔在世界伊斯蘭教建築史上有著重要意義。伊斯蘭教傳人,還留下了廣州“響墳”。海南的珊瑚石伊斯蘭墓,都是早斯伊斯蘭教建築遺制,有阿拉伯建築裝飾風格。
明末,在澳門出現了葡萄牙人建的歐式教堂和居宅。之後,廣州出現十三行商‘夷館”,俗稱“洋館’,“有若洋畫”,這是最早在中國內地出現的一批“西洋樓”。清代,鴉片戰爭以後,在廣州長堤及西堤一帶,集中出現一批商業、金融、海關、郵局等西式大型公共建築,采用了較先進的鋼筋混凝土或工字鋼建築材料。沙面租界集中了數以百計的各類西方建築,包括領事館、銀行、洋行、教堂、學校等,其形式有新古典式、券廊式、仿哥特式等;在廣州市同其他地方,出現了教堂(其中有遠東最大的石構哥特式教堂石室),教會學校和醫院、洋式別墅。並影響到官方建築(如請廣東咨議局大樓)、民間居宅、工廠(如曾成為大元帥府的土敏土廠)。成為法租界的廣州灣,開埠城市汕頭、海口,也山現了四式建築。在各地,有外國傳教上興建的一批教堂及附屬建築。在僑鄉,華僑回鄉建屋,有僑居國的建築風格,四邑僑居碉樓林立,稱得上萬國建築博覽會。
嶺南近代建築更多表現出中西合璧的特征。梅縣聯芳樓正面為西方古典主義、“萬秋樓”正面為雙柱式三角門楣,後部都是傳統的客家圍屋。澄海陳慈黉宅第,各院落組群中間為傳統的平房,四周是二層洋樓,屋檐、斗?、門窗裝飾既有各式嵌瓷樣式,圖紋卻又雜有西式風格。清代粵東私家園林,在師法江南園林的小巧玲珑,善於疊山理水的同時,也吸取了不少西方建築形式。潮陽西園居住部分為兩層混凝土樓房,樓梯以天頂采光,正面置多立克疊柱和瓷瓶式欄桿,假山中設螺旋梯,上至洋式涼亭,下連水池中的水晶宮,透過玻璃窗仰望園景。清代廣州富商園林,也采用了西方裝飾。《法蘭西公報》1860年4月11日登載的寄自廣州的信,記述了法國人參觀的廣州某富商宅園,地板是大理石的,房子裡也裝飾著大理石的圓柱,極高大的鏡子、名貴的木料做的家具漆著日本油漆,天鵝絨或絲質的地毯裝點著一個個房間,鑲著寶石的枝形吊燈從大花板上垂下來。清末民初開始流行於嶺南城鎮的騎樓建築,保留了源於干欄式建築上實下虛的痕跡,柱式和臨街一面又引進了西方的券廊和柱式,被稱為“洋式店面”、不拘一格中西拼合的裝飾手法,諸如套色玻璃、卷鐵窗花、瓶式欄桿、拱形門窗,幾何形水他,在嶺南城鎮曾經風靡一時,成為近代廣東建築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