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與風水 >> “以人為本”的建築與風水論文_“以人為本”風水學研究和實踐

“以人為本”的建築與風水論文_“以人為本”風水學研究和實踐

日期:2016/12/14 22:31:15      編輯:古代建築與風水

親愛的朋友們,大家好!《中國古建築內刊》的出版和發行是件好事情,辦好雜志是比較辛苦的,希望在全體人員的共同鼓勵下越辦越好。就具體內容而言,雜志分為五個主題,在“營造論壇”這個主題概括之下,設立“堪輿之道”欄目。相對來說,這個欄目有我自己的一些心得和體會:在慧緣老師的官網上,記載上千萬字的有關建築易學、家居風水、健康養生的文章和記載,可以收錄一下在《內刊》的相關欄目裡。香港《鳳凰周刊》、《蘋果日報》、台灣《中華日報》、新加坡《時報》、歐洲《華商報》,都轉載官網上的文章,因長期出差在外等原因,最近一段時間沒有顧及寫作,可以修改其中的文章內容並且加入到雜志所需章節之中。在建築營造和家具風水領域可以署名慧緣老師,在中醫養生領域如果有文章需要采用,署名陳長義會有更多人知曉,我是學醫出身,以一位已退休的醫學教授稱謂更為恰當。我研究醫學已經五十載有余,研究建築風水也有50年了。

羅哲文先生曾經說——風水是建築的靈魂

在《內刊》中需要記錄有關中醫養生在建築風水中研究的相關內容,這種方式是可行的。從風水療法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居住的房屋因為風水不好,居住其中的人得了一種病,在醫學上不易治療,采用風水調整的方法可以治愈,需要調整房間的物理能量。具體來講,物理是由分子、電子所組成,會產生一定的分子能量作用於人的生命體,如果產生好的能量人的身體就會感覺好,如果產生不好的能量,產生相反的作用力,對人的身體健康會產生反作用力。這些文章《內刊》可以摘錄一部分並采用。風水與健康、風水與養生我曾經有些研究,《風水養生學》我曾經執筆,通過通俗易懂的寫作形式讓讀者了解和接受。古建前輩梁思成大師曾經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說過:建築是框架、是骨架、是肉體,風水是建築的靈魂。如果搞建築不懂風水,那麼建築沒有靈魂。如果人沒有靈魂就是死人,房子沒有靈魂就是死宅。我們參與城市規劃工作,如果城市沒有靈魂就是死城,我參與國內很多城市的規劃工作,這其中也包括大同市。

羅哲文先生在世時,我曾經和羅老多次探討過風水與建築這個課題。我本人是搞醫科出身,從事以人為本的堪輿學、風水學的行業。比如天津大學建築系博士生導師、中國建築風水理論著名專家王其亨教授,中國堪輿協會主席、天津大學康亮教授,清華大學古建築研究所所長、清華大學樓慶西教授,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於希賢教授,這些教授從事的是以建築為本的風水學工作,對建築風水學有深入的研究。不懂風水的人搞建築做不了大師,只能做建築工匠,這個道理需要大家明白。具體的文章在官網上都有闡述,我陸續也會提供給《內刊》一些。

有關慧緣風水學的八大學科

慧緣風水學,也稱為科學風水學的八大學科、十大原則和十大方法,具體為地球物理學、水文地質學、環境景觀學、建築工程學、氣象工程學、宇宙星體學、磁場方位學和人體生命信息科學,這八大學科綜合在一起才叫風水學。在大學有相關的課程,學時最少為四年,比如建築學、醫療學、人體生命科學需要學習六年以上,上述八大學科學成則需要35年。所以我們說風水學系統學習時間不容易的事情,需要知曉該城市的五十年甚至一百年以後將成為什麼樣子,需要具有城市規劃的超前意識,在城市設計的建築物規劃方面,要涉及建築物大小、顏色、方位、格局、用材、造價、使用年限等諸多因素,需要通曉這些因素。所觸及的學科全面程度不是一個風水先生能夠承擔的。這些年來,能夠完全把我的思想體系完整掌握、繼承並發揚開來的學生並不多。

我建議把八大學科的內容、十大原則的內容、勘測風水十大方法等內容都可以通過《內刊》的形式發表,一定對讀者和聽眾能夠起到很大的作用。我和羅老經常談到上述問題,和上文中提到的幾位大師、教授經常在一起聊天也提到上述問題,大家普遍認為我的理論是把風水和人結合到一起了,我個人也認同這個觀點:風水是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服務的,只有以人為本才能把各學科研究好、學習好。脫離了以人為本的觀念,世間萬物便不再有意義。脫離了人的概念,研究也不在有意義。所以我總結出一個規律:研究世間萬物、研究建築包括《內刊》雜志,如果沒人看,沒有觀眾的響應,就證明刊物的設立就不是以人為本。反之,要讓讀者看後感覺收獲頗多,收益很大。比如,我著錄的《慧緣風水學》《慧緣姓名學》《慧緣養生學》《慧緣佛醫學》等三十余本著作讀者很多,浏覽次數已達上千萬,《內刊》可以通過下載和轉載的方式對有益的章節加以摘錄。
“以人為本”的建築與風水論文_“以人為本”風水學研究和實踐

堪天輿地不能不考慮五大元素

《中國古建築內刊》的創刊,希望能記載各位專家不曾發表的主題文章,獨辟蹊徑的理論和創新的想法,作為世界堪輿家協會主席,對於中國傳統建築,從堪輿學角度的研究有其特有的方法和規律:堪輿即堪天輿地,觀察天地之奧妙,這是堪輿一詞的延伸解釋。我們中國人不要文绉绉地統稱為風水,而是看風水的一門技術。簡單地說,風水就是中國人選擇建造良好生活和居住環境的一門方法和技術。復雜地講又分為八大學科,可以比較完美地解釋。一旦延伸到古建和營造領域,不論古建亦或是現代建築,都牽扯風水的實際問題。我們在分析某一建築物或就某一城市進行規劃時,要考慮其大小、顏色、方位、格局、用材這五大元素所釋放效應對人體的作用力。這種作用力可以解釋為建築的靈魂,靈魂通過哪種方式完美的體現出來,使它對人產生正能量、正作用力,這需要風水學方面的技術、方術運用其中。不能簡單地、粗略地去看待。

有些現代的建築大師不懂風水的有很多。比如王石先生、潘石屹先生,他們是一代建築大師同時也是房地產公司的開發商,我在作為其參謀時,與很多省市、自治區、地級市和省會城市的市政規劃的政府主要領導接觸時發現:這些領導的知識和層次很高,懂得風水和城市規劃與建築的關系,他們認為使得城市規劃方案的完美在於除建築框架外一定要有建築物靈魂,把這些想法結合在一起後征求我的意見時我同意這樣的觀點。這方面的相關內容在官網上都有具體闡述。《內刊》創刊號在提綱挈領地闡述慧緣風水學的同時,希望在每期都能開設以“慧緣老師說風水”為題記的特色專題。國內營養保健領域的雜志也開設過相似的專題,以連載的形式體現。德國華商報每期刊載我的禅語,也就是富有哲理的一句話。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專家教授外,我認為另有幾位學者在本領域內也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中國現代建築創作小組成員、香港中廈建築國際有限公司總經理邱育章先生,東北大學藝術系主任、中國營造學社副社長趙琛先生,中國古建築學會副會長、北京天泓博古建裝飾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石增會先生。這三位不論在理論方面還是實踐方面都有全面的表現。過去我與羅老多次接觸中有深刻體會,羅老師是跨學科研究的大家。如今能夠在跨學科融會貫通方面有表現的專家和學者的確不多。

其他領域的專家學者在其自身領域內各有特長,特別是有幾位工程學科的院士、同濟大學、東南大學教授等,十分懂得建築風水的積極作用,甚至在大學課程中開設講授有關建築風水的課程,並且演繹的十分貼切。之所以采用“演繹”一詞,源於風水理論完全用科學的方法解釋,讀者和聽眾往往不甚認可。風水這門學科有百分之六十完全可以用科學的手段來解釋,百分之二十用哲學的方法來解釋,是完善科學手段的說理方法,另外的百分之二十依靠玄學的理論,玄學即“玄而又玄”,不易被大家所理解。比如暗物質、陰陽、八卦、易理都可以用玄學的理論去解釋。

玄學作為未來科學的表現形式,要有科學的研究方法

玄學是未來科學的一種表現形式:三十年前有人拿著如今的手機在街上邊走邊打電話,旁邊的人會說這個人精神有問題,和鬼在講話。而現在完全科學化地去解釋,手機是一部接收器同時也是發射器,在另一方同時具有接收器和發射器的前提下,通過看不見摸不著的同一頻段電磁波,以密碼互通的形式音頻信號傳輸。這些過去所謂“千裡眼”“順風耳”,都可以依靠玄學的理論去解釋。都在玄學的研究范圍之內,今後我們從速度上、時空上、能量上都可以用玄學的理論轉換為科學。客觀上目前風水學完美的解釋是百分之六十的科學成分,百分之二十的哲學成分、百分之二十的玄學成分,在知識儲備和案例應用方面以量化的形式組合在一起,本身就是一種科學。

如今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以及華人圈內的新加坡等國大學,聽課學生和原先不同,碩士博士、博士後、甚至大學老師都在台下聽課,風水學課程如果闡述的不客觀不科學,學生會持否認、否定態度。要把它演繹的完美,在學生中產生說服力和親和力,否則風水學的理論是不能推廣的,得不到輿論的認知和認可。

 

辦雜志不容易,組稿過程很困難,需要《內刊》全體工作人員的共同努力,此外邱育章會長、石增會會長和趙琛社長等學會領導的不懈支持,加之實戰派風水師的相關文章也可以采納其中,但是文章的可讀性始終放在第一位,文章對讀者要有感召力,如果文章看不懂,亦或是似是而非,這樣的文章就要慎上。創刊號盡量厚重一些,采用布面燙金字精裝訂突出厚重感,可以作為雜志龍頭展現,亦可以作為資料留存,具有沖擊力,亦具有感召力。

 

  1. 上一頁:
  2. 下一頁: